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丞相府聚了很多人。
这一日,不知有多少人密切关注。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殊不知于战前所定战略战术,要比之重要百倍不止!!
一场涉及地域多,参与军队多的战役,是有着众多细节需要敲定,是有着众多预案需要提出,唯有想到敌人所不能想,把任何一处都布置扎实,方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
不然真等战役打响,在此期间出现任何差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战争走势,而这种差池多了,那就别想取胜的事儿了。
与袁绍的对峙、博弈、较量下,这是曹操首次主动出战,是要集结麾下众多战将与所属将士,向袁绍,向汝南袁氏宣战。
这就使此战的政治意义非同凡响。
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是很复杂的,然而现在,曹操想将关系变得单一。
想实现这一目标,袁绍唯有死!!
丞相府,正堂。
肃杀之气笼罩此间,数以百计的披甲锐士,如雕塑一般分守各处,他们警惕的扫视各处,任何未得令靠近此地的,等待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死!!
“丞相至!!”
浑厚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此间平静。
“拜见丞相!”
“拜见明公!”
于堂内所聚荀彧、郭嘉、程昱、荀攸、毛玠、董昭、王必、任峻、谢奂、徐奕、万潜等一行人,在听到典韦所喊,无不撩袍朝正位方向作揖行礼。
在典韦、许褚二将的簇拥下,曹操挎剑朝正位走去,看着木案上所摆卷宗案牍,曹操有些恍惚。
这一战真要打响了!!
尽管在曹操的心中,不止一次的想置袁绍于死地,甚至亲手将其斩杀,可真当这一日要到来,曹操的内心还是很复杂的。
毕竟他跟袁绍的关系就很复杂。
曾经,他们是挚友,可现在却已回不去了。
因为他太了解袁绍了。
“诸君免礼吧。”
在落座的那刹,曹操从思绪下回到现实,深邃的目光扫视众人,曹操露出一抹淡笑,随即伸手道。
“喏!”
在一行人应诺声下,堂内出现一些响动。
曹操撩撩袍袖,看着跪坐于锦垫的众人,此刻的他内心深处是有感触的,曾几何时,他也未曾想到自己麾下会聚集这般多英才!!
而这次的军议,跟以往还有不同。
参与的,是曹操认的谋主谋士,在丞相府负责涉军诸务的。
至于统兵打仗的将校,并没有参与到这次军议中。
这点是受到曹昂的影响。
征东将军府的运转模式,在过去,一直都受曹操的关注,诸如军政分离,这让曹操想了很多。
而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有些,曹操在丞相府施行了。
有些,曹操在等机会。
从司空府到丞相府,虽说地址没有变化,可含权量却是不同的,所直面的处境也是不同的。
跟先前比起来,曹操变得更谨慎了。
因为曹操知道,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不知有多少人在算计他,高处不胜寒之感让曹操变得多疑起来。
“明公,接征东将军府来报,丞相府所派之令,征东将军及麾下坚决服从!!”丞相长史王必起身,朝曹操作揖拜道。
“征东将军还言,与国贼袁绍,窃国群贼汝南袁氏一战,乃关乎汉室社稷根本一战,荆豫徐扬交五州军民得知此事,迸发出极为高涨的斗志,纵使勒紧裤腰带,去过紧日子,也定要助丞相府打赢此战!!”
“这竖子,总是能讲些不一样的。”
曹操听闻王必所讲,忍不住笑骂起来。
可这话,被堂内众人听后,却使他们露出各异神色。
继袁绍被安上国贼,汝南袁氏被定性为窃国群贼,这看似不起眼的,却带来的影响是极深远的。
这是在襄阳的曹昂,有自己的行动与态度,跟在许的曹操发布檄文,进行的一次完美互动。
这表明了曹昂的态度。
这对别的群体,会造成何等影响暂且不提,但是在曹氏内部,只要是知晓此事的,都要想清楚了。
父子俩的态度是一致的,谁要是敢唱什么反调,那就是在违逆大势,这会带来什么,是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
而言外之意,即不管前线要打多久,且在此期间,征东将军府是否会遇别的,曹昂都会坚定做好既定之事。
‘有子修在襄阳坐镇,某心安不少啊。’
对堂内众人的变化,曹操是尽收眼底的,也是这样,曹操忍不住生出了感慨,对别人,他或许会多疑,但对自己的嫡长子,曹操却是没有了。
或许在先前,曹操是有一些,可很快就因为一些事而消散掉了。
每每想起那些时,曹操是忍不住自嘲的。
当老子的,怎能忌惮起自己儿子啊。
还是自己最看重的嫡长子呢?!
不过站在曹操的角度,尤其是那时的角度,曹操有过这种想法与顾虑,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谁叫曹昂崛起的太迅猛了。
这迅猛之势,根本就找不到第二位。
原本按曹操所想,叫曹昂在地方历练几年,只要确保南阳、汝南、庐江等地安稳,在地方及军中积攒一定声望及底蕴,到时他就会调遣文武接替曹昂所节诸郡,继而叫曹昂回到自己身边。
可结果呢?
结束了讨袁一战后,曹昂的势头就不可阻了,甚至后续的几次战略抉择,都是受曹昂的影响而定下的。
在这期间,曹操解决了吕布之威,拿下了刘宠之兵,扛住了袁绍进逼,夺取了青州之地……
就这还仅限于对各路诸侯势力,在别的,曹操也得到了不少,跟兖州诸族关系缓和,加快淘汰青州兵,加快推行兴屯,加快推动其他新策,甚至凭借曹昂所改良造纸术,所兴诸院,所创《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名篇,使得其与谯县曹氏之名传开,这好处多的,叫曹操有很多都始料不及。
他这位嫡长子,给他的惊喜多了,就不奇怪在某一时期下,让当老子的曹操,生出一些想法。
“明公,多路讨伐国贼袁绍,镇压窃国群贼汝南袁氏一事,是否能再商榷一二?”
在此等态势下,程昱起身作揖拜道,讲出的话,让曹操从思绪下回归现实,曹操眉头微蹙的看向程昱。
对程昱讲这样的话,曹操明显是感到意外的。
“仲德这是何意?”
曹操心中没有气恼,反是看向程昱,言语间透着疑惑道。
作为曹操的谋主之一,在曹操遭遇多次凶险下,程昱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及能力的。
兖州之乱,让曹操正视了荀彧,由此开启了汝颍谋士集团,全面取缔兖州一系的重大调整。
可又有谁知道,在这场动乱下,程昱是冒着极大风险,离开鄄城赶赴东阿,而在途中更是劝说范县令靳允,而在那时,靳允的亲眷皆被吕布俘虏,但因程昱的缘故,此人没有选择投降,而是聚兵固守范县,这就与鄄城、东阿互成掎角之势,使曹操匆匆从徐州赶回不至于连落脚之处都没有。
真要没了这三城啊,曹操所率之师就无法得到休整,那样结果多半是两种,要么被吕布击败俘虏,下场就不言而喻了,要么被吕布击败北投袁绍,可真这样了,曹操就没有崛起的可能了。
所以曹操对程昱是很信任的。
“昱觉得于西路伐并,对我军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在曹操的注视下,程昱将心中所想讲出。
“固然说我军于河南尹、河东郡、河内郡等地经营数载,使上述之地凋零之象逆转,可以三地为根,分两路攻打并州,昱以为其中风险太大!”
“一来,自襄阳至河南尹路途较远,纵使公子派人来传,定不会耽误前线所需,可公子终究所承压力太大,除了河南尹一地外,还需解决许都及济南国两地粮草军需供应,这难保期间不出差池,可一旦出现差池的话,对我军影响太大了。”
“二来,并州地形险峻,由河北(黄河以北)之地入并,只能经轵关陉、太行陉、白陉三处行军,可自高干领并州刺史以来,就对上述三陉沿途城池要隘增派兵马,以避免战事引进并州境内。”
“三来,我军此次主动出击,意在解决国贼袁绍,窃国群贼汝南袁氏,故而这主要交战之处应聚集于……”
听着程昱讲的这些,曹操微蹙的眉头舒展开了。
他知程昱讲这些,全是出于为他谋划,为曹氏谋划,才会对自己的话唱反调的。
其实程昱讲的这些,曹操很早之前就想了,甚至多路伐袁这个想法,也是曹操考虑了很久,才最终下了决心的。
这个决定,曹操是很艰难下才做的。
正如程昱讲的那样,这次主动出击的根本,是意在解决袁绍,除掉汝南袁氏,像高干所领并州,其实缓几年再打也没什么。
毕竟失去了袁绍的支持,失去了冀州为毗邻,占据并州的高干,其根基在并州势必受到动摇。
一个是并州较为贫瘠,无法供应并州治下的兵马。
一个是高干是外来户,要不是因为其是袁绍的外甥,那并州刺史这个位置,根本就轮不到他来做。
讲一句现实的,曹操要是敢放吕布去并州,那高干根本就不够看的。
不过这件事,曹操是不考虑的。
叫曹仁、夏侯渊各领一部去攻进并州,是为了提升二人军功的同时,能够牵制住并州兵马驰援。
当然,前者是最重要的。
因为曹操看出来了一些隐患。
这是在内部的。
受到其嫡长子崛起的影响,一批年轻的才俊,还有半路投效的,被自家嫡长子举荐到对应位置,从州刺史,到郡太守,到县令县长皆有,当然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在征东将军府,荆州牧府,三州刺史府,郡太守府做属官的,这其实是叫一些人有不满的。
当然,这种不满啊,不可能对曹操,也不会对曹昂,但是有这种情绪,肯定是要有宣泄的。
所以这些新人,就成了宣泄的对象。
这也就是先前两次对战袁绍,使得主流思潮没有在这上面,所以才没有迸发出所谓的矛盾或冲突。
可在仓亭之战结束后,曹操回到许都以后,他无意间就察觉到这些了,这也让曹操警觉起来。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不解决,早晚要出大问题。
而坚定曹操这一想法的,还有跟汉室老臣,汉室宗亲,当然最主要的,是对汉天子的关系,叫曹操明白一点,他必须要提拔一些人了,不然的话,到后续真爆发冲突了,那他就会处于大义劣势的。
可是提拔,是要讲究先后的。
曹氏、夏侯、丁家三族的人,必然是排在很靠前的位置,而与之相对的,还有曹操认可的核心圈层,即眼前这些聚集的人,还有在许,在各地的一些武将。
作为当朝丞相,曹操想提拔一些人,也必须要讲究规矩,那么没有什么,比战功来的更快了。
上述这些,都是因为曹昂才有的,可负责擦屁股的却是曹操,而类似这样的事,其实还有不少。
“诸君对此是怎样想的?”
在对程昱眼神示意后,曹操看向荀彧、郭嘉他们,既然是要研讨对袁一战,那就要把所有都讲出来,把思想统一了,只有这样,曹操才好领军离开许都,不然曹操是不放心的。
“明公,嘉以为仲德公多虑了。”
在这等态势下,郭嘉没有起身,抬手对曹操作揖,面露笑意道:“正是因为要一举解决国贼袁绍,窃国群贼汝南袁氏,我军才更应多路齐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震慑国贼袁绍及其附庸,与此同时,还能震慑割据别地的不臣!!”
程昱皱眉看向郭嘉。
对郭嘉的反对,程昱没有生气,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可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而是紧密围绕曹操的利益,而提出各自的意见及想法,以便于曹操能选出最为有利的,毕竟他们自身与曹操已紧密捆绑到一起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攸觉得奉孝所言,才是对我军最有利的。”
在程昱思虑之际,荀攸起身,朝曹操作揖表明了态度。
“不必起了。”
曹操见状,笑着摆摆手,“诸君坐着聊即可。”
“明公,玠以为仲德之言,不可不慎啊。”
毛玠听后,微微低首对曹操道。
“明公……”
“明公……”
在此之后,董昭等人纷纷表态,仅仅是一个开始,就因为多路伐袁一事,在并州这一区域起了分歧,这让曹操陷入到沉思之中,而这一幕全都在荀彧的眼底,尽管荀彧是有话想说的,可他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