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果真如她所料,在针对鞑子的战争中,她失去大弟,二弟落下终身残疾,父亲重伤,不得已之下,小妹女扮男装扛起镇国公府的责任。
漂漂亮亮的一个女孩子本不用如此,奈何身在后宫的她和尚且年少的儿子需要镇国公府做后盾,否则,即便他们母子不去肖想庙堂上那把椅子,也会被人想方设法拉进权利相争的漩涡中。
何况她是皇后,儿子幼时就被册立为储君,所处的地位,由不得他们娘俩、乃至镇国公府置身事外!
简单点说,不前进一步,等着她和儿子,及镇国公府的必将是万劫不复。
因为新帝不可能留下他们……
战争是残酷的,皇权争斗亦很残酷,可她怎么都没想到,在失去大弟,二弟致残,父亲重伤的情况下,远赴边关率军征战的小妹,竟在荡平草原鞑子后,死在了那里!
一去边关数年,以女子之身与一众将士同征战,不畏生死,只为保家护国,让她这个嫡姐和外甥能在深宫中安心……
捏着绢帕轻拭眼角,太后好一会没再说话。
文昭帝知道太后这是想起了战死在沙场的亲人,即他大舅舅和小姨,一时间,他的情绪也变得略有些低落,不过,他很快调整好心情,毕竟他可没忘来宁仁宫的目的。
清清嗓子,文昭帝说:“母后尽管安心,儿子继承大统至今,并不曾荒废过政事。”
他顿了下,又说:“而您是儿臣的母后,每天过来给您请安,是儿臣在尽孝,况且咱们大夏最讲究的就是笑道,要是儿臣不孝的话,岂不是给天下万民做了坏榜样?”
“哀家说不过你,对了,你现在过来是有事要和哀家说不成?”
太后轻叹口气,问文昭帝。
“没什么大事,就是想过来陪您坐坐。”
文昭帝面带微笑:“母后,儿子知道你到现在还未放下小姨逝去,但咱们都很清楚,小姨她是为了大夏没的,
或者说,小姨的离世是值得的,她为大夏荡平了草原鞑子,让千万万万百姓不再遭受鞑子烧杀抢掠,保证了我大夏的疆土不再受到侵犯,且拓展了我大夏疆域。
母后,我的这番言语,不是说小姨该离开我们,是在我看来,小姨的一生虽短暂,却拥有无上荣耀,儿子相信我们的大夏每个人都会记住小姨为大夏做出的贡献,会永远怀念小姨,
所以,儿子希望您能从失去小姨的伤痛中走出来,要按时用膳,保重自己的身体,否则,小姨要是知道您因她的离去不好好用膳,导致身体一天天虚弱,她肯定会心疼的!”
宫里忌讳提到“死”字,基于此,文昭帝对太后说的话,听起来无疑婉转很多。
“哀家没有不好好用膳,哀家只是一想起你姨,这心里就难受啊!”
轻拍拍胸口位置,太后说:“你小姨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哀家比她年长整整一轮,她上下来粉粉嫩嫩,由于你外祖母要打理中馈,在我没和你父皇大婚前,基本上是我在照顾你小姨。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见过比你小姨还懂事贴心的孩子,自打能跑能跳,她就跟在我身后喊长姐,看到我帮你外祖母看账册,会说长姐辛苦了,阿娘辛苦了,还说等她要快快长大帮我们。
那一年,你小姨不过三岁,真得很惹人疼爱呢!”
嘴角漾出浅笑,太后眼眶湿濡,续说:“你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一生育有两子两女,在哀家兄弟姊妹四个中,你小姨堪称天才,
她学什么都快,不仅幼年起就跟着外祖父学习医术,更是在十岁前便能给患者把脉、开药方,每每从神医谷回到府上,还要你外祖母的安排,学习琴棋书画和如何主持钟馗,而这并非你小姨学习的全部,
像习武和看兵书,也是她幼时就开始学起。
无需我多说,你是知道的,在咱们大夏有两个神医,一个是哀家的外祖父,一个就是你小姨,虽然百姓们不知你小姨的名姓,却一见到她都唤“小神医”。
哀家原以为你小姨及笄后就不会再跟着外祖父四处义诊,没想到……你大舅舅、外祖父、二舅舅他们相继出事……
在得知你小姨女扮男装请命赶赴边关,甚至立下军令状的时候,哀家这颗心便紧紧揪在一起,生怕你小姨在战场上出个什么事。
一年一年过去,边关不时有捷报传回京城,哀家知道你小姨立了不少军功,但哀家从未高兴过,哀家只想你小姨好好的,
结果,噩耗最终还是传到了哀家耳中……鸿儿,哀家原本想等你小姨班师回朝,给她找个好儿郎赐婚,熟料,你小姨,你小姨她……”
许是情绪起伏太大,太后难以再说下去,她用绢帕擦拭着眼角,半晌,嗓音微哑,说:“你去忙吧,哀家会好好用膳,免得你小姨在地下不安心!”
文昭帝应声“好”,却没有即刻起身离开。
约莫过去半刻钟,他方起身,向太后道别,出了宁仁宫。
期间,他就坐在椅子上,安安静静陪着太后,脑中回忆着和宋岚这个小姨相处的点点滴滴。
是的,文昭帝的小姨正是宋岚。
“皇上,接下来您是去……”
坐上御辇,迟迟等不到文昭帝的吩咐,元宝不由问了句。
“乾安殿!”
文昭帝从自我思绪中回过神,他看眼元宝,浅声给出回应。
元宝闻言应声“是”,而后,高声唱报:“皇上摆驾乾安殿!”伴随他音落,立马有侍卫在前方开路。
-
镇国公府。
正院。
“你该走出来了!”
宋鹏举,即镇国公,也就是宋岚的父亲,他此刻坐在床边,攥着夫人韩氏的手,眼里难掩伤感,温声劝说:“咱们岚儿是个好孩子,她肯定不想看到你卧病在床!”
“我有按时服药。”
说起来,韩氏是宋鹏举早年在外征战中认识的,那时,十六七岁的韩氏随父亲前往边关,为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义诊,
而宋鹏举进城办事,无意间遇到韩氏在街边给平民百姓诊脉,几乎是那一眼,他就心生悸动,想着要是有幸结识,且对方尚未婚配的话,定要上门提亲,把心仪之人娶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