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大事情还是小事情,他总是喜欢在酒宴上招待客人。
毕竟这体现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再加上上辈子的习惯,董仲颖这辈子也延续了这个良好的习惯,绝对没有假公济私的打算。
而他这样的做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少对于荀彧来说,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王已经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
而且荀彧还有一点信心,那就是如果杨阜等人如果反对这件事情,他连见到董仲颖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在宴会刚开始的时候,董仲颖没有问,而荀彧也没有说,双方只是看着歌舞喝着酒。
至于董仲颖的麾下,那些人更不会提出这样的事情了,毕竟在这件事情上秦王的意见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那些舞女从极乐极土一直调到了随波逐流之后,荀彧一口喝光了杯中的酒,他站起身子来郑重向秦王行了礼。
所有董仲颖的麾下都停止了喝酒和交谈,他们都很清楚,荀彧终于要开始了。
董仲颖看着场上这个诡异的气氛,他也知道荀彧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要说。
他挥了挥手,让那些舞女下去了。
等那些舞女和乐师都走干净了之后,荀彧开口了,他问道:“秦王您是怎么看待曹公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董仲颖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过去我曾经听人说过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对于这个评价,荀彧松了一口气,他觉得董仲颖给他搭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他笑着说道:“秦王,您认为您的统治,你觉得是治世还是乱世?”
这样的问题可不是好回答的,董仲颖如果回答是治世,那么曹操自然就变成了能臣了,对于一个能臣自然要启用的。而如果回答乱世恐怕就是对于自己和自己麾下众人的贬低。
贬低自己,董仲颖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但是因此贬低自己的手下他却不能接受。
凭什么自己的手下这么努力工作,但是却因为他的原因而被贬低。
董仲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具体是治世还是乱世那就看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了。”
荀彧行了一个礼说道:“秦王大才,您的胸怀我不及也。”
如果是其他人告诉荀彧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荀彧绝对会嗤之以鼻,这样的诡辩水准太低了,他的眼中庸才想出来的诡辩也比这个好。
但是这样的话语从董仲颖口中说出来就不一样了,这是秦王大度,这是秦王对于自己有信心,功过让别人进行评说。
荀彧又是一个礼施了下去,他又想要说一些试探的话语,但是董仲颖却一反常态的先开口了。
对于董仲颖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自己远远比不上在坐的任何人,那些人可以很隐晦的说出一些事情,在没有说出任何有关话语的时候就能领会到别人的想法。比喻、代指、引喻,这些人如果去未来考语文的阅读理解,肯定是满分选手的有利争夺者。
所以,董仲颖决定抢先开口:“文若,你是为了曹操和袁家投降我而来?”
荀彧摇了摇头道:“并不是,我来是为了北方四州的百姓,为了天下苍生而来。”
听到荀彧的话语,董仲颖笑了,明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非要拉上天下的百姓。
“秦王何故发笑?”看到董仲颖的样子,杨阜作为一个“合格”的捧哏自然问上一句。
董仲颖没有说话,只是一味的微笑。
荀彧换了一种说法继续问道:“秦王您是觉得我的话语之中有问题吗?”
董仲颖看了杨阜一眼,他并不想将原因说出来,毕竟原因有些伤人,他只能换上一个说法:“我觉得曹操的诚意不够。”
荀彧知道,董仲颖必然是不满曹操提出的想要幽州的条件,他继续说道:“过去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于沸流水畔之纥升骨城,现在曹公听闻高句丽的伪王山上王迁都丸都山城,接纳了近千名因为战乱而逃到那里的辽东难民。”
“之前乌桓被袁公的手下所破,蹋顿被斩杀,势力大减,山上王趁机吸纳了一批乌桓的骑兵,现在他又趁着北方四州战乱,想要入侵幽州。”
“曹公所求的唯有名留青史,而着就是曹公最好的机会。高句丽路远,如果秦王派遣一上将,恐非数年没有办法平定,秦王您手下的将领恐怕忙于大事而无法顾及这样的小事。到那个时候,大汉的领土少了那么一块,秦王您的面上也不怎么好看吧。”
荀彧的话语有几分的道理,只是最后的话语让在场的人有些不太舒服。
杨修站出来说道:“秦王的诚意指的不是这个,既然曹操诚心请降,那么他为何本人不来?”
杨修的话语称得上是刁难了。
荀彧听到杨修的话语却哈哈大笑:“谁说曹公没有诚意的,如果秦王想见曹公,那么曹公明天就会去拜谒秦王。”
荀彧的话语只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曹操已经到了洛阳,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
在这样的大事发生的情况下,董仲颖的酒宴自然只能够匆匆的结束了。
曹操竟然悄无声息的进入了洛阳,即使是贾诩也非常的吃惊。
在他的心中,他已经很好控制住了洛阳,曹操怎么有可能已经在洛阳了,但是事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不过他内心的郁闷很快就被杨修所化解,因为杨修只告诉了他一句话,那就是“这就是三辅之地世家的底蕴,几乎每一个世家,都会有别人不知道的后手。如果曹操没有办法悄无声息的进入洛阳,这才是让人奇怪和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