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乃是居寝之地,怕多女眷,还有叶素心也住在后面,自己半夜游荡过去,真吵闹起来,倒是自己不是。索性回头,朝前面而行。
果然一路无人管他,行至一处花园,就听前面匆匆脚步声响。
萧平安心念一动,立定不动。月光之下,就见前面一人匆匆而过。看模样,正是吴晛。
萧平安心道,这半夜三更,他匆匆忙忙要去哪里?左右无事,跟去看看。
远远相随,也不刻意掩饰行踪。吴晛显是事急,一路不曾回头,直接来到一处大殿,拾阶而上,进入其内。
那大殿乃是新造,周围空空荡荡,门前两队士卒严守。
萧平安看见,知道多半跟不过去,就想折返。但就这片刻功夫,不断有人匆忙而来,进去大殿,半数之人,都是顶盔掼甲。
萧平安反是来了兴趣,绕着大殿走了一圈,四角都有甲士驻防。唯独靠西南一侧,紧临一道高墙。
萧平安远远绕开,到那高墙之下,一跃而上,继而伏低身形,摸将过去。待看到那大殿飞檐,闪身一掠三丈,手指挂住檐角,人已在屋顶。
他小心翼翼,上了屋顶立刻沿着屋脊向上,不叫人影映到地下。
这大殿规格很高,乃是庑殿顶的建筑。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正脊南北,皆是琉璃瓦铺满首尾。侧面两道屋檐之下开有双交四椀菱花槛窗,乃是两层木格栅之间夹以轻纱。
萧平安自西边上来,摸至槛窗处,在边角藏身,使内力捅破中间纱布,朝内张望。
他在殿角,视线不能覆盖全殿,但也能看到大半。大殿之上,正设晚宴,灯烛通明。又有暖炉火盆,燃的殿内温热。一矮壮汉子身穿圆领红袍,头顶硬翅蹼头,居中而坐,一把虬髯,左脸眼下有一处大大火烧疤痕,几乎盖了小半张脸,正是蜀王吴曦。背后一副巨大木框青玉屏风,上雕盘龙云纹。
下面两列,二三十余人分位居案而坐,看装束乃是左文右武。吴晛在左手侧第二位,他上首是个白发老者。文武人数并不对等,左边一列文官之末,还坐了几个武将。
这些乃是如今吴曦手下的要臣,吴柄、吴晫、禄禧、褚青、王大中、徐景望、安丙、姚淮源、李珪、郭仲、王翼、杨骙之、米修之、郭澄、李好义、赵富、吴晓、董镇、郭荣等等皆在其中。
萧平安俯身偷看,正是众人落座已毕,夜宴开场。吴曦与众人交谈,意甚轻松,多是慰问关切之语。一群人中,除却吴晛,也就李好义有点面熟。心知眼下吴曦的日子也不好过,半夜召集众人,多半是有正事要说。
果然一刻钟左右,众人多少吃了些东西,吴曦干咳一声,殿内肃静,等他说话。先前吴曦与人耳语,他听不清楚,如今大声说话,倒是一清二楚,就听吴曦道:“诸位,我有意叫城中百姓削发、左衽,你们以为如何?”
大殿之上,知道吴曦有话要说,本已安静下来,他这番话出口,更是静的落针可闻。
过了好一阵,轰然一声,一人起身,道:“此事万万不可!”
吴曦淡淡道:“杨将军,坐下说。”
站起之人乃是杨闇公,年方二十九岁,众人之中几乎是最年轻的一个,依言坐下,但难掩声音激动,道:“建炎元年,靖康之耻,金人即强迫北方汉人髡发左衽。一时之间,群情激奋,居北百姓反者千万计。其后二十余年,金人髡发左衽之念不息,但百姓宁死不屈,金人叫嚣留发不留头,也挡不住汉人不剃发之心。绍兴二十年,金人不得不下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如今北方汉人,照样与我等一般衣衫。北方金人之地尚且如此,我等岂能改弦易张,为天下人耻笑。”
他一番话讲完,殿内又复安静,停了好半天功夫,坐在右首第一位的,却是个文臣打扮,乃是被吴曦授以四川都转运使之职的徐景望,他淡淡道:“你是未明王爷意思,如今我们按兵不动,迟迟不肯走嘉陵江去襄阳,金人猜忌,总要做些什么,以安金人之心。”
杨闇公道:“那也不必如此。”
殿上众人,大多眼观鼻,鼻观心,端坐不动。过了一阵,吴晛开口道:“我看也不合适。削发不难,倒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是那髡发之后,着实难看,百姓厌倦金人百年,对这形象之憎恶根深蒂固,势难推行。”
吴曦道:“只左衽呢?”
吴晛道:“如今北地,汉人官吏,还有一些富翁地主,确实也是左衽。可这钱从何来?眼下四下贫困,老百姓就算肯换衣,哪里有钱去买?”
吴曦点点头,道:“那便算了,此事作罢。”
萧平安头顶听的清楚,心道,这人说过就算,也不坚持,莫不也是个朝令夕改的。
就听吴曦接道:“我还有一事,韩大人来了封信。”
吴晛上首坐着的老者,正是吴曦叔父吴柄,抚须道:“不知是哪位韩大人?”
吴曦呵呵一笑,道:“还有哪位,韩侂胄韩大人。”端起面前酒樽,浅饮一口,道:“韩大人说,赵官家也愿封我为蜀王。”
一言既出,殿内顿起嘈杂之声。众人虽都努力镇定,还是被此话惊呆。“哐当”一声,却是有人碰翻了面前一碗羊肉。
吴曦自袖中掏出一封书信,轻轻放到桌上,道:“信就在这里,你们哪位想看,可以上前。”
众人默不作声,也无人上前。
吴曦如今已经行过大典,登基称王,时隔已经一月。大宋竟不追究,竟也要封王。
“王”原本是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及君主的称号,起源于斧钺形象的甲骨文字形,象征军事与政治权力。夏商西周时期为最高统治者称谓,常与“后”并用,体现贵族共主政体特征,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相继称王。
《春秋》中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
自秦汉以后,有皇帝,王乃成最高爵位之称,流传下来。各朝各代,都是封皇室成员为王,若非不得已,极少也不愿分封异姓王。
宋对封赏异姓王也是限制极严,多是死后追赠而不能生前获封,且不能世袭。北宋只有三人活着获封,乃是魏王符彦卿,归附有功。太原郡王王景,开国有功。广阳郡王童贯,此人最为离奇,因为宋神宗赵顼遗诏,收复幽燕可以封王,金宋海上之盟,打败辽人,顺手还了部分燕地,叫他白捡了一个王爷。
靖康之后,偏都临安,抵抗金兵,又添两位,同安郡王杨存中,清河郡王张俊。此后,除却一个外戚杨次山,宁宗皇后之兄,德行兼备,封了个会稽郡王,还未见生者封王。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死后追封的王爷,涪王吴玠,信王吴璘,正是吴曦祖先。
至于金朝,也是一般,建国至今,活着封王的异姓,也不过区区四人,韩企先、李石、纥石烈志宁、徒单克宁。
异姓王如此难封,眼下却是金国跟大宋,都愿舍出这个王爷。当然谁也都明白,这两个王爷都是咬牙颁出,绝非是他吴曦有什么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