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随即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观点:“电影的未来,不应是东西方美学的对立,而应是融合,我们可以保留各自的文化根基,同时吸收对方的精华。”
他还举例道:“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既有好莱坞级别的技术呈现,又有东方哲学对人性与信仰的深刻探讨,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属于全世界的电影。”
古旋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看来自己对华夏文化的理解还是皮毛而已,对于推进中西方合作的想法,看来还是简单和激进一些了。
《好莱坞报道》的一篇评论,很好的定义本次“世界电影产业论坛”意义,“世界电影产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资本与技术的博弈,更取决于各自如何讲述好自己的故事。”
论坛在热闹与赞誉声中落幕,但算是成功的一次电影交流论坛吗?
夜幕之下,新风巢庄园别墅,伊万卡一边给自己的好大女喂水果泥,古依依虽然很不乐意,但也无力拒绝,只能一口一勺子的吃着。
古旋风放下手中的报纸,望向窗外洛杉矶的夜色。
霓虹灯在远处闪烁,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电影。
轻轻叹了口气道:“或许,我还是低估其中的复杂程度。”
伊万卡瞥了他一眼,将最后一勺水果泥喂进古依依嘴里,顺手抽了张纸巾擦了擦女儿的嘴。
“又在想论坛的事?”她语气随意,却带着几分关切。
“嗯,”古旋风转过身,目光落在妻子和女儿身上,神情坚定几分。
“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一代电影人,或许肩负着比想象中更重的责任。”
伊万卡轻笑一声,示意女儿自己吃,古依依像只慵懒的小猫咪,轻轻接过碗,示意保姆负责看着。
“责任?”她调侃道,但眼神却认真起来。
对于这件事,在她看来,就像现在中东战火,几乎是无解。
古旋风道:“只是看到一些可能性,张艺谋提到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文化拼贴,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就像李安的《少年派》,它之所以能打动全球观众,正是因为它在视觉奇观之下,埋藏着普世的人性思考。”
伊万卡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所以,你觉得华夏文化在电影中的表达,还有更多可能性?”
他顿了顿,说道:“是啊,真正的融合,应该是打破这些界限,让技术为叙事服务,让文化成为共鸣的桥梁,而非隔阂的高墙。”
伊万卡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这话,倒让我想起论坛上那位印度导演的话,‘电影是唯一一种能让全世界坐在同一间黑屋子里,一起哭一起笑的艺术’。”
古旋风正色道:“正是如此,电影的本质是共情,而共情的前提,是理解,如果我们只固守自己的文化堡垒,拒绝倾听他人的声音,那电影永远只能是地域性的艺术,而非世界的语言。”
伊万卡挑了挑眉,“听起来野心不小,但愿不会空欢喜一场。”
古旋风分析道:“好莱坞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华夏有庞大的市场和独特的文化审美,欧洲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如果能找到三方的平衡点,或许能开辟一条新路。”
“各自发展不是好吗,硬融合一起,反而起反效果。”
古旋风眼中闪烁的光芒,“好莱坞创作已经达到一定的瓶颈期,如果没能找到新的突破点,进入创作衰退期已经是时间问题。”
伊万卡走到他身后,轻轻按住了他的肩膀,“你总是这样,喜欢揽责任,”她的语气中带着无奈,却也藏着骄傲。
“因为时间不等人啊,”古旋风握住她的手,“电影产业正在经历巨变,流媒体崛起,观众口味分化,如果再不探索新的可能性,我们很快就会被时代抛下。”
回顾百年影史,真正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文化的交汇处。
黑泽明的《七武士》启发了《星球大战》,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响了《黑客帝国》,而李安的《卧虎藏龙》则让武侠哲学走进了西方主流视野。
东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但人性是相通的,李安虽然因为档期问题,没有出席这次论坛,但也发推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会为爱与失去、勇气与恐惧所触动,《少年派》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在奇幻冒险的外壳下,探讨了信仰、生存与自我欺骗的永恒命题。”
技术的进步为美学融合提供了工具,例如,《英雄》用色彩叙事的方式,将华夏水墨画的意境转化为电影语言,而《阿凡达》则借助cGI技术,将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可视化。
跨国合作需要打破工业流程的壁垒,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欧洲的作者电影传统、亚洲的集体创作模式,如何找到平衡点?
古旋风对此给出了解决方案,保留本土团队的创作主权,同时吸纳全球顶尖的技术资金支持。
论坛结束后,《好莱坞报道》的社论写道:“当古旋风这样的年轻电影人开始思考融合而非征服时,电影产业才真正迈入了21世纪。”
或许,评判一次论坛是否成功,不在于达成了多少合作协议,而在于它是否点燃了思想的火花。
张艺谋的东方水墨、诺兰的时空折叠、阿方索·卡隆的长镜头美学,这些看似迥异的语言,终将在“讲述人类共同故事”的使命中殊途同归。
本次论坛上,一位德国制片人的话,或许让古旋风有了更多信心。
“好莱坞的叙事效率+东方的留白美学=未来电影的语法。”
实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最缺乏的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这成为好莱坞提供很好的机会,提炼和嫁接海外本土文化和元素,通过技术和资金以及市场支持,实现合作共赢。
但这又涉及一个问题,长期以往,是不是又一次变相文化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