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放置天下皆通的真理。
大秦帝国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度过了拼命创业的艰难时期。如今,大秦帝国好不容易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年青人才,这些人才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养和磨砺才得以成长起来的。他们就像大秦帝国的宝贝一样,需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持续投入,从一个个稚嫩的小崽子,慢慢培养成强壮的小伙子。
然而,如果这些人才在战争中不幸被野蛮人杀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伤亡,那么对于大秦帝国来说,都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毕竟,培养这些人才所付出的心血和资源都将付诸东流,这无疑会给大秦帝国带来沉重的打击。
相比之下,野蛮人的生命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西方各国贵族他们往往视人命如草芥,并不像大秦帝国那样珍视人才。而且,野蛮人通常比较凶悍,他们可能会毫不顾忌地对大秦帝国的人才下手。
此外,大秦帝国若想推广秦纸币,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这样一来,既不会引发大规模杀戮,也不会与当地居民结下深仇大恨。一般的战争行为虽然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怨恨,但毕竟不会像血仇那样难以化解。
但是,如果大秦帝国选择用武力强行推广秦纸币,那么很可能会与当地的土着贵族产生激烈冲突,甚至结下血仇。这种情况下,不仅会给大秦帝国带来诸多麻烦,还可能会激起本地野蛮人的种族意识,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和对抗,这对大秦帝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培养带路党是一件长时间的事业,前世有许多意识输出的成功案例,像大美最发达的远程养殖业,这些成功经验都可以学习。
大秦现在也有能力这样做,离石的想法就是以房地产开发为诱饵,在西方各国培养合作者,让自己的触手可以伸进西方诸国,
这里面不仅涉及到配套计划“万国生物馆”,还包括了一系列相关的举措。通过“万国生物馆”,大秦帝国能够筛选出对大秦有好感的西方贵族和商人。对这些人重点关照和扶持,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加强与西方各国的联系,并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如果在筛选过程中遇到有才能的西方蛮子,大秦帝国也会将他们扶持成为贵族。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有才华的西方蛮人效忠大秦,还能进一步巩固大秦与西方各国的关系。
此外,离石作为大秦帝国的代表,可以与西方各国的皇帝进行私下的书信交流。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意愿,从而推动双方的高层合作与交流。
为了展示大秦帝国的友好态度,大秦还在内陆开始营建大型野生动物园,让西方使臣去内地游览时,可以看到家乡的生物。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野生动物园位于朝阳歌城的万国使馆区。这个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是由西方诸国搜罗而来的本地生物,它们被当作盟友交流的礼物赠送给大秦。
为了回应这份友好,大秦在使馆区对面修建了上百里大的万国野生动物园。这个动物园里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各种珍稀动物,如沙漠里阿拉伯帝国的大蜥蜴、西方东罗马帝国的狮子和黑豹、乃蛮帝国的白熊,以及黑大陆的长颈鹿、鬓狗和猎豹等等。
这些动物的展示不仅让人们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也体现了大秦帝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园区里,还有一座宏伟的仿海洋环境的海洋生物馆赫然矗立。这座海洋馆宛如一个小型的湖泊,波光粼粼,令西方诸使赞为人间神迹。
这座万国动物园的兴建,其实早已提上日程。它的建造初衷,便是为了配合大秦房地产开发股份公司的成立。而其中海洋生物馆的修建,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开启民智、增长见识。
通过展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动物,大秦帝国的子民们无需远行,便可在家门口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多样性迹,许多神话中的生物都能在搏物馆里看到。这样一来,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将更为深入,从而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
这种理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新儒家的倡导。新儒家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从其他优秀族群中汲取精华,摒弃自身的缺点。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新观点竟然与离石心中酝酿已久的大计划不谋而合。事实上,至圣先师孔子早已教导汉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汉人都应该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
亚圣孟子也曾告诫后人:“择邻而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进一步强调了选择良好环境和学习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这些警世之言,原本是孔氏在衣冠南渡后所遗弃的,但如今却被新儒家重新挖掘出来,并通过普及教育的方式,将其传授给了天下人。这样一来,大秦人便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是非观,他们开始以对错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
而生物馆的建立,其初衷正是为了让天下人更好地了解世界、领悟自然之道,从而将“天人合一”这一最高理念推广开来。正因如此,生物馆才应运而生。在这里,无论是陆地上的飞禽走兽,还是海里的大鱼和各种古怪生物,都能被人们一览无余,以增长见识。
这不仅让大秦海军重新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更激发了他们对生物的深入了解。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海军军舰设计师们的灵感也如泉涌般涌现出来,进而在科技领域掀起了一股仿生学的热潮。
大秦海军一路向东航行,终于在流鬼国发现了海豹、海象以及鲸鱼等珍稀生物。关于鲸鱼,早在《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记载:“大鱼落,王侯死”,这句话已然成为了一句箴言。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秦海军竟然成功地将活的鲸鱼带回了陆地上!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在海边的汉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毕竟,对于这些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来说,鲸鱼虽然并非罕见之物,但活着的鲸鱼却实在是难得一见。
而如今,这些草原人竟然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也能亲眼目睹了活生生的鲸鱼!这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让他们对大秦帝国的强大实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正是因为见到了鲸鱼,草原人们对大秦帝国的认同感愈发强烈。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庞大的帝国不仅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还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这种认同感的加深,使得草原人对自己的身份也有了新的认知。
曾经,“草原人”这个称呼或许在某些人眼中带有一丝歧视意味,但如今,草原人们不再将其视为一种贬低,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豪的象征。
他们为自己是草原人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所属的这个群体,与如此伟大的大秦帝国紧密相连。
生物馆海洋生物的加入,无疑给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毕竟,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了解世界一直都是他们心中的渴望。然而,在这众多的西方国家中,唯有阿拉伯人对世界的了解相对较多。尤其是在西海和南海方面,阿拉伯人有着更为深入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香料群岛便是由阿拉伯人最早发现的。然而,如今这片曾经属于阿拉伯人的贸易点,却已归属大秦。大秦之所以如此安排,其实是有着其深远的战略考虑。
通过这种方式,大秦希望能够让阿拉伯人明白,目前大秦还无暇顾及阿拉伯海军。但是,一旦大秦有了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情况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到那时,大秦或许会毫不留情地与阿拉伯人翻脸,让他们知难而退,不再继续与大秦海军针锋相对。
当然,大秦并非完全排斥阿拉伯人。相反,大秦允许阿拉伯人以无害的方式进入大秦的沿海城池,同时也求阿拉伯帝国给予大秦海军进入阿拉伯海的权利。这样的安排,旨在避免双方之间无休止的冲突和战争,毕竟老是打来打去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大秦如今已经穿了鞋子的富人国家,自然不会像那些光着脚的穷鬼一样肆意瞎闹腾。因此,对于与阿拉伯人的关系,大秦更倾向于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一味地采取强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