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当然知道郑松在后黎朝的地位,说个不好听的,黎朝所谓国王,比之汉献帝尚且不如,郑松就是微缩版的曹操,在安南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朱载坖就是要以大明朝廷的名义否定后黎朝的法统,在安南内部煽动对郑松不满的人起来和郑松对抗。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这点道理朱载坖还是明白了,虽然征讨安南是必行之举,但是朱载坖还是希望尽可能的减少官军的伤亡,能够尽可能轻松的拿下安南,对于大明来说是很重要的,大明的鲜血是宝贵的,朱载坖不愿轻易抛洒大明的鲜血。
戚继光向朱载坖奏报倭军抵达崇明已经有一万之众了,是继续等待后续的倭军还是将这部分倭军先行起运运抵安南。朱载坖当即决定立即起运,戚继光说道:“陛下,兵散而危啊!”
朱载坖不禁看了戚继光一眼说道:“莒国公,你又不是倭国国王,危与不危,干你甚事?”
戚继光这才明白朱载坖的意思,对于倭人能否战胜,朱载坖是一点也不关心,戚继光随后询问后勤问题,朝廷需不需要为他们提供后勤,朱载坖表示,后勤,后个屁,他说道:“朕闻倭人自古就是食草民族,他们在那么浓密的丛林里必然能够找到食物,且自由他!”
既然朱载坖已经决定了,戚继光自然就去安排了,反正不管是死倭人还是死安南人,对于大明来说都是好事一件,戚继光也是乐见其成的,在朱载坖的命令之下,东海和南洋水师派遣船只将这些倭人接走,准备在安南登陆。
而东南的这些商贾们迅速拟定了一份糖业公司的章程,报请朱载坖批准,朱载坖看过之后予以同意,同时这些商贾们的动作是很快,他们立即向朱载坖上疏,请求组织人手到台湾去查看当地的情况,规划土地开垦和甘蔗种植的情况,朱载坖予以同意,同时还命令在台湾查看适合晒盐的地方,也要组织生产食盐。
台湾受季风影响,西部降水少,季风影响,易于晒盐。这里海滩平直,地势缓斜,且冬半年干燥少雨,常常两三个月滴雨不下,日照充分,季风强劲,对晒制海盐十分有利,要寻找沙滩广布,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季风强劲,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气温高,蒸发快,海水含盐量高的地方,修筑盐田,增加食盐的产量。
盐、糖、茶叶现在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朝廷都要加以控制,以保证朝廷的课税和其他的用途,对于这些重要的资源,朝廷都要所有控制,除此之外,朱载坖还考察了苏松等地的工商业情况,苏松等地,现在主要的工业门类还是纺织等行业,在这些行业上,苏松等地仍旧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就是各种奢侈品,如玉石加工、金银器等手工业,重工业的底子相对比较薄。
这点朱载坖也是很清楚的,苏松等地要想发展重工业,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能源,整个东南都缺乏煤炭,现在木柴仍旧是当地的主要燃料,这点就决定了苏松的等地在冶铁等方面注定不可能比北方强,大明对于苏松的定位也不是重工业区,也是商贸港口,就这点而言,苏松现在做的是非常之不错的。
之前石昆玉担任苏州知府,大力组织疏浚各处河道,兴修道路,连接苏州府和松江府,和朝廷的直道一个标准的,朱载坖对于苏松等地官府积极修建道路的行为是很鼓励,不仅如此,朱载坖还准备在东南修建一条沿江直道,从南京直达松江,加快江南各府县和上海港的往来。
同时朱载坖召集臣子们,商量修筑从南京到武昌的直道,还有就是南京到九江的直道,加强朝廷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同时便利商贾往来,这样的话,朝廷的直道就形成了以南北两京为重要的枢纽,遍及各个重要城市的交通干线,对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政令的传达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对于直道的修筑,朱载坖一向都是极为重视,并且愿意投资的,不过现在朝廷的财政相对紧张,只能够优先在富庶地方先修建直道,因为这些地方的地方官府能够在其中投资很大,就如沿江直道,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地方就愿意投资七成,朝廷只用支持三成即可,而朝廷的资金,主要要投入到大型干线的修建上来,对于现在朝廷来说,最主要的莫过于京广直道,虽然由于广西的叛乱延误的工期,但是工部奏报隆庆二十一年年底除广西段之外基本可以修通。
对于朱载坖来说,这就是极为振奋的消息了,只要修通直道,朝廷就可以准备对安南用兵了。
除此之外,朱载坖这次南巡,主要是为了在东南建立起完备的仓储制度,朱载坖巡视之后发现,东南除了南京有一定的储备之外,其余各州县的储备和其人口都是极为不相符的,对于朝廷来说,这是极大的隐患,朱载坖为此召集了东南的方面之臣商讨此事。
劳堪等人认为,东南官府缺乏储备,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因为东南原本是鱼米之乡,很少发生饥荒,再加上有水运的便利,现在从湖广的粮食和海上来的粮食大量的运抵苏松,虽然粮食的价格波动很大,但是倒没有缺粮之虞,所以东南的官府就疏于储备。
朱载坖认为这样不行,尤其是在东南,就更要保证粮价的稳定了,这里人口稠密,又是朝廷的腹心之地,一旦因为粮食问题,激起民变,岂是小事?官府必须发挥作用,通过适时储备调控物价,保障物价的平稳,从而维护稳定,防止民变,这才是朝廷的作用。
除此之外就是苏松等地由于商贸繁盛,纠纷不断,各级官府实在是疲于应付,请求朝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