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张捡密信的中汉卫国军第四军总兵张胆,当即下令杨衍、王忠本协人马驻扎景线,将在混战中战死的莽白及其小公主的尸体,派人送还给缅甸人,表达了“想要休兵”的想法。
留守在阿瓦城的缅甸王子弥利提看准了机会,派出使者对“中汉军”的宽宏大量表示了感谢,表达了不愿再与中汉军为敌的想法。
弥利提亲自带人将莽白一行人的尸体掩埋后,派人将逃至云南的将领莽连牙召回,然后悄悄封锁了与云南之间的陆路通道,在重要的地界设置了大量的关卡,以防备“外敌”。
在初步稳定了国内局势后,东吁王子弥利提在莽连牙以及其余留守的缅甸文武大臣的拥戴下,自立为缅甸东吁国王,宣布将发展重心集中到国内事务上来。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防止掌握重兵的兄长那罗伐罗返回缅甸争权,他还让莽连牙率领大军四万余驻扎克耶,封锁了缅暹边境,禁止国内对孤军深入的那罗伐罗所部大军进行任何形式的支援和补给。
弥利提的这种措施相当于放弃了数万精兵的生计,开始自然是不得人心的,但是作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弥利提一方面不得不派人示好中汉和暹罗,希望中汉和暹罗能够将那罗伐罗给消灭在暹罗国境之内,达到他“借刀杀人”的目的;
一方面又不断派人进入那罗伐罗的军中进行策反,以那罗伐罗部下将士们的亲眷都在东吁为由,渐渐地吸引越来越多的那罗伐罗部下返回东吁老家。
中汉政府对此心知肚明,指示前线的中汉总兵张胆指挥各部大军步步为营,缓慢行军,仅以每日三十里的行军速度,自北向南朝着那罗伐罗所部杀去。
那罗伐罗本身就号称“缅甸第一勇士”,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原本想要出其不意妙瓦底山口突围而出回到缅甸,却不曾想山口被莽连牙给牢牢控制住,莽连牙派人用巨石封锁山口,严禁那罗伐罗所派的人马通过。
得到报告的那罗伐罗瞬间意识到他被“国人给抛弃了”。
而正在此时,暹罗北地的将领颂猜刀和颂帕刀二将率兵逼近了缅军大营,缅军的侦察兵也把中汉大军的情况报告给了那罗伐罗,那罗伐罗一气之下,索性破罐子破摔,和军中诸将共誓干脆直接南下攻下大城,取暹罗国都称王,再考虑其他。
抱着这个想法,缅甸军统领那罗伐罗带兵放弃部分辎重,全力向南行军,直抵大城府城下。
缅军的突然到达打了暹罗大城府军民一个措手不及,按照暹罗那莱王的估计,缅军应该会走妙瓦底山口西逃,他难以相信缅军竟然会在无后方、无援军的情况下,悍然南下,对这方面的准备严重不足。
由于北方军团不在,南方军团在宋卡新占领区,一时半会难以完全调回,大城府内仅有万余守军,令暹罗那莱王忧心忡忡,情知以国都大城内的军民恐怕难以抵挡如狼似虎的缅军精锐,便不断派人请求张捡加紧援助,并让颂猜刀和颂帕刀二将尽快南下与那罗伐罗决战。
得到那莱王军令的颂猜刀和颂帕刀不敢大意,只得搜集北方清迈、素可泰等十府的驻军和地方军,加上原本的边军数万,共筹集了十万人马,来到了考辽一带,连营三十里,准备休整数日后,再南下与扎营信武里的缅军进行决战。
还未等暹罗北地军南下,缅军主将那罗伐罗便率领三万精兵北上,趁着夜色突袭了考辽一带的暹罗大营。
准备不足的暹罗大营顷刻间崩溃,数万名将士溃散,包括颂帕刀在内的数千人战死,颂猜刀仅带着数百人西逃,两万余暹罗将士被缅军俘虏。
考辽之战,缅甸军取得大胜,那罗伐罗正想趁胜进攻更北面的中汉军,中汉将领张胆却率领中汉军突然北撤到万象府。
那罗伐罗深怕是个圈套,也不去追击,而是全力向南,以被俘的暹罗大军两万人为先导,进攻大城府。
看到那罗伐罗带着大量的暹罗俘虏南返,大城府内的将士们顿时明白了北地边防军败了,使得各部将士再也没有了坚守下去的信心。
暹罗王那莱更是深知这一点,为了不让阿瑜陀耶王朝在自己手中灭亡,那莱王带着暹罗精兵数千人护卫着家眷乘船离开了大城府,渡海千里前往南面的万伦城,暂时将国都放在万伦。
那罗伐罗在几乎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夺取了大城府,随即以大城府为都城,自立为缅甸国王。
为了与定都于阿瓦的缅甸国王弥利提相区别,那罗伐罗自称为“东缅国王”,也算是初步完成了莽白生前的战略目标。
那罗伐罗初步征服暹罗湄南河流域,逐步派兵清除了一些敌对势力,他急于消化刚刚占领的国土,暂时放弃了对中汉国安南都护府和澜沧都护府的领土要求,选择了暂时发展自身力量。
只是在那罗伐罗的心中,也是存在疑问,那就是中汉军为何会突然撤军?
原来中汉卫国第四军总兵张胆之所以突然撤军,是奉了镇南王张捡的命令;
张捡之所以调兵北返,是因为之前臣服于中汉的尚之信和耿精忠分别在澜沧和安南再次叛乱,他们接受了吴三桂的封号,吴三桂派人册封耿精忠为靖南王、册封尚之信为平南王,看上去比中汉皇帝张鹿安大方多了。
耿精忠便与尚之信进行商量,双方一拍即合,全都认可“改旗易帜”,投效吴周政权。
跟随耿精忠再次反叛的将领为白显忠,跟随尚之信反叛的将领为线国安,他们分别在安南和澜沧作乱,大有一举夺取两地政权的架势。
尤其是尚之信表现的更为积极,他不光自己公开叛乱,还亲自写信给自己的弟弟尚之璎、尚之璜、祖泽远、全节和马雄等将,希望他们都能够响应自己。
接到尚之信书信的将领也是反应各不相同。
全节和马雄当场将尚之信的信使抓住,送到了镇南王张捡的面前;
身在桂军中的祖泽远和身在粤军中的尚之璜则是选择了响应叛乱,他们各自纠集了士兵和土匪武装数千人,分别在南宁和肇庆一带作乱,扰乱中汉国后方的安宁;
身在万荣城的尚之璎则是对于自己兄长的骚操作惊呆了:
“大哥也忒不晓事了,吴三桂以一隅之地对抗中原,那是必定要灭亡的,大哥怎么还能去投靠他呢?难道还想再次受辱吗?”
尚之璎没有选择随之叛变,而是把尚之信的书信交给了中汉镇南王张捡,但是把送信人给放掉了,叮嘱送信人劝说尚之信“回头是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