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没接他“大气”的话茬,依旧是那副笑眯眯模样,眼神平和落在姜明星脸上:“哦?既然拍摄计划都定妥当了,那麻烦你给大致讲讲。
比如核心场景拍摄顺序、关键戏份时间节点,还有预计什么时候能杀青、进入后期剪辑。
毕竟我们是投资者,总得心里有数,知道这笔钱进去,大概能盼到个什么进度,不是吗?”
换做以前,姜明星遇上这种问法,早就眉飞色舞开讲了。能唾沫横飞跟杨明白活大半天,把计划说得天花乱坠。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早摸清了杨明的底细,知道这位看似温和的“兄弟”,半点虚头巴脑东西都糊弄不了。
他收起往日的随意,坐直了身子,郑重说道:“那我就跟你实打实地说,目前定的是先拍室内棚戏,把主角戏和文戏部分拍完,再转外景拍实景镜头。
棚内整体拍摄周期卡的是四个月,外景半年怎么着也够用了。你放心,这片子我心里有数,一年时间,肯定能拍完剪完,绝不拖沓。”
杨明要是前世没经历过,不知道这部电影后期会被麻烦事儿拖得够呛,说不定还真会被姜明星这份自信说服。
可如今作为“过来人”,他太清楚这部片子实际的难产程度,姜明星这话里的乐观,实在有些不切实际。
等姜明星把“一年完工”的话撂完,杨明才勾勾嘴角,语气听不出太多波澜:“既然你对一年拍完这么有把握,那我自然信你。不如咱们就按这个来,就以一年为期,怎么样?”
这话看似顺着姜明星的意思,却让他瞬间愣了神,根本没料到杨明会这么说。
姜明星下意识转头,看向坐在身边始终笑眯眯的刘明星,眼神里满是询问,活像找不到方向的人在找主心骨。
刘明星没去看姜明星,目光越过他落在杨明身上,笑眯眯说道:“闲话说到这儿就够了,咱们还是先聊正事儿。你昨晚跟我提的那些合作条件,我回去后仔细寻思了一晚上,今天有个补充想法跟你说。”
她低头拿过随身带着的包,从里面取出一幅卷轴。接着她站起身走到杨明面前,将其平放在两人之间的茶几上。
刘明星没急着回座位,就那么站在茶几旁,目光落在卷轴上:“我知道你喜欢文玩,这幅是郑板桥的书法真迹,当年我托了不少关系,花大价钱才收来的。
最近手紧,想把它转让给你,你看看现在能值多少钱,也当是咱们合作的一份诚意。”说完,她不再多言,静静等着杨明伸手解开卷轴,好让他看清这幅字的品相。
刘明星这一手,让杨明心里泛起几分意外。他原以为对方会继续谈补充协议条款细节,或是提出其他附加条件,没料到竟直接拿出一幅书法卷轴当筹码,还特意强调是郑板桥的真迹。
再看刘明星站在茶几旁,双手交握身前,脸上没了之前的笑意,只剩一派执着认真的神情,显然是铁了心要靠这幅字画增加些筹码。
杨明没再多想,伸手拿起茶几上的卷轴,褪去深蓝色锦缎,缓缓将画轴展开。
他俯身低头,目光落在纸面的笔墨上,先是扫过整体的章法布局,又凑近细看笔画的起承转合。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独具特色,笔触间的金石气旁人很难模仿,只看了片刻,心里便有了定论。
他直起身,抬眼看向刘明星:“嗯,这字的笔法、墨色还有题跋的印章,都没问题,确实是郑板桥书法真迹。他的字在清代书家里太特别了,‘乱石铺街’的章法一眼就能认出来,很好判断,没什么可存疑的。”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带着点随口闲聊意味问道:“你收这幅字的时候,花了多少钱?说来听听,也让我看看你买亏了没有。郑板桥的书法行情这些年波动不小,要是买得值,也算是捡着漏了。”
刘明星微微摇头:“我不告诉你花了多少钱买的。现在说那些也没意义,我更想听听你这个懂行的文玩专家,如今能给多少钱收购这幅字。毕竟是为了谈成合作才拿出来的,总不能太亏了自己,你说对吧?”
杨明微微一笑,调侃道:“以前听你提过偏爱书法,倒真没料到你会专门入手古人书法作品收藏。不过话说回来,关于这幅字的价值,你是想让我说实话,还是说句场面话?先提醒你,实话可能不大中听,怕伤了你的心。”
刘明星脸上神情一顿,眉头下意识蹙起:“当然要听实话!就算当年真买亏了,我也得知道实情,总不能一直蒙在鼓里。”
“那行,你先坐下来,咱们慢慢说。”杨明示意刘明星回到座位上。等她坐定,杨明才缓缓开口:“这么跟你讲吧,郑板桥的书法在清代,尤其是乾隆那个时期,根本不入流。”
“不入流?这怎么可能?”一旁的姜明星忍不住插了话,语气里满是诧异,“郑板桥可是出了名的‘扬州八怪’核心人物,他的书法怎么会不入流呢?这说出去谁信。”
“别急,听我把话说完。”杨明摆摆手,示意姜明星稍安勿躁,继续解释道:“之所以说他的书法不入流,是因为当时朝廷认可的正统文人圈子,对郑板桥的印象差到了极点,甚至不少人提起他的字就嗤之以鼻。
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常说他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地上爬的蚯蚓,根本没眼看。
但有意思的是,当时找郑板桥求字的人却排着队。你知道为啥吗?因为求字的大多不是那些正统文人,而是扬州本地的落魄书生,还有一大群做生意的商人。
扬州这地方和江南其他城市不一样,那会儿全国的富商基本都扎堆在这儿做买卖,盐商、粮商、布商……各行各业的都有。
这些商人虽说手里有钱,可在当时的社会阶层里,本质上还是平民,没什么身份地位。
而郑板桥呢,是乾隆丙辰科进士,正经科举出身,在商人眼里,那可是实打实的‘文化人’。所以,这些商人都愿意跟他结交,能求一幅他的字挂在家里,也是件撑门面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