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小太监连忙搬来锦凳。
李寒衣微微颔首致意,并未多言,在李白搀扶下缓缓坐下,姿态依旧清冷如雪中寒梅。
皇帝的目光这才转向李白,深邃难测:“李爱卿,昨日之事,朕已处置。韦氏伏诛,旧案重查,你的冤屈,朕还你了。”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帝王独有的、恩威并施的压力。
李白松开搀扶李寒衣的手,上前一步,深深一揖:“陛下圣明,还亡母与臣清白,此恩,臣铭记于心。”
皇帝微微颔首,话锋却随即一转:“如今冤屈已雪,朝野瞩目。爱卿文武双全,更是朕之…血脉。
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北境虽暂平,然突厥元气未失,江湖暗流涌动。
朕欲正式颁旨,公示你的身份,册封亲王,加授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统领不良人,为朕镇守这万里河山,如何?”
御书房内瞬间落针可闻。亲王之位,兵马大元帅,统领不良人!
这是何等显赫的权柄?
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足以让世间任何野心家为之疯狂!
李德全垂手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泥塑木雕。
然而,李白闻言,脸上却并无半分惊喜之色。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直视着帝王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缓缓摇头。
“陛下厚爱,臣,心领了。”
他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然,庙堂之高,非吾所愿。兵马权柄,非吾所求。”
在皇帝微微蹙起的眉头下,他继续道:“李白此生,快意恩仇,只求问心无愧。昔日入长安,只为查母亲血案,雪沉冤。如今真相大白,元凶伏诛,吾心已安。”
他顿了顿,目光温柔地看了一眼身旁的李寒衣,声音变得更加坚定:
“世间万般繁华,千般权柄,于我而言,不及与挚爱携手江湖,诗酒天涯。
陛下,这亲王尊位,这兵马大元帅印,这庙堂纷扰……李白,都不要了。”
说罢,他竟开始解下腰间那柄伴随他历经无数血火、象征着无上恩宠与权力的天子剑!
同时,也从怀中取出那枚沉甸甸的、可调动天下兵马的青铜虎符!
他的动作缓慢而郑重,没有丝毫犹豫。
“此剑,此符,乃陛下所赐,代天巡狩。如今北境暂平,国贼已诛,当归还陛下。”
他将天子剑与虎符,轻轻放在冰凉的金砖地面之上。那清脆的撞击声,在寂静的御书房内显得格外刺耳。
最后,他再次深深一揖:“李白别无他求,只愿陛下念在微末之功,允我夫妇二人,卸下所有重担,归隐山林,做一对闲云野鹤。从此,朝堂之事,江湖之远,再无瓜葛。”
字字清晰,句句铿锵。
不要荣华,不要权力,只要自由。
御书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皇帝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地上那柄剑和那枚虎符,又缓缓抬起,落在李白那张写满坦荡与决绝的脸上,眼神变幻不定。
有惊讶,有不解,有一丝被拒绝的愠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审视。
他似乎在衡量,在判断李白这番话的真伪,以及…放走这样一把锋利的剑,究竟是何后果。
良久。
皇帝忽然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中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与复杂: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既然你去意已决,朕……准了。”
李白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的光芒:“谢陛下成全!”
“不过,”皇帝话锋微转,目光扫过李寒衣,“你二人于国有大功,朕若毫无表示,天下人岂非笑朕刻薄寡恩?”
他略一沉吟,道:“李太白,朕便赐你‘逍遥王’之号,无封地,不食禄,见君不拜,剑履入宫,大唐疆域,任尔逍遥。李寒衣,赐号‘护国剑仙’,享皇室供奉。”
虚名,却是天大的恩荣和护身符。
李白微微一愣,随即明白这是皇帝最后的让步与安抚,也是某种形式的监视。他不再推辞,躬身道:“谢陛下恩典。”
皇帝点了点头,似乎有些意兴阑珊,挥了挥手:“若无他事,便退下吧。袁天罡会安排你们离宫。”
“臣,告退。”李白扶起李寒衣,再次行礼,缓缓退出了御书房。
直到两人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御书房内重新恢复了寂静。
皇帝依旧站在原地,目光幽深地望着门口方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温润的玉佩,并非李白那枚,而是他随身携带的私物。
李德全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靠近一步,低声道:“陛下,就这么放他走了?此子心性不定,武力超绝,若为他日…”
皇帝抬手,打断了他的话。
“一把太过锋利的剑,握在手里,固然能杀敌,但也容易伤己。”
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带着一丝冰冷的算计,“他既无心权柄,强留无益,反生祸端。这‘逍遥王’的虚名,便是最好的枷锁。让他去吧。”
“那……玉佩之事?”李德全的声音更低。
皇帝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起来,他缓缓从袖中取出另一个小巧的玄铁盒。
盒子表面符文暗淡,但他指尖拂过,盒子竟微微震动了一下,一丝极其微弱、却纯正无比的混沌气息泄露出一丝,瞬间又被他强行压回。
“袁天罡以不良人秘术结合龙气封印,虽暂时压制,但此物之秘,远超想象。绝非简单魔种那般简单……”
皇帝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朕能感觉到,它渴望回归……回归某种本源。放李太白走,或许…更能引出它背后真正的秘密。”
李德全躬身:“陛下圣明。”
皇帝将那小盒重新收回袖中,语气恢复淡漠:“黑煞教那边,有什么动静?”
“据不良人密报,黑煞教主得知计划失败,玉佩被夺,震怒异常。已派其座下‘四方幽冥使’秘密潜入中原,似有大规模行动迹象。目标…极可能还是玉佩,以及…李白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