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南玄赞同地点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方向盘,思考着说:“好,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去看。
商铺的位置要选在人流量大、消费水平高的地方,最好靠近商业区或者高档住宅区,这样才能吸引到目标客户;厂房则要考虑交通是否方便,原材料运输和产品配送会不会麻烦,还有车间的通风、采光、面积大小,这些都得好好考察。
要是你拿不定主意,咱们可以多找几处地方对比一下,或者问问外公的意见,他在苏市生活了一辈子,肯定熟悉当地的情况。”
苏青靡点点头,心里暖暖的。
鹤南玄总是这样,无论她做什么决定,都会全力支持,还会帮她考虑到各种细节。
她之所以这么着急推进服装事业,是因为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的空白。
这段时间,她利用空闲时间去京都的街头考察过 —— 随着政策放开,个人服装店一家接一家地开了起来,有的卖流行的喇叭裤,有的卖花衬衫,还有的卖连衣裙,店铺门口都挂着鲜艳的招牌,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虽然这些服装店的生意都还不错,但苏青靡发现,它们的款式大多雷同,风格也比较单一,无非是喇叭裤、碎花裙、的确良衬衫这些常见的款式,没什么新意。
国民的时尚眼光还停留在 “实用、耐穿” 的层面,对服装的品质、设计、特色要求不高。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比如开工厂的个体户老板、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归国华侨、文艺工作者等,他们有消费能力,也开始追求高品质、有特色的服装,却找不到合适的购买渠道。
苏青靡不想做普通的服装店,她要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高端品牌,专门服务于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群。而这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李芳华的苏绣技术。
一想到李芳华,苏青靡的眼里就亮了起来。
李芳华上一世是江南一带赫赫有名的苏绣大家,一手苏绣技艺出神入化,能在一寸见方的丝绸上绣出 “百鸟朝凤”,连鸟儿羽毛的纹理、眼睛里的神采都清晰可见,堪称 “指尖上的奇迹”。
她的作品曾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友人,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一世,苏青靡从空间里找出了十几本珍贵的苏绣古籍。
这些古籍是当年从各个位面收集来的,纸张已经泛黄,边角有些磨损,上面用毛笔记录着许多早已失传的苏绣针法和图案设计,比如 “盘金绣”“打籽绣”“虚实针”“乱针绣” 等,还有一些独特的配色技巧和图案创作思路。
李芳华拿到这些古籍后,如获至宝,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研究。
她常常泡在图书馆里,一边查阅服装设计资料,一边琢磨古籍中的苏绣技艺,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记本记下来,等到周末去苏市的老字号绣坊,向那里的老绣工请教。
老绣工们见她态度诚恳、天赋过人,也愿意倾囊相授,教她一些失传的针法和技巧。
短短一个学期,李芳华就将传统苏绣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作品。
她设计的衣服,不仅款式新颖,还融入了苏绣元素,有的在领口绣上精致的兰花,有的在裙摆绣上灵动的蝴蝶,有的在袖口绣上素雅的竹子,每一件都独具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上个月,学校举办服装设计展,李芳华展出了一件苏绣旗袍。
旗袍的面料是她特意从苏市买来的上等真丝,颜色是淡淡的玉白色,质地柔软光滑,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旗袍上绣着一幅 “百鸟朝凤” 图,凤凰的尾羽用了 “盘金绣” 的技法,金线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有流光在上面跳跃;鸟儿的羽毛则用了 “虚实针”,远看层次分明,近看细腻逼真,连鸟儿翅膀振动的弧度、爪子的纹理都栩栩如生;背景则用了 “乱针绣” 绣出了盛开的牡丹,色彩鲜艳却不艳俗,与凤凰和鸟儿相得益彰。
这件旗袍一展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忍不住驻足观看,啧啧称赞。
负责服装设计专业的张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曾经为多部经典话剧设计过服装,眼光极其挑剔,很少夸赞学生的作品。
可当他看到这件旗袍时,激动得拉着李芳华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眼眶都有些发红。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感慨道:“芳华啊,你的苏绣技艺简直是一绝!我教了几十年书,见过的好作品不计其数,可从来没见过这么精湛的苏绣手艺,更没见过能把传统苏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得这么好的作品。
这件旗袍,无论是针法、配色,还是设计、剪裁,都堪称完美,比市面上那些所谓的‘高档服装’强多了!要不这样,你收我为徒吧!我想跟你学苏绣,哪怕只是学一点皮毛也好,也能弥补我年轻时的遗憾。”
张教授的话让在场的师生都惊呆了。
要知道,张教授在服装设计领域可是权威人物,多少学生和年轻设计师想拜他为师都没机会,有的甚至托了很多关系,都没能如愿。
如今他竟然主动提出要拜自己的学生为师,这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事。
面对这样的殊荣,李芳华却异常冷静。
她礼貌地抽回手,微微躬身,语气谦逊地说道:“教授,您太抬举我了。我的苏绣技艺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色彩搭配的创新上、图案与服装款式的融合上,都还需要向您学习专业的服装设计知识。
拜师的事,我实在不敢当,您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能让您拜我为师呢?如果您对苏绣感兴趣,咱们可以一起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