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窗外低垂的穹顶上突然布满了乌云,就好似乾清宫暖阁当下的局势一般,风雨欲来。
尽管在\"永宁奢氏\"败亡之后,朝廷便令贵州巡抚李枟整饬操练新军,并将对朝廷忠心耿耿的秦民屏提拔为贵州总兵,节制麾下的白杆军,但这些措施与势力传承千余年的\"底蕴\"相比,仍是有些相形见绌。
朝廷实在承担不起云贵川三省土司同时叛乱的压力。
\"那就不走曲靖府,\"见身旁同僚尽皆沉默不语,首辅方从哲便愤而起身,朝着朱由校建议道:\"陛下,老臣以为远水解不了近渴。\"
\"朝廷可令四川巡抚朱燮元就地调兵,临时节制云贵川三省军马,会同京营将士,由东川府入滇!\"
闻听\"朱燮元\"的名讳,暖阁中神情低落的朝臣们纷纷下意识抬头,茫然的眸子中也涌现出一抹光彩。
对于这位在\"奢氏叛乱\"中临危不乱,近乎于凭借一己之力保住成都府不失的封疆大吏,朝中的衮衮诸公们可是记忆犹新。
相比较土司势力盘根错节的贵州和云南,疆域广袤的四川经过朝廷在过去两百余年时间里不遗余力的\"改土归流\",中枢对于四川的掌控无疑更加有力。
尤其是在称霸川贵边陲数百年之久的\"播州杨氏\"和\"永宁奢氏\"先后败亡之后,四川境内的土司们更是群龙无首,再难对朝廷形成威胁。
此等情况之下,即便是代天巡狩的四川巡抚离开成都府,亲自赶赴云南平乱,也可确保后方稳定。
\"元辅说的是,\"稍作思考之后,朱由校便是以不容拒绝的口吻命令道:\"传朕旨意,允四川巡抚朱燮元临时决断之权,总督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广西五省兵马,会同京营将士由东川府入滇。\"
虽说东川府也被禄氏掌控数百年,沿途缓坡要塞皆驻扎着禄氏狼兵,但如今东川宣抚使禄威已是率领族长主力,大举南下进攻昆明府,留守的兵力必然难以阻挡朝廷王师。
沿着东川府一路南下,朝廷王师便可和留守昆明府的虎贲们里应外合,对城外的叛乱形成夹击之势。
至于朱由校为何让朱燮元像\"后世\"的洪承畴那样官拜五省总督,节制湖广和广西兵马,也是出于\"速战速决\"的角度考虑。
\"陛下英明。\"尽管惊诧朱由校对于四川巡抚朱燮元的信任,但暖阁中的朝臣们仍是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反倒是纷纷躬身应是。
毕竟相比较出仕不过数年的云南布政使洪承畴,还是老成持重的朱燮元更容易被人接受。
...
...
半晌,凌乱的脚步声消失不见,刚刚还人满为患的乾清宫暖阁人去楼空,只留下凌乱的座椅留在原地,数名随侍宦官正在小心翼翼的搬弄。
\"大伴,\"像是心有所感,朱由校缓缓睁开了眼睛,神色有些复杂的朝着身旁的司礼监掌印询问道:\"武昌府那边可有消息?\"
依着后世的记忆,这就藩在湖北武昌的楚王家族在明末存亡之际,依旧是一毛不拔,最后落得阖府上下皆被张献忠沉尸长江的悲惨下场。
\"回皇爷的话,\"闻听此话,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老脸上顿时流露出一抹晦暗不定的嘲弄之色,声音沙哑的回禀道:\"楚王朱华奎亲自回书,说是近两年长江浩瀚湍急,为了治理水患,楚王府几乎掏空了裤银,实在无力替朝廷分忧..\"
啪!
茶盏落地的声音响起,近两年来愈发喜怒不形于色的年轻天子猛然起身,早已凉透的茶水浸透了桌案上的奏本。
\"好一个视财如命的朱华奎,好一个治理水患!\"
饶是对楚王朱华奎视财如命的脾气秉性早有预料,但朱由校也没想到这朱华奎居然如此\"大言不惭\",连治理水患这等话都说得出口。
为了能够治理黄河长江,朝廷每年向工部拨付的银子何止百万两,动员民夫徭役的消息几乎能够让小儿啼哭。
朝廷付出如此之多的\"代价\",最后却成为楚王朱华奎哭穷的理由?
\"叫李若琏来,\"深吸了一口气,朱由校强压住心中的愤怒,准备将另一名\"心腹鹰犬\"派往湖北武昌。
如今云贵川三省战火眼瞅着就要星星燎原,且先不论宗室藩王本就有护持地方,辅佐中枢治理国家的责任,那目光短浅的朱华奎是不是以为武昌有长江天堑所阻隔,便能高枕无忧?
\"陛下息怒,\"作为朱由校的心腹大伴,王安自是能够感受到朱由校隐藏于扭曲面容下的愤怒,其沙哑的声音中也夹杂了一丝惊惶:\"朝廷还需要湖广指挥使运输粮草辎重。\"
\"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
他虽然同样不满那鼠目寸光的楚王朱华奎,但眼下确实不是向其发难的时机。
\"哼,朕暂且饶他一命,\"朱由校愤怒的咆哮声在暖阁内悠悠回荡,吓得随时宦官们尽皆匍匐在地,不敢发出半点声音:\"等到西南平定,朕再与其算账。\"
不愧是在原本历史上,当张献忠大军围困武昌府,面对着城中官员开仓放粮的请求,依旧一毛不拔,但却大肆操办自己女儿婚礼的昏庸之辈。
听着朱由校毫不掩饰内心杀意和不满的咆哮声,老太监王安不敢搭话,只是默不作声的捡起散落一地的奏本,并在心中感叹楚王朱华奎的愚蠢。
这楚王朱华奎,与成都府的蜀王,大同的代王,以及西安的秦王等人相比,简直愚蠢的不可救药!
这都天启三年了,这朱华奎还没有闹清楚自身处境,真以为自身的\"亲王\"爵位便是可以漠视中枢的资本和底气?
...
...
朱华奎,生性贪婪,视财如命。
<<武昌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