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以后,朱元璋算了算,老四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安南就经营了二十多年,可这结果貌似不尽如人意。
另一边,已经当皇帝多年的朱棣,不免有些失望,好歹也花了二十余年的心血,到头来却以一句[数年屡勤王师]撤了军。
群臣默默盘算,京师往北迁移,更对安南鞭长莫及,它的历史悠久,自古民风彪悍,否则强压之下,也不会屡次动乱。
“郑和下西洋历史影响深远,促进和其他周边小国友好交流,开拓海外贸易等等,而朱棣可不止干了迁都、郑和下西洋、疏通大运河这几件大事。”
“除此之外,不能不说到他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
”这是一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其中包含天文地理、技艺阴阳等各类知识,是明朝的百科全书。”
“全书一共有一万多册,成书于永乐年间,朱棣没留下副本,到了嘉靖时期,又重录了一本,只不过因为意外大火、朝代更迭,战乱等,永乐大典也只剩下残卷。”
朱棣:?? ?!说清楚啊!怎么就剩下残卷啦!!
闻言,各朝文人扼腕叹息,他们了解,历朝向来都有[盛世修书]的传统。
只言片语中能想象,是一本怎样的鸿篇巨着,没留下多少副本,又在战火中遗失,或许是只藏在深宫,看过的人不多
“清廷倒是也修了书,康熙、雍正期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轮到乾隆,他觉得要么不修,如果要修,就得修个好的,得超越他爹!他爷!两代人。”
大清雍正&康熙:……
“于是乾隆年间就编撰了《四库全书》,它的部分内容参考了永乐大典,可能吸取教训,又或者技术比较成熟,抄录了多个副本,备有防火措施,保存比较完整。”
永乐年间,正在进行大典清抄工作的书生,默默无言,原来这本会因战乱遗失么?
朱棣气个半死,他费了半天劲的永乐大典,就剩下个残卷??!
行,他多备几个副本分别藏,妥善安排,就不信了,它还能变成残卷!
“再来看Judy的五征漠北,不算开国皇帝,御驾亲征的天子其实并不多见,因为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赢了还好说。”
“输了跑路也不算丢人,因为打了仗而丢掉国的大有人在,当然还有输了这场,换去那边留学的,就不点名啦!”
万朝众人:0.o这还不叫点名啊???
家有跑路&留学经验的老赵家:……
家里同样有留学崽的老朱家: |_?)……
“明朝初年,被赶走的北元残部逃到漠北,主要分裂成三部:鞑靼、瓦剌、兀良哈,刚上位的Judy,对他们走的也还是安抚政策,先礼后兵嘛!”
“朝廷很大方,给了大批的绸缎、粮食、金属品等物,但鞑靼部身有反骨,虽然接受了朝廷的钱财粮食,以及册封,但这也不耽误他想叛逆几下。”
鞑靼部:都赶他们到漠北了,叛个逆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