次日清早,黄靖引众走在隆中,黄香来过许多次,故而熟悉万分,且走且介绍道:“隆中位于这襄阳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得名。”说话间用手一指。
子午四人环顾四周,但见竹林幽幽,潺潺流水,清幽之际,美不胜收。曲径通幽,时有飞鹤鸟雀。
普安问道:“诸葛孔明曾隐居于此,不知他们在何处?”
黄靖引众抵达诸葛亮的隐居之所,众人放眼看去,虽说早已没人居住 ,变成了祠堂,可还是当年的清幽境界。翠竹摇曳,水车转动,叮咚作响,鱼儿游动。
黄靖介绍道:“隆中,乃是三国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十年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十七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之高谈阔论,这便是世人皆知的《隆中对》的故事。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操的地盘,所以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其人其事。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升平五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撰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南北明刘宋元嘉十四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可见这诸葛亮,实乃奇人。身前是卧龙,身后就成为飞龙在天了。”
武连叹道:“斯人已去,魂魄犹存。后人祭奠,豪肠柔情。”顿时唏嘘不已。
黄香喜笑颜开,笑道:“你还有能耐了,说起骈体文。曾巩在襄州为官时,去隆中,还写了一首《隆中》诗。我记得这样几句。”说到这里,马上吟诵道: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黄靖笑道:“苏东坡在嘉佑五年从湖北荆门去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也写下了一篇《隆中》诗。”也吟诵道: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子午道:“我觉得,有一首诗,最是恰到好处。李唐杜工部的《蜀相》,这首诗可谓是关于诸葛亮的最为着名的一首了。我感觉咱大宋在这怀古诗上可不如大唐。怪不得世人皆知,李唐乃是诗的李唐。”随即吟诵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余下不服气道:“还有一首诗,我记得叫做《八阵图》,也是杜工部的,也不错。我觉得这首诗最为传神。”随即吟诵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普安笑道:“一派胡言,杜工部还有一首诗,这才是最为出名的。”也吟诵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武连笑道:“你们不必争强好胜,这好不好,自有公论。你们也不害臊,人家杜工部可是三国的迷,尤其是诸葛亮的崇拜者。自然会把诸葛亮写的要多好,有多好了。当年杜工部离开长安到成都避祸,自然而然就想起诸葛亮,怀念诸葛亮了,这也不奇怪。听说岳飞将军也是诸葛亮的崇拜者,是也不是?可我对他却说了解又不了解。对他家世很是模糊!”
黄靖介绍道:“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家父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年诸葛玄去世,家道败落,迫不得已,诸葛亮就在隆中 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黄香挑了挑眉毛,瞪大眼睛,乐道:“后来的事,世人皆知。这出师北伐好比今日岳元帅出师北伐一般,岳元帅临行前告诉我,他要效仿诸葛孔明出师北伐,我还偷着乐,眼下他还真这样做了,很佩服他了。”
黄靖拱手道:“岳飞将军眼下在郾城驻军,襄阳作为粮草所在之根本。你们歇息几日,可去郾城拜见岳元帅。”
余下自思:“黄靖老将军眼下比岳飞年龄大,如何就对岳飞毕恭毕敬了,这可真有意思。”想到此处,笑了笑。
子午笑道:“这英雄人物不乏崇拜者,诸葛亮便是如此。可诸葛亮也是管仲、乐毅的崇拜者,他哪里知道,自己半年之后也会被后人作为崇拜者。诸葛亮哪里知道,李唐有个杜工部,而我大宋有个岳鹏举。可谓惺惺相惜,情投意合。实乃心有灵犀一点通了。”众人点头一笑,意犹未尽,都走在竹林幽幽之间,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心旷神怡。
普安笑道:“想当年,诸葛亮离开隆中出山,为刘玄德奔走效劳,他临行前想必也是依依不舍。”
武连道:“虽说依依不舍,可也是期盼久矣。你也不想想看一个怀才不遇之人,如若抱憾终身,岂不可惜?”
黄靖捋了捋胡须,环顾四周,眼里含泪之际,叹道:“诸葛亮当年离开时,恐怕还想回来归隐。他素知范蠡故事,自然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理!虽说刘玄德当年慈眉善目,好说话。可刘玄德做了皇帝就不听诸葛亮的话了。故而有了夷陵之战的惨败,白帝托孤的悔恨。”
离开隆中,众人赶往襄阳城,一路上,汉水滔滔,天高地阔。
黄香走到城门口,下了骡子,拽着缰绳,慢慢往里走,回过头,叫道:“你们还不快跟上,想什么呢?”
只见子午四人目不转睛,对隆中念念不忘。
余下缓过神来,紧随其后,叫道:“襄阳城与隆中,真是天壤之别,一个热闹非凡,一个清静悠闲。要我说还是隐居的好,就怕人打扰。”
黄香瞥了一眼,不以为然:“你别口是心非,你也不是七老八十。就是七老八十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老林隐居。刘豫的狗腿子在时,这话尚且可以,可刘豫都下台了,我看就不必了。岳飞将军一来,襄阳就是风光无限。等到我大宋出师北伐,还于旧都后。想必襄阳又是热闹非凡。你看眼下也是热闹非凡!”
余下道:“所言极是,其实热闹非凡也不错,这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方便多了,如若隐居起来,倒是清净了,可就是不大方便。这‘人以类聚’也是很有道理。”余下道。
黄香笑得咯咯作响,伸手一指,叫道:“这词别乱用,你可知道,何谓‘人以类聚’?那便是分门别类。可我所说便是人要群居,你可知人为何要群居的好?”
余下挠了挠后脑勺,装傻充愣之际,好奇道:“还望赐教?”
子午道:“群居了,自然就好,互帮互助,热闹非凡。”
武连笑道:“人啊,和猴子没什么两样。岂不闻,峨眉山的猴子,那可都是成群结队。”
普安道:“这人独居也未尝不可,诸葛亮隐居便是如此。可诸葛亮再隐居,人家也有知己好友,什么司马徽、庞士元、庞德公、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
黄靖道:“老夫看来,这人随遇而安就好。如若是鸡犬相闻,深山老林,隐居处世,也难上加难。衣食住行就让人不可独处,何况人生在世了。”
回到府邸,黄靖自去忙碌,有许多公案需要处理。黄香陪着子午四人在襄阳城玩耍。要说黄香陪他们,莫如说他们陪黄香。
黄香古灵精怪,要比他们四人鬼主意多上百倍也不止。东走西窜,吃喝玩乐,襄阳城的大街小巷,都是他们的身影晃来晃去。
黄香喜欢小孩子,见小孩子蹴鞠,她也跟着踢上几脚。子午四人见到刚要一起玩耍,黄香就故意拉开他们,一同远去,穿梭在瓦肆之间。人声鼎沸,热热闹闹。战火远去后,襄阳城恢复往日的喧嚣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