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机会,自然是格外的珍惜。
其他可能是虚的,不属于自己的。
但身手和功夫却是真真切切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可以伴随一生,受益一生的东西,必须重视。
于是沈如意就带人提前过起了冬。
当地的人们为了“照顾好”沈如意一行人把小集市挪到了沈如意住的院子外面。
想买什么非常方便,算是直接送到手里了的,就差给帮忙做熟了。
对于这事双方都非常满意。
官家收到沈如意的书信后给担心坏了,就怕沈如意出啥意外。
甚至把官家都给弄无语了,瘟疫没把你们怎么着,结果被当地的气候给打败了,你说着叫什么事啊。
只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服不行,同时把这一条经验教训牢牢的给记了下来。
北方的人不一定能适应南方的生活。
好在沈如意本身身体素质不错,没啥事,只是进度停了下来,这又不是多大多重要的事。
官家给回复的消息是,进度无所谓,说一切以自身安全为要。
要说不说,眼见着春节即将来临,没有小黑炭的京城还是差点意思。
总觉得不够团圆和圆满。
别说官家本人了,把那些百官们给担心坏了,就怕收到自家孩子的噩耗。
对于这一点他们是非常清楚的,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非常脆弱的,也是不值一提的,说没就没了。
也怕得罪了东海王,让东海王把气撒在自家孩子身上,最近更是格外的乖觉。
没一个弹劾和找东海王事的就很难评。
连官家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的,但也算是知道这些人的软肋在哪了。
这些百官们倒是想给自家孩子写信来着,可惜离的太远,互相够不着只能打住。
算是让这些百官和他的家人们好好的体会了一番何为牵肠挂肚。
并再次骂起了东海王,说一切都是东海王的错,但他们也就只敢在家里偷偷骂骂。
根本不敢放到桌面上来,因为自家孩子还在人家手里呢,还指望人家给照看一二呢。
甚至出了门还得口是心非的偶尔夸夸东海王。
就怕把东海王得罪的狠了,人家把记仇记在自家孩子身上,把气撒在自家孩子身上。
官家派出去在大臣家听墙角的人回来说了这一现象后,把官家给乐了好多天。
他就喜欢看这些百官明明心里恨的牙痒痒,面上又不得不妥协的样子。
要说还是非常精彩和下饭的。
这算是官家为自己寡淡生活找来的唯一一点乐趣了。
就这么着的,沈如意凭借手里的这些质子在,把这些百官给磨得渐渐没了脾气。
问就是被现实给逼出来的,自家孩子在别人手里攥着呢,只能如此。
再来说说这些猫冬的人。
他们最近差不多顿顿都是鱼,差点把大家给吃吐了。
香辣的,麻辣的,清蒸的,红烧的,酱出来的,几个口味不停的换着吃,还是给吃烦了。
还现熏了不少熏鱼出来。
顺便跟着当地的老百姓还学了不少当地的日常菜,就这样把大家给吃吐了,甚至谈鱼色变。
问就是在当地鱼太便宜,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来一大筐。
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什么品种就有什么品种,算是完全实现了鱼自由。
这就导致同行的人里大厨们越来越多,之前对做饭不感兴趣的人都变的有兴趣了起来。
开始亲自研究吃的,好改善自己和大家的饮食。
而这些公子哥里就有人如此,且天赋初现。
当然他们也没少嚯嚯当地老百姓养的这些家禽。
而当地家禽的价格因量少而比较值钱。
幸好大家都不缺钱,连那些公子哥们后来身上都赚了不少银子在手。
问就是夏染走了一路,带人采了一路的药材过来。
只要手脚勤快人机灵,搞点小钱花还是没一点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锻炼下沈如意带过来的人现在是人均都是半吊子的药材通。
知道那些药材能治什么病,紧急情况下该怎么用它来救命。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甚至无敌似的存在。
这也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只要懂的够多随便扔哪里都能活的本事,是谁也抢不走的。
这些公子哥最初还会抱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有人回过味了。
才懂了东海王的真正用心,更加老实服帖了起来,也认真的学起了这些知识。
虽然成长的过程和经历并不美妙,甚至伴随着非常难忘的痛苦。
但不得不说跟过去的自己相比,他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是好的变化,他们开始向一个真正的有担当的成年男子在蜕变。
这也是沈如意乐见其成的事。
她没法杀尽这些高门大户,而他们在有些方面的垄断也是注定好的。
这些二世祖三世鱼祖踏入官场也只是时间问题。
只希望这些人踏入官场后,不在是当初不食人间烟火你样子,更不是一副何不食肉糜的样子。
希望他们懂老百姓的辛苦,懂人间疾苦,多少能善待一下这些老百姓。
她能做的,就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有担当起来,让他们懂何为自给自足。
只是效果如何目前还不好说,只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