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朱载坖即位二十年,对于天下官民百姓都要予以赏赐,朱载坖为此和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练兵军务处等相关的衙门商量之后,决定对于军民士庶予以不同的奖励、赏赐方式。
对于百姓主要是蠲免与赏赐,对于天下的田赋予以蠲免三成,对于顺天府、应天府、凤阳府、承天府全部予以蠲免,同时对于鳏寡孤独予以赏赐,对于从嘉靖以来殉国将士的家属予以抚恤。
而对于士卒和官吏,则是予以赏赐,天下的品官,按照隆庆十九年的考成等级予以发放赏赐,而对于士卒,也是分等级予以发放赏赐,京营、亲军诸卫、御马监禁兵、守边将士、水师官兵是第一等,不仅有银钱赏赐,还有被服的增发和粮秣、食盐等十五赏赐,然后是其余各部官军也都有赏赐,羽林左右卫、府军前卫、勋卫、旗手卫等亲军诸卫中比较特殊的部队也要厚加赏赐。
还有就是武功都指挥使司和安东都护府、满剌加外府等驻军因为他们特殊的环境等事项,也要予以额外照顾,增加赏赐,以激励军心。
同时就是对于生员士子们的奖励,增开恩科和制科考试,不仅仅是科举,还有明法和明算两科也同时增开恩科,制科一样如此,而且制科考试不必有推荐,只要能够达到朝廷所规定的条件,都可以参与,同时还要增加取士的规模,隆庆二十年恩科增加到六百人,虽然现在进士出身只能从州县佐贰官做起,但是仍旧是官,而且进士科的出路最好,不仅仅可以参加御史的考选,还有翰林院的考选,这些都是其他出身的人所不能比的。
不过对于科举的内容也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明法、明算的内容,要求进士们在粗通明法、明算,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在会试中改革会试的考核标准,原本会试主要是考察经义,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朱载坖在和礼部商量之后,将四书经义的考察数量减少,同时增加明法、明算科目的内容,将原本以经义八股作为录取的标准予以改革,之前八股文 “格律森严”,要求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俱全,股法未工是考官黜落举子的主要理由,朱载坖将策论作为朝廷取士的主要标准,加强实务能力。
之前的考试中,《四书》义、《五经》义考查的自然是士子对于儒家经典的记忆、理解,以及“八股文”的写作水平。第二场的试题类型较为多元,主要考察对性理和政治伦理的理解,以及测验对《大明律》等法律知识的掌握,而诏、诰、表、章重在进一步考察文学修辞和公文写作水平。第三场的策问,目的是考察士子对经学、历史和时务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可见,“八股”所依凭的《四书》义、《五经》义,因地位重要而放在首场,可以说对于考生的取中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现在朱载坖决定以策论为主,同时赋分分等考核,将经义在会试中的比例降低到三分之一以下,而策论的重要性提升。朱载坖明确发布诏令,要求在这次恩科中:“三场匀称,方许中式。”
原本想要以八股中式的举子,注定是要失望了,朱载坖和礼部都明确下达命令:要求考官阅卷、录取必须参取后场,以采实学,将八股之外的论、策成绩作为考量录取与否的重要因素。
首辅张居正则是上疏讨论了此事,张居正认为:三场以一人总阅,势必偏重初场。所以要采取多人阅卷,不仅能够杜绝情弊,要可以保证不因为八股影响后面的成绩。
朱载坖认为张居正的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决定,第一场《四书》义、《五经》义考卷交付各自本经的考官,第二、三场的论、表、策等其他考卷则交由其他考官评阅。最后,由主考根据三个场次答卷的名次,决定考生的录取结果。
同时对于录取方式,也要强调策论的作用,要求考官在阅卷的发现考生八股不够好,但是后场果博雅过人,即前场稍未纯,亦当简拔,考官评阅试卷过程中需特别留意考生后场答卷表现,倘若发现考生通晓天文、地理、兵农、屯盐、鼓铸、律令、河渠等时务知识,即使前场平平,也应该予以录取。
安排了恩科的事情之后,朱载坖就开始翻阅锦衣亲军的奏报,主要是关于太子的行踪问题,太子到了南京之后,主要是和督师南京大学士沈鲤,还有申时行、劳堪、姚臣的官员内侍,现在准备去往扬州然后赶往凤阳查看。
朱载坖特地给朱翊釴密旨,命朱翊釴在巡视凤阳的时候查看亲邻二十家,这是当年太祖皇帝的故旧,本来应该有良好的待遇的,但是一直以来,生活困顿,洪武十六年,太祖召 “亲邻二十家”觐见,却因衣衫褴褛无法上殿,明太祖不得不下令: “着尚衣监每人与他衣一袭,靴绢各一件,穿了来见。”可能是觉得旧邻衣衫褴褛有失颜面,此事之后太祖干脆下令:“老的们路途遥远,江河雨雪不便,今后不必来了。”
到了成祖靖难之后,入朝路途遥远,花费颇多,父老多不乐为之,即便有府县督遣,也多中途逃归,不得不 “锁项批解上京”,当年太祖所允诺他们的每日间雍雍熙熙吃酒,逢着时节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的生活,估计是落空了,朱载坖命令朱翊釴在巡视途中要亲自前往亲邻二十家查看,对他们予以优待,这是当年太祖皇帝所答应的,作为子孙后代,必须要予以贯彻。
朱载坖正在处理政务,冯保来报,曹国公李庭竹薨逝,朱载坖不由得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