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克林姆林宫,一间宽大而庄重的会议室内,气氛却如同凝固的铅块般沉重。一场至关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华丽的水晶吊灯洒下略显冰冷的光芒,映照着会议桌上方缭绕不散的呛人烟雾。围坐在巨大橡木桌旁的高级官员们,个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空气中弥漫着压抑与焦虑。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元帅猛地一拳砸在厚重的桌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视着众人,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前线!我们的前线部队正在不断失联!通讯像被剪断了一样!更可怕的是,连国境线内五六百公里纵深处的预备役军营、物资集散中心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精确轰炸!人员、装备损失极其惨重!我们到底还要付出多少代价?这场战斗,真的还有必要、有可能继续打下去吗?”
新任情报局长弗洛洛夫紧接着站起身,他的手指精准地戳向铺在桌面上的巨大军事地图,指尖落在一个被醒目红色标记覆盖的区域。他语速急促地补充道:“最新综合情报显示,华夏部队的战斗力远超我们此前的所有评估和预期。尽管他们经历了长达八年的相对和平发展期,但其自卫军的整体实力,尤其是核心战力,非但没有丝毫削弱,反而在体系化、专业化的轨道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的特种部队和各级军官骨干普遍接受了系统化、高强度的现代化培训,指挥协同能力和战术素养已不可同日而语,整体战争机器运转得异常高效!”
坐在一旁的政府总理莫洛托夫沉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力感,铁木辛哥的质问和弗洛洛夫的情报,无疑击中了他心中最深的隐忧。
铁木辛哥和弗洛洛夫两人私下沟通频繁,早已对华夏自卫军的真实实力进行了深入、反复的评估,对其细节了如指掌。
他们曾详细分析过:华夏空军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主力战机的更新换代,新装备了大量先进的国产喷气式战斗机,例如性能卓越的“歼”系列,不仅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更拥有强大的超音速巡航性能;其陆军地面突击力量则大规模列装了火力凶猛、防护出色的新式改进型主战坦克和多种型号的新锐装甲车,机械化突击能力今非昔比;更令人警惕的是其火箭军力量,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了从十二个导弹旅到二十个导弹旅的惊人扩编,形成了覆盖远中近程、具备高效精确打击和饱和攻击能力的战略威慑力量。
而其特种兵部队的建设,更是倾注了巨大资源,堪称精英云集。所有成员均毕业于专业、严苛的特种作战训练学校,接受过包括敌后侦察、引导打击、反恐处突、城市作战等在内的全面战术技能训练,单兵素质与小队协同能力都堪称优秀。
目前,华夏已经明确编成了三支国家级战略特种兵部队,其总兵力经过保守估计,竟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三万人之多!这个数字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要知道,这还仅仅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而已。
然而,这庞大的数字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分散部署在各大战区、集团军麾下的直属“教导师”并没有被计算在内。这些“教导师”在华夏军队体系中可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它们被誉为“基层指挥员和侦察尖兵的摇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些“教导师”每年都会源源不断地培训出数千名具备扎实基础技能和一定特战潜质的骨干人才。这些人才就像是一颗颗种子,被播撒到各个部队中,然后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以侦察兵为例,虽然他们在名义上并不被归类为特种兵,但实际上,他们的训练强度和实战水平在许多方面甚至远超熊军引以为傲的伞兵特种部队。这充分说明了华夏军队对于侦察兵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所具备的实力。
究其原因,在于华夏侦察部队的教官骨干,大量由经验丰富的退役特种兵精英担任,他们将军中最残酷、最实用的特种作战理念和技能——如极限射击、高精度渗透、极端环境生存等——融入侦察兵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堪称“魔鬼训练”的体系。尤其是那些直属的教导师,其训练体系之严苛、标准之高,在熊军情报评估中被标注为“尤为恐怖”,而经此体系锤炼出来的人员分配到一线部队后,对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效果极为显着。
通过这样的对比,熊国所面临的困境变得越发明显。长期以来,熊国一直处于经济困境之中,这使得其军费开支变得极为紧张,资源的分配也处处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熊国的情报局长弗洛洛夫在提交给最高层的一份内部绝密报告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熊军一直引以为傲的所谓特种兵主力——伞兵部队(VdV),其训练内容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步兵射击训练阶段,只是稍微增加了一些基础的搏击格斗项目而已。
尽管VdV的装备水平在某些方面能够勉强与华夏的部分部队相媲美,但在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体系的全面培养方面,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和战术层面,更体现在整体的作战能力和适应能力上。
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中曾无奈叹息:“我们没有华夏那样雄厚的财力支撑,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让伞兵精锐去海军舰队学习复杂的舰船驾驶,或者去空军基地掌握基础的飞机操作技能。我们只能依靠专职的飞行员和海军船员进行配合。
而仅仅是飞行和舰船驾驶训练所消耗的燃料,每小时都是以数吨计的天文数字!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每次训练都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来购买燃料。而有限的军费必须优先保障武器弹药的采购和基本装备的维护,这是军队正常运转的基础。在和平时期,想要额外申请用于这种高强度复合训练的经费,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因此,熊军的伞兵部队虽然顶着“特种兵”的光环,但实际上他们的定位和作战能力更像是装备略好、机动性稍强的“全能陆军”。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普通陆军更具优势,但与华夏那种高度专业化、具备多维度作战能力的真正特种部队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基于国力的根本性差距,并不是单凭勇气和意志就能够轻易弥补的。无论熊军的伞兵部队如何努力训练,他们在装备、技术和作战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差距在实战中会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他们在与真正的特种部队对抗时处于明显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