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早,贾环穿戴好官服,正要出门去早朝,宫里来人了。
小禄子传皇上的口谕,让贾环立刻去平安镇,以粮商的身份,协助侦办蒙古细作案子,不查清楚刘家的事,暂时就不要回来了。
唔?
这是怎么了?
贾环从小禄子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掏出银票,悄悄递给他。
小禄子脸上才露出欢喜的笑容,凑过来,用两人听得见的声音道。
“贾大人简在帝心,这是皇上的安排,贾大人出去只需安心办差就行了,一切无需担忧的。”
贾环微笑着感谢小禄子公公,心中却暗骂:既然没事,刚才你小子为何板着脸,吓唬谁呢?
送走小禄子公公上马车,贾环回院子,让晴雯、玉钏收拾包袱,捡几套换洗衣服,要出城办差,有可能几日都不能回来了。
晴雯担心的道:“三爷,二小姐第三日就出嫁了,那你岂不是赶不回来了?”
玉钏也道:“这可如何是好?”
院里的人,都知贾环与迎春关系好,以前在荣国府,两人属于最没地位的小主子。
小时候的贾环,与迎春在荣国府的生存状态,是很相似的。
元春从宫里送灯谜出来,贾环与迎春也一起参与了猜谜。
贾环被元春派小太监直接当众斥责,出的谜语“不通”,当众成了笑话与小丑。
迎春没猜出谜底,也没有礼物。
元宵佳节,灯谜本是玩耍,都是一家人,理应和乐融融,唯独两人,被排除出家族核心圈,完全边缘化。
原文“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描述中突显两人尴尬的处境。
贾环、迎春经常在同一个环境中被排斥,有一次,贾母设宴,贾环只独坐最偏僻的一角,迎春则安静的陪伴在侧。
迎春是以沉默反抗,贾环则有些戾气,受辱了,经常赌气、离开,心中对家族怀有不满。
贾环与迎春的互动并不多,受了委屈,偌大的贾府,他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去找迎春,迎春院子是他的一个庇护所。
迎春对贾环满是温柔与包容,只有在迎春院里,贾环才能感受到尊重,才不会受气。
迎春从来没嫌弃过这个堂弟,哪怕正和别人下棋,贾环突然跑进来,她也马上起身让座,亲自给贾环倒茶,倒的是“雨前茶”。
这“雨前茶”,或许在宝玉、宝钗、黛玉的眼里,或许不是什么高贵的茶,但是,这已经是迎春所能拿出来,最好的茶叶了。
两人的姐弟感情,描述得不多,看似很平淡,但是,充满了“受害者”的互相理解与情感共鸣。
两个同样自卑且无助的人,荣国府底层的主子,连有体面的丫鬟,都能瞧不起两人。
贾环望了一眼晴雯与玉钏,道:“没办法,这是朝廷的差事,我尽量办完,三日内赶回来。”语气平缓,却异常坚定。
晴雯收拾好包袱,角门外,有蜀王府的人来了,等贾环,一起去平安镇。
来到平安镇,贾环知道刘贵的宅子,是在小镇的东边,占了半个街道。
蜀王府的护卫黄三,家里是几代人做豆腐的,他学了武艺,得进蜀王府效力,家里父亲,大哥与嫂子还在京城经营有豆腐工坊。
这次来平安镇开豆腐工坊,黄三带了父亲黄石与十四岁的侄子黄大虎,一起做豆腐。
豆腐工坊旁边,有镇上的唯一的客栈,应冷也来了,与贾环一起住在这里。
两人来到豆腐工坊对面的茶摊坐下。
茶摊的面积不小,能摆十张桌子。
说是茶摊,这里什么生意都做,既卖茶水,也卖酒水,还有包子馒头,卤肉。
贾环与应冷点了几种食物,让店小二温一壶酒。
……………
贾环去了平安镇,朝廷的官员们,正在上早朝。
汪文静、冯唐、王子腾、贾雨村不时回头望,找了半天,才确定贾环没来上朝,有些意外。
陈砚之、江云舟也有些失望。
这些人,已经做好准备,联合了其他人,由一位御史先开炮,忽然众人一起落井下石,弹劾贾环。
千算万算,没想到今日贾环没来上朝,实在心有不甘。
冯唐望向汪文静,眼中带着询问之意,汪文静坚定的摇摇头。
他们找到贾环所谓犯的错,其实也不算太严重,如果上折子弹劾贾环,贾环就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如何破解。
贾环的先生李青秋,韩王府的人,还有次辅章衡博,户部侍郎郑道泉等人,都有可能帮着想办法解决问题。
只有在早朝,突然当面斥责,一群人打贾环一个措手不及,或许才能打击到他。
…………
平安镇的茶摊里,店小二端上食物,还有一个小炭炉,温着黄酒,用毛巾包着酒壶把手,给应冷与贾环斟酒。
贾环拿起酒杯敬应冷。
应冷似乎有些不满,斜了一眼贾环,才慢慢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哼,你小子,好大的面子,为了你,咱家也要早早来到这小镇,吹西北风。”
贾环不明白,道:“应总管何出此言?在下也是接到圣上口谕,大清早就赶来的。”
昨晚,应冷、雁七向皇上禀报最近谍报,雁七报了朝廷有一群官员,以贾环不尊重太上皇,意图随意修改旧例,改变对藩属番邦使团仪式与回礼,联合起来向贾环发难。
事发突然,怕贾环没有准备,会被这些人得逞,皇上出于维护贾环,大清早传口谕,让应冷与贾环出京查案。
目的是支开贾环,来平安镇侦办案子。
应冷也不解释,转头望向隔壁对面的豆腐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