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袁家的长辈,曹操的提议自然没有人反对,即使有想要反对的,他们讲道理也讲不过许褚,毕竟许褚是一个以理服人的好手。
袁尚、袁谭等人对于曹操的提议也只能欣然接受,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个情况下,与其让对方成为袁家的代表,主持自己父亲的葬礼,不如将自己父亲的葬礼交给自己的岳父,至少这也是一个自己比较可以接受的选项。
很快,凭借着许褚手上的“物”和曹操手上的“理”,曹操很快就说服了在场的众人接受了他的提议,至于剩下没有来得及过来参加商讨的人物,在场的人根本就没有在意。
因为到场的人是骑宝马来的,不堵马。
很快,曹操就将袁绍的葬礼安排妥当了,在葬礼过后,曹操彻底接过了袁绍的政治遗产,他以冀州牧的身份成为了北方四州唯一的“领袖”。
在葬礼上,北方四州的“共主”曹操并非是最为亮眼的一个,在整个葬礼上最受到欢迎的人物竟然是董仲颖的使者李肃。
李肃出现的时候,出席袁绍葬礼的人都要上去怒斥几句,甚至有人愤怒的想要拔出宝剑砍杀李肃。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肃一点也不害怕,面不改色,似乎众人想要拔剑乱剑砍死的人不是他一样。
“你来的正好,我要杀死你去祭奠我的父亲。”袁谭真的想要拿剑去砍死李肃。
只是他还没有怎么动手,站在他周围的人一拥而上将他“劝”住了。
曹操对他说道:“这可是在本初的灵前,见血不祥。更何况这一次李肃前来吊唁礼数非常的周全,如果我们攻击李肃,这样是不是显得我们北方四州的士人没有容人之量。”
曹操的话语让众人频频点头,为了北方世家的名声,为了大汉最后的大将军袁绍,李肃动不得,他们只能够将心中的怒火压下。
为了表现出北方四州士人的风采,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主动和李肃打招呼,当然也有人考虑到在袁绍的灵前这样做不太妥当,他们选择了背地和李肃进行交流。
甚至连袁尚都和李肃打了招呼,甚至还想要通过李肃和董仲颖拉上关系,希望董仲颖能够支持他在袁家的地位。
李肃离开邺城的时候,他因为自己的风范收获了邺城很多人的友谊,甚至他还要将这些友谊带给秦王。
当李肃回到洛阳,将这些消息带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北方四州肯定可以安定了,那时候只要秦王的一封书信,北方四州就可以传檄而定。
整个洛阳展现出了欢快的气氛,不少人认为等北方四州安定了之后,江南也可以传檄而定,那时候秦王究竟想要进哪一步,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不少人写了贺表给了秦王,特别是称赞秦王在阵斩袁绍之后,压下所有想要追袭的意见,放任曹操退军,同时自己选择会洛阳,让袁绍的两个儿子矛盾爆发这样的神来之笔。
如果没有秦王的这些动作,北方四州并不可能安定的如此之快。
至于退军时候秦王说的去洛阳看舞女,这只是一个带有秦王特色的借口罢了,哪有人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相信秦王真的想要看舞女。
甚至秦王在看舞女之后,将所有的事情都放权给了杨阜。
这让杨阜产生了一些想法,那就是秦王有想法。
在没有经过洛水之誓和五胡乱华的时候,大部分的统治者道德水准都有一定的水准,至少分为道德水准较高的人,和道德水准较低的人这几档。
很少出现道德水准如同小仙女或者拟人生物这样的统治者。
在更进一步方面,自然不能自己主动的提出来,而是要做到天命所归,不得不上,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又要。
所以杨阜才觉得秦王这个看舞女不理政事不理的好,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准备,只要北方四州一安定,他们就可以顺水推舟了让秦王更进一步了。
如果秦王不同意,他们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比如“兵变”啊,比如给秦王穿错了衣服,比如装病等等,在这个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而在准备这些活动的时候,秦王不知道,因为秦王在看舞女。
想明白这样事情的杨阜还是试探性的找到了董仲颖,对他说道:“秦王,您在这里观看着舞女,享受着自己的生活,那么秦王府中的事务该怎么办?有些为难的事情您是否要亲自决定?”
听到杨阜这样说,董仲颖当即拍了拍杨阜的肩膀道:“过去我听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愿意将所有的事务委托给你,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一切都有我,后果由我来承担。”
听到董仲颖的话语,杨阜当即对董仲颖行了一个礼说道:“既然秦王您已经这么说了,那么这一切都交给我了,一切我都替您处理的妥妥当当。您只需要在这里安心看着歌舞,我一定会在您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事情处理妥当的。”
这是董仲颖穿越到现在听到过的最为优美的语言,董仲颖当即笑了出来,甚至站起了自己的身子认真的对杨阜行了一个礼。
杨阜很郑重的回了一个礼,他并没有多说什么,立刻就告辞离开了。
瓜田李下,这时候的秦王必然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在不言中就可以了。
杨阜带回来的信息让众人很是激动,这代表着秦王马上就可以进步了,秦王进步了,他们这些人也就可以进步了。
从秦王那边拿到“授权”的杨阜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将张白骑等人召集了起来,开始商讨起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在秦王进步之前,秦王需要威望,而获得威望的最好方法,又有什么可以超过平定北方四州的“叛乱”呢?
于是,在董仲颖的“默许”和杨阜的努力下,整个洛阳,不,整个天下行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