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乐进被张飞使计大败,楚军就没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士颂按照贾诩的建议,让军队在官渡驻扎,一边休整,一边调集粮草。
得到北疆大胜的消息,士颂心情不错。
“还真没想到,杨阜,蒋干,居然还给我演了一出‘金刀计’。哈哈哈。”
北疆大胜之后,北楚部一路杀入并州,又和雍凉军团汇合,在九原和曹魏的并州军队对峙起来。
也是这个时候,东部鲜卑三部,尤其是慕容部,才反应过来,他们上了蒋干的当。
只是木已成舟,而且结果不错,东部鲜卑也就半推半就,起兵呼应了楚国在北面的攻势。
段氏和宇文二部,在幽州这边,装模作样的要劫掠司马懿的后方。
慕容部则由他们族长慕容木延亲自出马,率领万余人马进入并州,加入陈到的军队之中,在九原和曹魏部队对峙。
之所以让士颂如此安心的在这里驻扎,威胁北面曹丕,又让东面守在陈留的张飞不敢轻动,士颂除了北面取得了进展外。
东面大海之上,他同样做出了安排。
随着刘备大败,曹丕攻击受挫,季汉和曹魏,终于是完成了明面上的联盟。
尤其是在东面,随着蔡瑁,甘宁等人,率领楚国海军部队,开始袭击青徐沿海,季汉和曹魏的海军,居然走到了一起,开始联合作战。
这支联合海军的统领,正是于禁。
而军师,却是从楚国投降曹魏的蒯良。
这一年的冬天,天下,便在这番对峙中过去。
公元215年初春。
曹魏和季汉两国的海军,在莱州湾,完成了汇合。
看着刚刚完成整编的海军战船,于禁心中,感慨万千。
“真没有想到,今生今世,居然还有机会,以这种方式,为曹公效力。”
他口中的曹公,自然不是曹丕,而是曹操。
曹丕这人,很是小心眼,还是在这个时空中,画了一幅画,画卷上,正是曹魏五子,只是这次,和于禁一起下跪投降的人,多了一个乐进。
好像是模仿士颂糟践曹魏文武一样,曹丕也特地在画的边上,表明了注释:于禁,乐进,五子之败类尔。
现在,季汉和曹魏明面上“联合抗楚”,于禁也没有和去和曹魏那边有太多的沟通。
曹操已死,曹丕如此糟践他,他也自然不会再回曹魏。
“于大督都,两家海军已经集结完毕,不知道于大都督何日带着我们南下,去突袭扬州啊?”
说话这人,阴阳怪气,正是曹魏宗室子弟夏侯尚。
虽然名义上只是联合军队内的副将,但曹魏的传统,自然是宗室子弟挑大梁,曹魏这边的军队,暗中自然都是听从这人的调遣。
“我若是还在曹魏,这番统领海军,只怕多半也就给他当个副将了。”
于禁心中唏嘘一番。
对于对面这人的嘲讽,于禁心知肚明,对方是在挖苦自己背叛曹魏投降了季汉。
但不论是曹魏还是季汉,现在都已经被西楚逼到了绝境了,这人居然还不知道厉害,还要在自己面前冷嘲热讽。
于禁脸色一沉,冷冷说道:“蔡瑁水战之能,自周瑜死后,天下谁能可敌。”
“还有那锦帆贼甘宁,此番更是西楚海军先锋大将。”
“我们守在莱州湾,依靠外围庙山群岛的暗礁,自可无忧。待双方战船训练得当,再行出击不迟。”
夏侯尚却对于禁的这番回答并不买账。
“于大督都,我可提醒你,如今青徐之地,可是你们季汉的心腹之地。”
他口中,把“你们”二字咬得特别的重,好像在故意提醒于禁,这两州地盘,原本是曹魏的地盘,是于禁的背叛,才让落到季汉手中似的。
“我们若是龟缩于莱州湾,黄河以北的冀州,幽州沿海地区,自然安全无虞。”
“可东莱郡以南的徐州沿海,从北海郡向南,琅琊国郡,东海郡,广陵郡这些位置,可都有可能被西楚海军袭扰。”
“你家诸葛丞相,还指望着我们这支联合海军,帮着他守住海岸线呢?”
夏侯尚所说之事,其实,也正是于禁担忧之事。
西楚破东吴的时候,西楚海军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们这支偏师,并不是以攻城略地为主要目标。
西楚海军,只要找到位置登陆,就会劫掠一番,烧毁村镇,掳走人口。
说起来,都是甘宁的老本行。
对于西楚而言,收益可能不大,但是对于季汉而言,损失那就严重了。
不仅仅损失辎重人口,更是让徐州沿海州郡,人心惶惶。
但于禁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已经给徐州那边送去消息,让沿海村镇,多加小心,实在不行,暂时放弃沿海村镇。我军若是没有准备万全,决不能轻易出击。”
“哼,贪生怕死之辈!”
夏侯尚丢下一句辱骂,转身便走了。
现在曹魏的情况,并不比季汉好多少,甚至可以说,比季汉还要危急。
季汉这边,只有西楚一个敌人,即便是刘备大败之后,把季汉的家底损失殆尽。但好歹诸葛亮还能运筹帷幄,勉强稳住局面。
更有曹丕带着大军,在黄河北面,牵扯住了士颂的楚军主力,目前看来,季汉这边在曹魏主力不动的情况下,还能苟延残喘一阵。
但曹魏这边的情况,可不容乐观。
并州丢了一小半了,梁习又死了,并州局势很是被动。
幽州那边,司马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击退公孙康和袁尚的联军,倒是迅速。
结果东部鲜卑一叛乱,司马懿却不灵了,反而把幽州边军那五万人马,僵持在了北面,不能南下支援。
夏侯尚心急,当年曹魏组建海军部队,初衷是防备季汉,甚至偷袭青徐的。
结果现在,还得和季汉联手,对抗南面的楚国。
他是真心希望能在这边击败楚国海军,打开局面,威胁楚国扬州安定,即便是把扬州打残了,便宜了季汉,在他看来,也是缓解曹魏压力的一个好办法。
“蒯军师呢?”
回到自己军营,夏侯尚连忙派人去请蒯良。
现在,他和曹魏所有人一样,都特别信任从楚国背叛过来的臣子。毕竟这些人,都被士颂列为了必杀之人。
不论是在曹丕身边的孟达,阎圃。还是自己身边这位蒯良。
只是他不知道。
现在蒯良的军营内,正有一个秘密使者,和蒯良对坐品茶。
“蒯先生,这便是阁下,乃至于蒯家的一线生机所在。”说话这人,正是当年策反了韩综的贾穆。
这次,按照徐庶的安排,再次潜入青州,秘密来进行策反行动。
而他这次的目标,竟然是被士颂列为必杀的蒯良。
蒯良脸色不佳,早就没有当年在荆州时的洒脱随意,名士之风。眼角的皱纹里,似乎深藏着他这么些年来的艰辛。
“真能给我一次机会吗?”
最终,蒯良认真看向贾穆,他知道眼前这人,是贾诩的儿子,在灭东吴之战中立下功劳后,也得到了士颂的赏识。
“我当年,当年我,唉。”
蒯良支支吾吾许久,最终还是化为一声长叹。
是啊,想当年,他们蒯家,作为荆州七大家族之一,在士颂占据荆州的初期,很得士颂的倚重。
更别说当时的士颂,和蒯家还是连襟,关系密切。
可后来,自己亲兄弟蒯越,在士颂和曹操之间,坚定地选择了投靠曹操。甚至不惜以“叛离家族”的名义,离开荆州,投入曹操麾下。
等到士颂和袁绍,一南一北,两面夹击曹操时,士颂亲自起五十万大军北伐中原时,受到士颂信任的蒯良,当年便是士颂后方一处粮仓的管理者。
当时他被蒯越裹挟,带着蒯家军临阵倒戈,销毁了粮仓,让士颂颍水大败,被迫后撤的路上,没有能得到粮草辎重的补给,损失许多人马,才逃回荆州。
若是当时士颂沿路有补给,或许襄阳城外那一战,并不会损失的那么惨。
贾穆似乎看穿了蒯良的心思。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暖手,料峭春寒,又在海边,他虽然穿上了皮裘,但依旧有些冷。
“蒯先生何必纠结,当年之事,主谋是谁,你我心知肚明。大王又岂能不知,阁下是什么人,或许大王比我更加了解。”
“前番大王既然开了口子,给了荀家那人一个机会。你这里,又怎么可能真的不给丝毫缓转的余地呢?”
蒯良的眼中,仿佛看了一丝希望。“那荀肃,真的被赦了?”
不久前,荀家子弟荀肃,冒着被士颂杀掉的风险,拼死给楚国效力,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士颂火烧连营之后,再无消息。
有人说他死在了那场大火之中。
也有人说,他假死脱身,在士颂的允许下,隐姓埋名在楚国生活去了,不过荀家在颍川的田地家产,他是一分也别想要。
只是即便是这样的结果,许多人还在观望,觉得不满意。
若是改名换姓,跑去楚国隐匿于民间,又何必花费那么大的功夫。
贾穆知道,想要说服蒯越,还是得说出实情。
“荀先生南下去了交州,任职地方官。他本人和荀家其他人割裂,或者说分家吧。”
“荀肃一脉,不得再提及先祖血脉,荀肃本人,便是他家宗族源头所在。”
这下,蒯越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荀肃立功之后,不仅免于被楚国追杀,得到了赦免,同时也给了他对应的前途身份。
至于荀家其他人,荀家先祖的坟陵之类,都和他个人没有关系了。
对于这个结果,蒯良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是一条活路。尤其是对于蒯家而言,十分难得。
自从赤壁之后,他们蒯家的行情,那可以说是一落千里。
荆州那边的家产田地,全部丢了不说,跟着曹魏北渡黄河后,已经沦为一个普通的官宦家族了,远远算不得世家。
更不要说,蒯家在楚国那边的宣传中,在《建安小人集》中的形象,随着天下局势的逐渐明朗,只怕是真要盖棺定论,成为后世评判这个时代人物的重要参考资料了。
蒯良想起了自家兄长故去前,拉着自己的手,表示后悔的话。
那时,蒯越躺在床上,面容枯槁。
“为兄不该拉着你一起来曹魏效力,我们蒯家,当如其他世家那般,多家下注才是。”
“士颂,唉。为兄第一次见到他就浑身不自在,总觉得此子奇怪,看不透。”
“或许也正是如此,我才千方百计的投入曹魏,今日,悔之晚矣。”
“你和我不一样,若有机会,可将当年之罪,全部推在为兄身上,你便重归士楚即是。”
当时的蒯越,还不怎么相信士颂的必杀名单,总觉得蒯家,或许还有一丝希望。
如今回想起来,蒯良心中,也是不胜唏嘘。
最终,他下定决心,问道:“可是楚王派阁下来的?”
“不,我自己来的。”
贾穆笑道:“阁下可是我楚国不赦之人,大王怎么可能派我前来。”
“我来,只是告诉阁下,阁下只有顶着我楚国的通缉和罪名,主动为我楚国谋划出力,戴罪立功,或许,可有一线生机。”
这话说完,蒯良沉默了。
对方开出的条件,他很不满意,但仔细一想,却似乎也是对方能给出的最大价码了。
“我若是配合你们行动,我在邺城的妻儿家眷,必无活路。”
贾穆笑道:“所以是一线生机。”
“你不配合我们,等我楚国大军灭了曹魏,拿下邺城,你们蒯家,还会有活口吗?”
“听闻你有一子,如今也在军中效力。此番,你配合我们谋划,事后你便带着你儿子南下交州,仿效荀肃例即可。”
“若是你心忧邺城家眷,我们可对外说你已死,待破邺城之后,帮你找寻一下你的家眷,然后送过去。”
最后,他话锋一转。
“不过,你兄长蒯越的家眷后人,可不在此列。”
蒯良苦笑一声,说道:“我自然知道。”
其实不仅他知道,就连蒯越本人也明白。
蒯越的几个儿子里,早就有人改名换姓,断绝了蒯家的联系,作为后手,若是真的曹魏灭亡,士颂对他斩尽杀绝,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血脉能有所保留。
只是他们不知道,心狠手辣的士颂,早就预防到了这点,潜伏在曹魏和季汉的暗组,在士颂灭东吴之前,就新加了任务,要查明这些“必杀名单”上所有家族成员的去向。
不求真的杀得一个不剩,但求能杀多少,就杀多少。
不过,也正是这种严苛残酷且冷血的操作。
逼得蒯良,不得不接受了最后获得“一线生机”的合作。
这次,他需要给曹魏季汉的联合舰队,送上一份虚假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