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崛起犹如一场风暴,席卷着大秦周边的异族。在辽东半岛,曾经因五胡乱华而繁荣一时的百济和新罗,如今已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在瀛洲岛上冒出来的所谓“百济”,实际上已与真正的百济国相去甚远,根本不是同一个种族。因为真正的百济早已不在辽东半岛,而是面临着被大和人吞噬的命运。
然而,命运的捉弄却让大和人也陷入了危机,因为大秦有能力渡海登上倭岛。由大秦本土传来的新习惯,大秦海军开始在境内剿杀那些剃头扎小辫的胡夷。而大和人的头型恰好符合胡夷的标准,不论是地中海头型还是阴阳头,都属于剃头扎小辫的一类,于是他们成为了大秦海军的特殊关照对象。瀛洲岛上的大和人是否会因此灭绝,目前还难以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瀛洲岛上已经再也看不到留着地中海头型的大和人了。
大和人本就是蛮夷之族,如今却突然被戴上了胡夷的帽子,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把他们一心向汉文明学习上进的大门堵死。
他们原本就与被流放到瀛洲岛上的胡虏因争抢生存资源而结下了血海深仇,如今又因为头型问题与本土野人产生了矛盾,被大和压榨的其他野人纷纷反抗大和人的融合,大和人在更高级文明的碾压下,可谓是内忧外患,根本看不到任何前景,剃光头脱离大和族群的矮子越来越多。
瀛洲岛的地形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其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仿佛是大自然刻意为之。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还有深不见底的峡谷,宛如大地的裂口,深不见底,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此外,湍急的河流在山间奔腾而过,水花四溅,涛声震耳欲聋,毒蛇猛兽到处都是,只要生命力顽强,运气够好,总能藏在地狱里活下来。
不过,瀛洲群岛的恶劣环境并不仅仅局限于此。火山、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在这里频繁发生,给岛上原住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如火龙般喷涌而出,吞噬一切;地震时,大地剧烈颤抖,房屋倒塌,人们在恐慌中四处逃窜;海啸来临时,巨浪如洪荒猛兽般席卷而来,淹没一切,将生命和财产瞬间吞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瀛洲群岛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间地狱。然而,大秦海军却在这片海域占据了最肥沃的大岛,并扶持了一个顺从的鬼道教派土着女人卑弥呼立国。这个岛国在大秦海军的庇护下,虽然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与此同时,百济国的余孽在大和人的支持下,野心勃勃地企图渡海返回辽东半岛。他们不甘心失去曾经的领土,一直在暗中策划着复国的计划。由于大秦海军需要严密封锁瀛洲海峡,以防百济国的余孽重新渗透回辽东半岛,因此无法南下支援西海,也无法派遣足够的力量巡逻南海。
这使得大秦海军在战略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需要应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这种局势才导致了阿拉伯帝国海军有机可乘,他们开始小规模地渗透进入香料群岛。这无疑给大秦帝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目前,大秦帝国面临的困境在于,尽管其占据的地盘辽阔,但其实力和人口数量却难以支撑其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不过,好在新儒家提出了一种应对之策,即采取直接统治和默认统治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国内地区,大秦帝国将实行直接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而对于那些偏远的化外之地,则采取默认统治的策略,允许当地的部落或势力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只要他们不与大秦帝国发生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大秦帝国希望能够在维持现有领土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威胁和挑战。
大秦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对藩邦蛮夷的管理方式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大秦不仅册封亲汉人的藩邦蛮夷为镇守使,还赋予他们自行组建军队和按照大秦官制统治蛮夷的权力。这种制度的实施,使得大秦能够有效地控制边疆地区,同时也让藩邦蛮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
在大秦的统治下,藩邦蛮夷被允许按照大秦的官制进行管理。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设立各级官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行政体系。这样一来,蛮夷地区的治理更加有序,也有利于大秦与藩邦蛮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大秦还规定只与自己册封的蛮夷进行贸易,并允许他们交易火器。这一举措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又增强了藩邦蛮夷的军事实力。在战时,藩邦蛮夷需要出兵协助大秦作战,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在平时,他们则负责维持辖区内的秩序,保障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镇守使这一管理制度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存在。然而,由于东汉国力衰退、交通不便等原因,镇守使的权力逐渐被边远部落的贵族所取代。随着中央皇权的旁落,这些边远部落的贵族渗透,这些贵族开始架空镇守使,导致中南半岛地区时而臣服,时而叛乱。
相比之下,大秦与其他王朝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官员阶层整体稳定,人身安全有更大的保障,官员之间经常前往远方边境进行交流和视察。由于往返都乘坐氢气飞艇,这些官员们的见识远超历朝历代。他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种积极的管理方式,使得大秦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更加稳固,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体验,离石对工业化带来的种种便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秦皇册封镇守使之前,新儒家认为有必要先对蛮夷之地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洗。
总理下令将部落中的贵族们全部抓起来,然后让他们去挖坑,最后将他们活埋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旧有的部落贵族势力,为新的部落贵族的崛起创造条件。
在完成大清洗后,新儒家开始扶植那些愿意臣服于汉化的野人,将他们重新培养成新的部落贵族。同时,奏请秦皇还册封了一些已经汉化的野人为镇守使,让他们负责管理化外之地。
为了确保这些野人镇守使能够忠诚地履行职责,秦皇还派遣了一些镇守副使去监督他们。这样一来,即使野人镇守使有什么不轨之心,也很难得逞。
藩王制在华厦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但大秦帝国却实行了纯粹的郡县制,废除了藩王分封制度。新儒家原本担心秦皇不会同意分封野人镇守使,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秦皇对于野人镇守使的分封丝毫不在意。
秦皇之所以如此放心,是因为他深知大秦帝国的实力。只要野人镇守使敢划地称王,大秦帝国完全有能力派出快速反应部队,对他们进行斩首战争。
这种斩首战争既不需要扩大成全面战争,又可以除掉那些有异心的人野首领,从而减少秦军兵力的消耗。
这便是新儒家应对人口数量不足的应对措施,因为热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战斗方式,海军与空军的出现,又使远程投放兵力成为了可能,最早提出作战方式变革的居然是新儒家,这让离石非常震惊,新儒家一开始执政,就展现出高超的宏观布局能力,这让离石很开心。
新儒家所展现出的黏合力,对于大秦帝国的新体制来说,无疑是一种完美的契合剂。这种黏合力能够将各个学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而不可阻挡的合力。
新儒家以礼仪、仁、智、信为核心,致力于重塑汉民族的支柱精神。这一做法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通过弘扬这些传统价值观,新儒家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凝聚力。
然而,离石作为一个生于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人,他的思想观念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尽管这种思想在某些方面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当前的大秦帝国,这种无产阶级思想却显得格格不入。
大秦帝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刚刚崭露头角。在这样的背景下,离石的无产阶级思想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大秦已经迈入了工业化的新阶段,接下来的发展道路应该如何选择?离石对此感到迷茫和困惑。
他意识到,依靠无产阶级来推动社会变革已经不再可行。独立的官员阶层已经崛起并得到了扶持,那么接下来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来作为指导思想呢?离石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决定。
说实话,人一出生就具有阶级属性,而离石如今正处于剥削阶级的位置。他不可能再去革自己的命,因为这与他的自身利益相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能做到的极致就是最大限度地进行分权,以平衡各方利益,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