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一日易京皇宫正德门东侧有一个二层阁楼,此处便是大乾的内阁衙门了。
此阁楼占地不大,外表看上去也不奢华,但却是大乾q力的核心!
此时大乾吏部尚书古三思,从吏部衙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赶来后,也是走上了内阁的二楼。
内阁衙门的一楼,便是内阁的阁佬们开会商议的地方,而二楼都是被分为了数个房间,作为内阁阁老们夜晚当值的住所。
根据叶明盛制定的规矩,为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出现,大乾内阁的这些阁老们,每个晚上轮流在内阁当值。
其实说是当值,但实际上就是换个地方睡觉,毕竟易京府衙和六部每个晚上也都是有人值守,所以一般的突发事件他们就处理了,不用惊动内阁,真正需要内阁处理的可以说都是大事了,但是在如今稳定的大乾,这种大事儿是比较少的,所以负责当值的阁老们,也就是来到内阁的二楼睡觉而已,有事就有人叫醒你,没事的话就是一觉睡到天亮。
虽然内阁外表看上去不甚奢华,但是每一位阁老在二楼都有一处自己的休息室,这处休息室都是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进行装修和布置的,为的就是让这些阁老们能够在休息室中感到一丝家的感觉,这样一来晚上睡觉的时候能够休息的更好,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应付白天的工作············
理论上来讲,大乾内阁的阁老们都要参与当值,每个人一天轮流来内阁的二楼睡觉。
不过凡事总有特殊情况,崔绍之前也是参与当值的,但是他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再加上前段时间生过一场病,身体状态也是没以前好了,所以陛下离开易京去视察之前,崔绍也是主动上奏,说是他现在身体不好,精力不济,所以恳请叶明盛让他以后能够不参与当值了。
对于崔绍这位劳苦功高的大乾开国功臣,叶明盛一向是非常优待的,再加上内阁现在人员充足,所以叶明盛也是允了崔绍的请求,让崔绍从此以后不再参与当值,只是出现重大事情之时过来参与讨论和做出决定,并让古三思安排当值的事情。
对于崔绍不再参与当值这件事情,其他的内阁阁老们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内阁的这些阁老们就属崔绍年纪最大,已经是年逾六旬,在这个时代妥妥的是老人了。
其他的内阁阁老,像是吏部尚书古三思,工部尚书苏俊杰,礼部尚书苏仪,左都御史玄一丰,刑部尚书柳宁,参谋总长赵涵这些人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几个人平摊掉崔绍当值的晚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况且当值的晚上一般情况下没什么事情,虽然在内阁当值不像在家一样自在,但吃饱了看会书又或者洗个澡然后就睡觉,一个晚上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
此时还没有用过晚膳的古三思,也是有些饥肠辘辘,旋即便开始了点菜,为了让这些大乾的朝堂重臣们能够吃好休息好,叶明盛也是特意允许御膳房供应内阁的一众饮食,包括早茶,晚膳,甜品都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想吃什么点什么。
因为晚上不想吃的太过油腻,所以古三思只点了一道清蒸黄花鱼,一道松茸鸡汤,还有一道火爆羊肉,点好了菜古三思便是一边看报纸,一边等待着美味佳肴的到来。
报纸只有两种,分别是易京销量排行在一二位的易京早报,易京日报,古三思先看的便是易京早报,只不过是看了几眼后,他便是将报纸放了下去。
易京早报是隶属于易京府衙下的期刊,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够在易京销量排名第一的重要原因,是易京府衙的重要喉舌,平日里主要是报道一些易京的新闻,新闻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伟光正的内容,什么高瞻远瞩,积极引领这些,另外就是探店,连载小说,美食测评之类的内容。
不过作为吏部尚书,繁重的工作让古三思基本上是没有娱乐生活的,所以他不关心那些探店,连载小说,美食测评之类的东西,他更想通过报纸来了解易京乃至幽燕的ZZ情况。
作为主管人事工作的吏部尚书,通过报纸去了解各地的ZZ情况,这要是说出去或许是有些滑稽!
但古三思是认真的,尽管大乾朝廷内部是有邸报作为内部材料,供朝堂上的一众高G了解情况·············
他很早就发现朝廷内部的邸报,存在非常多的美化和修饰,邸报上的内容,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你要是根据邸报做判断的话,那很有可能是犯下大错的。
所以为了能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古三思一方面在积极整顿邸报系统,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让他获取消息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相互佐证的看,大大的提高获取信息的精准度。
而报纸在古三思看来,就是他想要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的重要一环,不过报纸中的消息也是有真有假,并非全部准确无误,就像这份易京早报,很多都是吹捧和马后炮,有价值的信息很少,所以古三思是基本上都只是简单的扫一扫,除非是是遇到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否则他是不会仔细看的。
相较于易京早报,古三思更喜欢这份易京日报,易京日报上的内容就更加的针砭时弊了,同时也是对事情情况报道的更加精准,在这上面古三思经常能够找到一些有意思且让自己能够受到启发的内容。
就比如说陛下此次的视察之行,两份报纸都进行了报道,但是易京早报写的就是非常含蓄,很多内容都是一笔带过,尤其是涉及到一些G员问题的情况,而易京日报则是更加的尖锐,不仅披露了很多详细的情况,更是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为吏部尚书的古三思看到这些分析也是非常的有感触,这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中还有很多的不足。
易京早报和易京日报,之所以在风格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并不是两家报社的编辑人员的问题,事实上易经日报作为后成立的报纸,它的很多编辑人员都是从易京早报过来的,二者可以说是师出同门一奶同胞。
风格上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家报社的所属人不一样,易京早报是易京府衙名下的报纸,而易京日报之前是大东升商号名下的报纸,而在大东升商号拆分过后,易京日报也是归了另一家商号所有,这家商号有着很复杂的股权关系,但是作为吏部尚书的古三思,很清楚易京日报的实际归属人是皇后娘娘!
要不然以易京日报的风格,恐怕早就是被查抄一百次了,事实上易京日报早就是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易京日报有自己的靠山在,所以也没人敢动他们,古三思甚至觉得,易京日报实际上就是皇后娘娘敲打某些人的工具,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不重要,他主要还是想要靠这些报纸来了解真实的情况·············
越当这个吏部尚书,古三思就越觉得,下面有很多人为了升G就想要忽悠他,一开始他还挺自信,觉得自己就是从底层走出来的绝对不会被骗,但是事实证明有的时候真的是防不胜防。
看着报纸古三思也是很有感触,陛下现在还没有出幽燕,就已经有一个县令被拿下,一个知府被贬谪,就连身为布政使的张志文也是被问责了,所以说这些消息传出去,那些即将被视察的地方可以说是风声鹤唳,那些县令知府更是有些瑟瑟发抖的意思。
尽管查案子主要是刑部的事情,但是这些G员被拿下了之后,这个位置不能空着,所以就需要重新提拔G员,去把这些空出来的位置补上,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从来不缺当G的人,G位就等于特q,尤其是县令,知府这样的位置,这就相当于一群饥肠辘辘的人看到一顿丰盛的美餐,那是真的如饥似渴。
按照规定县令这样的位置,各地的布政使就能够决定,至于知府这一级别就需要上报吏部,但是布政使同样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推荐某个人选,吏部这边正常情况下也会尊重布政使的意见,将布政使推荐的人选纳入到后备人选之中,然后呈交给陛下进行决定。
在过往的工作当中,张志文是一贯喜欢安插自己人的,他当上幽燕布政使几年的功夫,就将几个重要县的县令都安插上了他的人,并且还通过各种关系将长山以及邯郸两地的知府,都安插上了他的人。
按照过往这一次机会张志文肯定不会放过,但是这一次张志文却是一反常态,不仅在饶安知府的位置上没有推荐人选,更是连涿县县令的位置都没有推荐人选,都是请吏部做主,他会支持吏部的意见·············
古三思觉得张志文这么做,一方面是他刚刚才被陛下因为涿县的事情斥责过,所以他这个时候是想要夹着尾巴做人,所以表现的比较高风亮节,想要尽可能安全的度过这个难关。
另一方面古三思也是觉得张志文这是在向自己示好。
对于古三思自己来说,尽管他内心当中并没有结d和别人相互q斗的想法,但是他的ZZ目标是首辅,这就意味着如果古三思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他就不能是孤身一人,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古三思想要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及在成为首辅之后想要留下一些Z绩,这都需要一些可靠能干的人帮助。
更不要说陛下有意推自己作为改革派的领袖,来和保守派打擂台,所以不管古三思有义务培养一些改革派的人才,按照大乾培养人才的逻辑,一个G员最好是有底层的工作履历,尤其是地方主G像是县令,知府这样的位置。
你担任过几年的县令或者知府,并且做出过一些成绩,对未来的仕途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古三思也是留意过吏部的几个年轻人,觉得这几个年轻人很有才干,很值得培养,所以也是想要把他们送到地方上锻炼一下,因为师兄马润山是齐鲁布政使,所以之前古三思都是把人安排到齐鲁,这样一来马润山也能够照顾一下,能够确保那几个人才能够顺利成长············
但问题在于齐鲁作为儒家发源地,做G做大G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所以齐鲁G场的竞争可以说是非常激烈,就是一个小吏的位置很多人都是挤破脑袋,更不要说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实qG员,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即便是古三思这个吏部尚书,也很难安插太多的位置。
而现在张志文把这位置拿出来由吏部由古三思做主,毫无疑问是一种示好,是请古三思将他的人安插到涿县以及饶安!
当然张志文这么做肯定也不是不求回报的。
张志文现在因为视察,可以说是被搞得焦头烂额,就连布政使的位置也是有所动摇。
虽然现在陛下还没有惩处他,但是这并不代表张志文就顺利过关了,张志文现在在涿县收拾烂摊子,在处理如何补偿当地百姓这个问题,陛下很有可能会在张志文处理完这个问题后,就决定如何惩处张志文。
所以张志文为了保住自己布政使的位置,肯定是想要一方面尽可能做好涿县的工作,给陛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找人在陛下面前为他说两句好话,好像这次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就是自己这个主管人事工作的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