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羡宁的亲妈来电视台闹,这件事不出几分钟,就已经传的后台人尽皆知。
毕竟电视台这个地方,真的是最八卦的地方,工作人员这工作职能,也根本拦不住八卦的心思,领导的警告那就是耳旁风。
三人成虎,问责时根本找不到人,因而大家也就无所顾忌了,再说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容羡宁那边没有禁口。
他才是当事人。
他都没发话,大家也不能自我阉割吧,因而也就趁着这个时间差充分发挥八卦的乐趣。
沈又安很快就知道了。
休息室里的其他人也都同一时间知道了。
张妍咂舌:“他妈妈想干什么呀……。”
天底下有这样的母亲吗?不仅不帮孩子,还尽扯后退。
容羡宁走进休息室,大家望向他的目光充满了同情与怜悯。
容羡宁什么都没说,坐回原位,拿起筷子默默的继续吃饭。
即使饭菜早已凉透。
沈又安倒了一杯温水放在他面前,没有说话,默默的陪在他身边。
容羡宁端起水杯,仰头“咕咚咕咚”一口气全部喝掉。
少年仰起的脖颈间青筋暴凸,似满腔隐忍的愤恨,无声的诉说着委屈。
休息室里只余冗长的沉默。
下午两点,终极挑战正式开录。
中午容羡宁亲妈闹的那一出,导演组很担心影响到容羡宁的状态,但没想到出现在演播厅,他整个人看起来跟没事人一样,只是整个人看起来更隐忍坚毅了些。
终极挑战的比赛规则,节目组一共给出六个选题,六位选手根据积分排名逐次选择自己擅长或者适合的议题,每一道题的背后有一位专业级出题人。
这就有点像是论文答辩了。
但更考验思维逻辑以及现场应变能力和口才,每个人只有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六位选手依次作答之后,由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研究院的一百位专业学者打分,得分最高者即为本届头脑风暴的总冠军。
六位选手中,沈又安总积分最高,由她先选议题。
第一个先选的人肯定有优势。
只见面前的大屏幕上出现六个板块,分别涉及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经济学\/理工学\/艺术学\/文学。
每个人可重复选择,但相应的风险会大,毕竟有珠玉在前。
沈又安毫不犹豫选择了自然科学。
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有关于自然科学的vcr,剪辑的非常好,让人深刻感受到自然与科学的深邃与魅力。
然后大屏幕出现一位女子的身影。
她穿着实验服,看背景应是在实验室,镜头无声的记录着她的一举一动,虽然面罩遮住了脸,但认真工作的女人最有魅力。
女子完成工作后,走出实验室,摘下了面罩。
女子有一张秀雅的面容,无框眼镜后是一双深邃而沉静的眼眸,似掩藏着无尽的智慧。
“1975年,史蒂芬霍金与贝肯斯坦提出黑洞会缓慢的向外辐射能量,导致了一个问题,黑洞蒸发后,所有与之相关的问题都丢失了,因而违反了信息守恒律,数年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物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猜想与模型,所以我的论题是,黑洞信息悖论。”
女人睿智的微笑在眼前徐徐展开。
然而场上除沈又安之外的五位选手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凝重。
都是智商远超同龄的尖子生,自然对黑洞信息悖论并不陌生,但这太难了。
现有理论研究已到瓶颈,就算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也难以拿出新的观点,何况这个论题实在太广太大,轻易拿捏不住,最起码他们是绝对答不出来的。
但看沈又安,秀眉轻拧,熟悉她的人就会知道,她这并不是困惑,而是在思考。
她将会有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
其他五人也逐步选择自己的论题。
五人很有默契的不再选择自然科学,不了解不说,他们也不可能在沈又安的基础上给出更新颖的论点,这是他们对沈又安绝对的自信。
柳润熙独辟蹊径,选择了文学。
他从前从未在这方面展现出过超强天赋,不知为何,这回没有选择他最擅长的生物医学。
冷云飏选择了生物医学,毕竟医学世家出身。
反正总决赛了,他也没什么压力,就当玩玩儿。
容羡宁选择艺术学。
张妍选择理工学。
姜雨墨选择经济学。
大致也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
接下来就是半小时的准备时间。
沈又安找节目组要了一台配置极高的电脑,她也没说要做什么,但电视台对她肯定是有求必应,也好奇这位学神究竟要做什么。
然后沈又安打了个电话,让人送一套全息投影设备过来。
随后便坐在电脑前开始疯狂敲代码,那双落在键盘上的双手快如闪电,连残影都看不见,下意识令人心惊。
跟着她的pd是实习生,她男朋友就是学计算机的,也跟着了解过一点计算机知识。
她是万万没想到,沈又安代码也敲的这么好,简直媲美专业工程师。
不,看那游刃有余的状态,专业工程师也比不过。
天才就是天才,无论哪一行都做到极致,也不知道脑子是怎么长的。
后台,那阿茉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咖啡,微笑道谢。
面前的直播镜头,正记录着少女在电脑前全神贯注的模样,沉浸于忘我的世界,这样认真的少女,有一种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魅力。
“她刚刚打电话要做什么?”那阿茉随口问道。
工作人员回答道:“她要了一套全息投影设备。”
那阿茉愣了愣,眸中神色变幻,最终停驻在镜头中少女认真的模样上。
那阿茉唇边噙了一抹笑意:“我很期待她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
这确实是目前研究遇到的难题,她拿出来为难后辈,其实不太体面。
毕竟这只是个综艺节目,用一个不大不小的题敷衍过去就行了,门槛太高,为难后辈也为难观众。
但她是个对专业严肃讲究的人,物理学不该被娱乐化,因而在来之前,她研究了一下六位进入终极挑战的选手。
最终沈又安进入了她的视线。
她看了沈又安前段时间在mt国际数学挑战赛最后一轮的表现,她对物理学的研究和认知早已超越了她的年龄。
这样的天才,应该有更广袤的平台,现在的地方束缚不住她的。
因而这道题,是试探、也是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