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阵欢快的唢呐声由远及近,迎亲的队伍热热闹闹地来了!袁乐走在前面,他身后是穿着崭新红坎肩、扎着红腰带的年轻轿夫,一共八人,步伐稳健而有力,带着一种庄重的喜气。而他们肩上的,正是这场行进中的绝对主角——那顶大红花轿!
轿身通体是饱满、热烈、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正红色。轿顶呈四角飞檐状,覆盖着金黄色的流苏,随着轿夫的步伐轻轻摇曳,闪烁着细碎的光芒。轿围上,用金线、彩线精心绣制着繁复华丽的图案:展翅欲飞的凤凰、缠绕嬉戏的龙凤呈祥、盛开的牡丹和并蒂莲,针脚细密,栩栩如生,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华贵非凡。
新娘新郎的都市同事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惊叹着记录这充满传统韵味的场景。
“哇!真的大红轿子!”
“太有感觉了!”
“快拍快拍!”
乡亲们则多是淳朴的笑容和由衷的赞叹:“瞧瞧这轿子,真气派!”
“袁家小子有福气啊!”
“新娘子有福气,坐着八抬大轿进门!”
孩子们兴奋地在轿子前后追逐嬉闹,被大人笑着呵斥回来。
方尘和李琰身边的两人兴奋地大声议论着:
“哇,王婶儿,你看,不亏是县里的来的婚庆公司,看这气派!”
“可不是,你还说要让你家小子去抬轿呢,看看,用不上吧!”
方尘和李琰互看一眼,都笑了:原来是请了婚庆公司呀!
身边的人还在热烈的聊着天。
“谁说用不上?我家小子有大用呢,他负责录像!”
“录像?不是说也是婚庆公司负责吗?”
“那婚庆公司负责的就是婚礼的过程,俺家小子可是负责婚礼以外的大场面的!以后要做成咱们村的宣传片的!”
这时,袁乐带领着花轿队伍已经来到院中央。只见他穿着的大红色的新郎服饰,头发精心打理过并戴着官帽。他脸上洋溢着幸福又略带紧张的笑容,被一群小伙子簇拥着。一会儿被拉去点鞭炮,一会儿又被推到院中央接受大家的调侃和祝福,他有些应接不暇,但始终笑容满面,目光总是不自觉地飘向新娘所在的小屋方向。
拜见过岳父大人和女方的所有长辈后,新郎袁乐被簇拥着,在众人的起哄声中,略显笨拙又无比坚定地走向新娘的“闺房”。
小小的“堵门”仪式引得笑声不断。
鞭炮声中,迎亲队伍离开了,村民们还有王佳瑶的父亲、堂叔、堂婶作为“娘家人”都送到门外。所有的年轻人都跟了出去,小孩子们也撒欢似的跑在后面。
热热闹闹的院子一下就安静了许多。
本来走在最后的方尘和李琰两个人也要跟出去,无意中看到王佳瑶的姥姥、姥爷两位老人坐在藤椅上在抹眼泪。方尘和李琰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互相交换了眼神,便一同走到两位老人的身边。
方尘柔声劝慰道:“大爷大妈别难过,瑶瑶她们一个小时后就回来了。”姥姥用手擦着眼泪说:“我知道的,就是不知咋的,眼泪就止不住。”
李琰从一旁的桌子上拿了纸巾递给两位老人,“以后她们两个都跟你们一起住在这里,该高兴才对啊!”
堂婶也回到了院子里,“诶呦,我的老祖宗诶,这大喜日子,快别掉金豆了,一会儿瑶瑶回来看见你们这个样子该多心疼啊!”
换了新衣的袁父、袁母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也来陪着两位老人说笑。
院子里一片祥和宁静。
出去看热闹的村民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前院。
他们一边说笑着一边整理着桌椅。堂叔指挥着几个壮汉把一个个圆桌支开,摆好,又把一箱箱的酒水饮料搬了出来。院外也都摆上了,席面向东延展,都快到村边了。
方尘见了,心想:这莫不是把全村的桌子椅子都摆这里了?
堂婶则带着几个大婶把酒水饮料分散到各个圆桌上,又摆上碗筷。方尘和李琰也过去帮忙。被堂婶推了回去。“哎呀,你们是客人,不要受累了。”两人继续陪着两位老人坐着聊天。
人们吆喝着,说笑着,院子里又热闹了起来。
院角的老黄狗懒洋洋地趴着,偶尔被吆喝声惊得抬头,又很快在暖阳下睡去。
厨房的大锅里,浓郁的肉汤咕嘟咕嘟翻滚着,香气飘出老远。
角落里,几个大妈一边择菜一边低声聊着家长里短,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
偶尔一阵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红绸带和各色气球随风舞动,像在为婚礼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