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页面上有提名名单、历届回顾、奥斯卡介绍、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
还有一个专栏是网友及各路人士的评价,内容还是滚动的。
除了杨灵越瞧见了不少熟人,便点了进去。
没意外,绝大多数都是讨论他或者《少年pI》的。
谢小金:《少年pI》不是杨灵越的典型作品,希望他得知坦然失之淡然。
老谋子:我个人觉得杨导能得什么奖都不意外,杨导也向来不太在乎这些。以《少年pI》之于奥斯卡,最佳剪辑和最佳后期是提前锁定的,这片子后期的时候我去过,我知道。
冯晓刚:只希望美国人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
于东:很激动,特别希望杨导拿奖!
宁昊:我老板忌讳半场开香槟,别问了!不过他最想的应该是让中国有个影响力堪比奥斯卡的奖,而不是他得奖。
秦海路:作品不好评价。和杨导合作过的人都有一个共识,他的效率奇高,所以给演员的发挥空间不大,因为绝大多数的时候他的要求很清晰,不单单是对演员,对幕后也是如此。
姜闻:只要杨灵越想就没啥问题,他总是能做成他想做的事。
刘一菲:我哪里知道他有没有把握,他比我还要忙,也没听他说过,真的呀。
樊兵兵:《少年pI》特别好。我是知道奥斯卡的评委吵的挺厉害的,不过他最在乎观众评价。
王子昭:以今年奥斯卡的提名名单来说,《少年pI》优势很大;以奥斯卡的尿性来说,杨灵越优势几乎没有,因为他是中国人。
陈长文:杨灵越,你可能要失望了!
杨灵越看到这一条的时候,心中失笑,这陈长文都开始“标题党”了,便点了展开。
嚯,写了很多。
“奥斯卡评委的平均年龄高达62岁,而且,40岁以下的评委不到2%,60岁以上的评委就占到了54%。
说这个数据的目的是想说,《艺术家》就是法国人为这些老白男定制的电影,它在很多方面迎合了老男人的心理。
《艺术家》是默片,这对老白男来说,默片时代距离他们并不遥远,很容易在心理上有亲近感。这些老白男的心里话就是:“我和太爷打江山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而电影中那种“一个男人突然间就不适应这个时代”的状况特别能打动老男人的心。
还有就是美国的老白男骨子里对巴黎是有种变态的崇拜的。
所以杨灵越可能要失望了。
错不在你,而在于法国人的投机,还有美国老白男的癖好。
《少年pI》极好,尤其故事、画面、配音、配乐之间的平衡掌控,可以说当代无敌,可以说你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
但这真不是你杨灵越该拍的,因为你会失望!我理解你的难处,你又不会拍刻意迎合的作品,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不想你获得奥斯卡大奖,因为我怕你会真的去做什么“世界主义”导演,因为你不缺钱,不缺名,不缺口碑,唯独缺认可。
你捧出了影后、影帝、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却没拿到一个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导演。
《最后一次赛跑》、《一念无明》在当年就该横扫国内一切奖项了,只是他们不给你,认为你还年轻,还需要磨练。
我又想你获得奥斯卡大奖,我怕你的呕心沥血之作无主流奖项认可,你在失望之下不再执导。
最后,无论如何,杨灵越导演,你都是我心中中国最好的导演,希望你能一直带来新东西。”
杨灵越看完陈长文的评论,第一反应是,韩毅给这个中年文青钱了。
旋即就笑了起来。
陈长文确实是有水平的,毕竟原来2012年的奥斯卡可是被形容为“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因为每几分钟就要上趟厕所,滴滴答答的还流不干净,这真让人难以忍受,这位爷的尿点实在太多了。
只是什么就变态的崇拜了,崇拜不假,可在钱面前,那是个什么东西。
就以美国之于欧洲诸国而言,法国可是被抢订单最多的国家,高卢鸡很惨的。
而陈长文的所谓“理解不被认可”,在杨灵越看来就是“挑拨”。
因为他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儿,所以不在乎是真的不在乎。
杨灵越没有那种荣誉感,只有基于现实利益的诉求,即话语权。
在国内的影视圈里,他之所以有那般权势,是靠票房吗?是靠作品吗?
屁,是钱!是投资专业!是尊重创作人得来的口碑!
随后杨灵越又大概看了看,不少圈内人都接到了新浪方面的采访,还有一些网友们的评价。
绝大多数都是“祝贺”、“预祝”之类的。偶有不和谐的,也是“讨好西方”这些滥调陈词。
也就没兴趣看了。
正想叉掉网页,电话响起,是韩毅。
“老板,陈长文那条评论要不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社交论坛上散播一下。”
这时,小丽换了身紫色的居家睡裙推门而入,就显得特别白。
杨灵越一边招手一边说:“我还想问你呢,给钱了?”
“没有,没必要。”
“也是,嗯...你看着弄吧,大体就往这个方向去吵。”
“明白,同情心嘛。”
“嘶...”
“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