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周六。
下午四点多,职业学校的操场上呼喊声此起彼伏。
学生们踢足球的踢足球,打篮球的打篮球,尽情的发泄着青春。
篮球场边上,几个穿着灰、桔双拼色工装的成年人分外醒目。
他们是远盛建筑签约的农民工,按照公司安排,在职业学校接受为期10天的培训。
不单是建筑工,远盛实业旗下所有公司只要是成规模的培训,都安排到职业学校进行。
平时校园里成年人很多,只不过今天是周六,没有培训安排的员工大都回家了。
不远处,有个坐着轮椅的中年人双手用力转着轮子,缓缓而来。
很多人好奇的看了过来,但也只是看看而已。
“你干嘛去?”
说话的是黑大个刘尊健,他们几个正在看孩子们打篮球,旁边秃顶的刘茂忽然掉头就走。
两人自从当年签约会议那次认识之后,便经常在一起。
这俩人平时很聊天很幽默,经常逗的身边的人哈哈大笑,工友们把他俩叫做哼哈二将。
“我去学雷锋!”
刘茂摸了摸秃顶的脑门,自顾自的朝远处走去。
刘尊健犹豫两秒,便扭头跟了上去。
刘茂很快跟上了那个坐轮椅的中年人,歪着脑袋问了一句:“大哥,需要帮忙吗?”
中年人抬头,友善的笑了笑:“谢谢、谢谢!我想问一下,这里以前是青州市干部培训学院吗?”
刘茂轻轻摇头:“这个真不知道,我是来这里培训的,总共就来了两次。”
中年人点点头:“哦,谢谢,呵呵!我刚才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那请问一下,这里的学校宿舍在什么地方,可以指点一下吗?”
“宿舍啊,学校里有两个宿舍区,一个是老宿舍,八几年建的,四层楼的建筑;一个是新宿舍,其实也不新,也十多年了。”
中年人眼前一亮:“那老宿舍在什么地方?”
两个人正说着,刘尊健从后面赶了过来,用手指了指西北方向:“老宿舍在那边,现在是教职工宿舍,我们这些的参加培训的人也住那边。”
“谢谢,谢谢!”
中年人双手合十,连声感谢。
刘茂走过来扶住轮椅:“挺远的呢,我推你过去,正好我也回宿舍。”
“不用,不用麻烦。”
中年人赶紧摆摆手。
刘茂嘿嘿一笑:“你跟我雷锋客气啥?”
三人边走边聊,走了大概七分钟,四栋颇有德系风格的红砖建筑便呈现在眼前。
“谢谢两位,到这里就可以了,我自己慢慢转……”
中年人还没说完,就听后面推车的刘茂喊道:“刘校长好~~”
这个时候,中年人才注意到对面走来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三十多岁,穿着灰色夹克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眼睛,淡然中带着深邃;
另外一个年轻人不到三十岁,中等身材,头发是自来卷,还卷的挺厉害。
“哦,刘师傅好,这位是……?”
刘长卿带着那个自来卷小伙散步似的朝这边走过来。
刘茂之所以认识刘长卿,是因为三天前他刚刚被刘校长处罚过。
这批来培训的建筑工共有三十人,坦白讲大家素质都不怎么高,晚上没事就在宿舍打牌、喝酒……
刘茂比较特殊,他弄了个铁盆唱起二人转“跳大神”。
刘长卿就住在教职工宿舍,当晚过去直接抓到9个人,罚他们把整栋宿舍楼的楼道、厕所全部打扫一遍。
“这位……韩师傅,说是来想看看咱们的老宿舍楼,我就帮忙推过来了。”
刘茂松开轮椅的扶手解释道,在这个年轻校长面前,他还是有点拘谨的。
刘长卿走到轮椅旁边,浅笑着伸出去:“韩老师你好,我……刘长卿。”
韩子文有点诧异,但还是很自然的伸手过去握了一下:“你好,好年轻的校长啊!”
“那我们走啦,你们聊。”
刘茂说着摆摆手,转身和刘尊健离开。
韩子文还不忘扭头再次表示感谢。
刘长卿低头打量了一下轮椅:“听口音,韩老师不像是本地人呀,专程来这里,是找人么?”
韩子文在魔都生活二十多年,言语中多少有点上海口音。
韩子文抬头看了一眼:“我找一个学校,以前叫做‘青州市干部培训学院’,结果打车来这条街上,司机告诉我,这条街就这一所学校,我猜大概是改名了。”
刘长卿笑了笑:“不仅仅是改名了,还合并了。以前这里有一半地方属于‘青州市干部培训学院’,现在叫‘青州市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合并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韩子文感慨的点点头,抬手指了指前面的宿舍楼:“这几栋楼,是当年我所在的设计院设计的,我还在这里盯了三个月。十几年时间过去,物是人非!”
听了这话,旁边的卷毛年轻人一脸惊讶,先是看了看韩子文,又惊恐的看了看刘长卿。
刘长卿伸手握住轮椅的把手,轻轻推动:“韩老师,我带你转转,这些楼快拆了,好好看看吧。”
坐在轮椅上的韩子文半天没说话,抬头打量着宿舍楼,良久才道:“拆的好啊,是返潮的原因么?”
“其中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刘长卿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学校准备升级改造,这几栋不怎么成熟的建筑当然第一批拆掉了。”
韩子文长出一口气,认真道:“很抱歉,真心给所有住在这里,造成麻烦的人说声对不起。”
“这些楼是我设计的~”
“那年我31岁,自上班以来,干的基本都是枯燥的画图工作,完成别人的项目,心中始终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正巧,院里来了个内陆城市某学院的宿舍楼小项目。”
“因为当时设计院还有其他大项目,对这种小项目不上心,可有可无,也没多少设计费,领导就找到我谈话,看我有没有信心单独拿下这个设计。”
“我就答应了下来,而且剑走偏锋……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国内建筑很多走的是苏系风格,我的设计则偏向于德系风格。”
“没想到,方案居然被选中了,被甲方领导大力褒奖,说与众不同,很有特色。”
“接下来,我就带着一帮年轻人完成图纸的绘制,并亲自来青州监督施工。”
“但是,设计跟施工是两个概念,多年之后在反思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疏忽了很多东西,防潮就是其中一点。”
“在整体风格上,我采用了德系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但结合的有点不伦不类,是个很失败的作品。”
“这些年,我常怀愧疚之心,最大的愿望其实就是把这栋楼拆了,给别人少带来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