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强大的,在巨大的动力面前,众人发挥出了惊人的实力。
出征用的粮食不够,没关系,洛阳的世家大族会捐献足够的粮草的。
士兵很是疲惫,没关系,北方四州的敌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战心,只要秦王的军队一到必然可以安定北方四州,这只是一场军事游行。
北方四州的情报不明,没关系,那些世家大族在北方四州的有不少的眼线,可以提供很多的支持,更何况在这样大优势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输。
军队的粮草很快就筹集了,杨阜从洛阳的存粮之中筹集了一部分,而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也捐献了很大的一批粮草。
甚至这些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还派出了不少的军队去从军,一时之间,杨阜竟然连军队都已经集结完毕了。
杨修问自己的父亲杨彪道:“现在这已经是奠定天下的最后一战了,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都在那边倾尽全力支援秦王,而父亲您为什么让我们杨家只象征性的出一点点粮食和私兵呢?这一战对于秦王来说非常的重要,甚至这一战所立下的功勋比得上过去的很多场,为什么您却在这个关键时候退缩呢?”
杨彪看了看杨修问道:“你觉得对于秦王来说,我们这是三辅之地的世家重要还是那些雍凉之地的豪族重要?”
杨修不解的反问道:“等秦王到了那一步的时候,对于秦王来说自然都重要,他既需要雍凉之地的世家豪族来为他领导军队,也需要三辅之地的世家来替他处理政务。”
杨彪摇了摇头道:“这就是你不足的地方,你要知道秦王的根本并不在于三辅之地的那些世家大族有多少人支持他,而是在于雍凉之地的豪杰之士和黄巾的支持,如果在这两者之间产生冲突,秦王会毫不犹豫地将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放弃掉。”
“但是你看看我们这些世家大族想要做什么?在秦王关键的时刻,竟然想着取代那些雍凉的豪族,之前秦王和反抗他的人相持的时候,那些世家大族可没有这么积极的捐献财物,只是在下注上多偏向于秦王一些,现在看到秦王要赢了,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家族的底蕴就这么压上去了,想要占据头功。”杨彪嗤笑道。
“那为什么杨阜?”杨修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杨阜是凉州人,在这个时候他要维护凉州人的利益,但是杨阜却什么都没有做。
杨彪看了看杨修道:“董仲颖信任杨阜,可以将所有的事情全部委托给杨阜一人手上,能够得到董仲颖信任的杨阜怎么可能是易与之辈。”
“杨阜之所以没有动手,因为他需要这些私兵,也需要那些人手中的粮食,你不要忘记了,不久之前董仲颖可是在仓亭和袁绍相持了很久,我听说洛阳的府库都要空了。”杨彪说道。
“你是说杨阜要用这些人的兵和粮食去安定北方四州?”杨修问道。
杨彪点了点头,“杨阜会给出很多东西,爵位,甚至一些官位来酬谢这些人,因为他很清楚,在秦王的大业面前,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秦王能够完成大业,那么这些东西都是浮云。”
“弃小利而获大利,这才是杨义山的风范。”
听完自己父亲的话语,杨修点了点头,他仔细回想起来,似乎杜畿、王允等一早就投效秦王的世家大族也和他们杨家一样,仅仅简简单单贡献了一点,表示自己依然是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
杨修这才明白,那些人并不是犯了一个小错,而是那些人看的比他更为的长远。
“这样的道理或许你现在并不明白,但是等你真正执掌杨家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明白。一个家族的稳固靠的并不是一人或者一阵子的聪明才智,靠的是对于时局的把握,以及家族中层出不穷的中坚力量。”
“而对于像秦王这样的人来说,凉州人和那些黄巾才是他最能依靠的,不管我们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不可能取代他们。”
“如果有人立下不世奇功呢?”杨修好奇的问道。
“那么那人所在的家族会成为和凉州人同等的存在,但是这不可能让整个三辅之地的世家凌驾于凉州人之上。”杨彪道,“我们在秦王的心中地位已经在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中非常高了,即使现在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也并没有办法抬高自己的地位,只是会引起凉州人的恶感。这样的道理杜畿等人也同样看出来了。”
“那些人赌的是未来,赌的是秦王的子孙记得他们在上位时候所做出的努力和功勋,毕竟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的功绩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果然,事情进行的越顺利,杨阜的脸色越是难看,他没有想到,现在大势快要定了的时候,那些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竟然要篡取最终的胜利果实。
河东卫家、河西的柳家、薛家、河内的赵家等等,这些三辅之地的世家大族竟然整整贡献了二万军队,甚至还发动了自己的影响力,想要夺取讨伐四州之地的统帅职位。
在这件事情上杨阜犹豫了很久,他觉得这样的荣光不能够留给那些人,要留也只能留在凉州人手上,甚至连黄巾出身的人都没有办法染指。
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要讲影响。尽管现在大贤良师快被洗成了大贤良民,但是过去黄巾所做的事情还是被很多人熟知。
最终让杨阜下定决心的还是贾诩的一句话:“过去我曾经听说,用民有纪有纲,一引其纪,万目皆起,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同时,为了“报答”那些世家大族的付出,杨阜还是让渡了一些机会,总不至于让那些世家大族即出钱,又没有好处。
总不能杨阜对那些世家大族说一句“不要因为你的正当行使权力,而造成他人不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