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车内,密钥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遇到内部防火墙,比预想的更复杂,需要额外时间绕过。”
“进度65%……70%……检测到一次深层日志扫描,躲过去了……”
“80%……获取到部分访问日志索引……正在匹配关键词:‘东亚’、‘战前’、‘基金会’……”队员汇报着实时进程。
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筛选出的碎片化信息被迅速解密和分析。
“……发现多个加密标记的账户记录,关联名称包括‘三井’、‘住友’、‘安田’……都是二战前日本财阀的核心家族。”
“访问记录显示,大约三周前,有一批标记为‘1930-1945’区间的物理档案被频繁调阅,数字化扫描权限申请人是……皮埃尔·杜兰德本人。”
杜兰德,那个首席合规官,他不仅知情,甚至可能是直接操作者。
“能获取调阅的具体文件列表吗?”密钥急问。
“正在尝试……加密等级极高……需要密钥……警告,触发隐性追踪协议,系统开始反向溯源……mother fucker……”警报声突然在车内响起,虽然极其轻微,却足以让所有人心脏骤停。
“立刻切断主要连接,启动伪装节点,清除所有入侵痕迹。”密钥大吼。
数字世界的攻防在瞬息间激烈交锋。
另一边,通风管道内,“幽灵”小组终于抵达了档案库区域的顶部。
“下方是档案库缓冲间,无人员活动。档案库大门需要双重认证,杜兰德的权限卡和动态密码。”幽影观察着下方情况。
“杜兰德的权限卡信号已模拟,动态密码……‘棱镜’,我们需要实时生成。”幽影呼叫支援。
指挥车那边传来的却是密钥急促的声音:“我们被发现了,内部安保系统正在提升等,你们必须立刻撤离。”
幽影脸色微变,正犹豫间,档案库缓冲间的侧门突然被打开。
一名穿着银行It部门制服、头发有些凌乱、戴着眼镜的男人走了进来,嘴里还嘟囔着抱怨着什么加班。
正是那位陷入财务困境的It主管弗雷德里克·莫罗,他似乎是想来缓冲间旁边的服务器机柜取什么东西。
幽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着麦克风急速低语了几句。
指挥车内密钥愣了一下,立刻明白了幽影的意图。
他快速操作键盘,通过之前埋下的后门,向弗雷德里克·莫罗的工作手机发送了一条经过伪装的银行系统警报信息:“检测到档案库区域b-12机柜异常温度升高,请立即前往查看。”
正准备开服务器机柜的莫罗听到手机提示音,拿出来一看,脸色微变,嘀咕了一句“真是见鬼了”,随即下意识地走向档案库的合金大门,掏出自己的权限卡刷了一下,然后开始输入动态密码。
他输入密码的动作,却被管道上方幽灵小组的高清摄像头清晰地捕捉到了。
“动态密码获取。”幽影低吼一声。
几乎在莫罗打开缓冲间技术区门的同时,幽影如同猎豹般从通风口无声跃下,一掌切在莫罗的颈动脉上,将其击晕并迅速拖入旁边的角落。
“权限卡获取,动态密码确认。” 一名队员迅速下滑,接过权限卡,冲到档案库大门前。
“嘀”一声,权限卡通过。
输入刚刚获取的动态密码。
“验证通过。”冰冷的电子音响起。
厚重的合金大门缓缓向两侧滑开,露出了里面如同图书馆一般、排列着无数档案架的巨大空间。
“进去,找到目标区块。‘棱镜’,指引方向。” 队员们迅速涌入。
幽影则将莫罗捆绑住,用布塞住了他的嘴,藏在机柜后面。
“根据访问日志,目标文件应在‘历史特殊账户-东亚-V区’。”密钥的声音传来。
队员们快速移动,很快找到了V区。
其中一个档案柜上贴着“1937-1945:远东关联”的标签。
“就是这里……快速检索文件名称或编号包含‘三井’、‘住友’、‘安田’以及‘基金会’、‘研究所’字样的。” 队员们快速翻阅着那些泛黄的纸质文件。
“找到了。”一名队员抽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夹,封面标注着“安田基金会- 京都第7研究所 - 特殊物资转移协议(1942-1945)”。
“扫描所有内容。” 幽影下令。
便携式高速扫描仪发出微弱的蓝光,一页页的原始文件被迅速数字化。
就在这时,档案库外的走廊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喊声,银行的安保显然已经发现了网络入侵的痕迹,开始全面巡查。
“加快速度……”幽影冲到门口警戒。
“扫描完成90%……95%……100%,全部完成。”
“撤……” 队员们将文件原样放回,迅速退出档案库,大门缓缓关闭。
“原路返回,快。” 他们拖着昏迷的莫罗,迅速钻回通风管道。身后,已经能听到安保人员进入缓冲间技术区的惊呼声。
指挥车内,“密钥”团队正在做最后的痕迹清除和断后工作。
“幽灵”小组沿着原路撤离, 当最后一名队员从维修通道口钻出,回到相邻建筑的地下室时,远处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警笛声。
塔那那利佛情报中心,灯火通明。
高速扫描仪产生的数字文件如同潮水般涌入服务器的瞬间,分析团队立刻开始了争分夺秒的破译、翻译和分析工作。
泛黄的纸张、模糊的打字机字迹、甚至是一些手写的日文批注,被逐一还原成清晰的电子文本。
随着一页页文件被解读,一段被刻意尘封、足以震惊世界的历史,缓缓揭开了它恐怖的一角。
“安田基金会”、“京都第7研究所”、“特殊物资转移”……这些名称背后隐藏的,是二战时期日本军方与顶级财阀勾结,在绝对保密状态下进行的一项极其隐秘的“燧发枪”计划。
文件清晰地显示,在战争后期,面对日益不利的战局,日本军部授意安田、三井、住友等财阀,通过其在瑞士的中立国渠道,秘密转移了巨额资金。
这些资金的用途并非为了战后重建,而是为了保存一批未来战略性资产。
这批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一整套关于超级炸弹的早期理论研究和实验数;一批极其稀有的战略物资,如重水、高纯度石墨、铀矿石样本;以及最重要也最骇人听闻的……一批活着的价值无可估量的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名单,他们的专长涵盖物理、化学、冶金、航空等多个尖端领域。
文件中的一份加密备忘录写道:“即使本土决战不可避免,乃至最终玉碎,也必须确保火种存续。这些头脑和知识,是帝国未来复兴之根本。须通过中立国渠道,妥善安置,隐匿身份,待时机成熟,重启‘燧发枪’。”
另一份1945年中的转账记录显示,一笔巨额资金从安田基金会的瑞士账户,转入了一个新设立的欧洲文化复兴基金会账户,备注为“特殊移民安置与学术研究赞助”。
而接收这笔资金的欧洲文化复兴基金会,其理事会名单里,赫然出现了几位战后在西德和瑞士科技界、工业界迅速崛起的风云人物,他们都有着一段模糊的、1945-1947年间的学术交流经历。
“我的天……”一位年轻的分析员看着屏幕上还原出的历史,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不是在战后才开始的……他们的根基在二战时期就埋下了。那些财阀和军方,战败前就秘密转移了人才、技术和资金。”
李安然面色凝重地看着这一切,真相远比想象的更加黑暗和深远。
“海德拉”不是凭空出现的怪物,它的触须早已深入历史,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利用中立国的金融堡垒,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罪恶的传承。
“京都第7研究所……”安娜指着另一份文件,“它在1944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了一种基于‘冲击波聚变’原理的‘紧凑型装置’的初步构想……和库塞描述的那份从伊拉克获取的图纸,在核心思路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切都联系起来了。
萨达姆政权试图购买的,根本不是什么的全新技术,而是日本在二战时期未能完成、战后通过隐秘网络继续发展的“燧发枪”计划的遗产之一。
那个“日出之地的工匠”,指代的很可能就是这条蛰伏了半个多世纪、由古老财阀资助、继承了军国主义遗毒的技术脉络。
而洛桑合伙银行,从一开始,就是这条黑暗血脉的金融心脏和守护人。皮埃尔·杜兰德这样的人,则是新一代的“守夜人”。
“立刻将所有这些信息,整理成最完整的报告。”李安然的声音冰冷如铁,“这一次,不再是模糊的情报摘要,而是确凿的历史文件和金融证据。分别发送给华盛顿、莫斯科、京师、伦敦和巴黎的最高决策层。是时候让阳光照进这个腐烂的角落了。”
(在查阅到这些资料时候,我也是震惊不已的。虽然我不晓得这些资料的真假,但是按照后来本子国的种种可疑行为,我心里是比较认可的。如果有读者存疑,那就当小说看,一笑而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