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的声音自然是有的,但杨轩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一个道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弱者是没有说话的资格的。
于是在这种不可抗力之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
而且这种改革对于中低层官员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因为随着对各部的拆分,一下子就多出了许多正三品,正二品的官职,上升空间一下就大了许多。
虽然权力相比于之前的六部尚书小了许多,但作为一部尚书,掌管一部,身份地位是许多官员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对于中低层官员来说,这就已经够了。
前面就说了,这次的改革,还包含了俸禄。
之前张居正不是搞出了一个考成法嘛,杨轩将考成法进行了完善,并将政绩考核与俸禄挂钩。
简单来说就是底薪加提成。
各级官员都有一个基本俸禄,根据政绩考核,在基本俸禄的基础上翻倍,最高可翻十倍。
政绩考核的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而每个级别,又有三个标准,如甲下,甲,甲上。
丙级为及格,没有提成,连续几年的考核都是丙级的话,会严重影响升迁。
丁级顾名思义就是不及格了,若连续三年政绩考核都是丁级的话,官降一级,并记录在档案上,就算是想要熬资历慢慢升迁,都几乎是不可能了。
原本政绩就是和钱途挂钩,只不过这次杨轩是直接摆在了明面上。
比如政绩考核为甲上的话,一年基础俸禄是五百银元,那么翻十倍就是五千银元,连续三年皆为甲上,还有额外奖励,升迁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破格提拔也是有极大的优势的。
本质还是以利驱之!
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看作是高薪养廉。
钱是给够了,若还是贪心不足,那就是死有余辜了。
杨轩的这次改革,在官场上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当然,这个影响是正面的。
如今的官场,以年轻面孔居多,年轻人热血有理想,不是那种老油条。
至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那就不知道了。
……
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南方的李自成被明军追的像丧家之犬。
一次次的失败,让李自成突然明白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打不过明军?
不仅仅是战力碾压,还有智商碾压。
因为李自成对地主士绅阶层的屠杀,引起了他们的反抗。
他们有钱有粮,还读过书,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统治基础。
给李自成的政权造成极大的阻碍。
李自成终于发现,他必须团结地主士绅阶层,将他们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中来,出谋划策,提供钱粮支持。
但由于李自成之前的屠杀行为,导致他在地主士绅阶层之中没什么信任可言。
这就使得他的拉拢无比困难。
李自成学着古人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别说,真让他拉拢到了几个谋士。
有了优秀的人才出谋划策,李自成开始从上到下进行改革,从一方流寇朝着势力之主转变,他拉拢地主士绅阶层,将自己转变为地主士绅阶层的代言人。
因为在北方,所有的土地都是皇庄,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包括地主士绅在内。
南方的地主士绅见此,一下子就炸毛了,这不是要挖他们的根嘛?
毕竟南方的读书人是很多的,他们之中不缺聪明人,自然能看出朝廷的用意。
虽然朝廷打着皇庄的名义,但他们也清楚,一旦成了皇庄,土地就跟他们没关系了,前车之鉴不是没有。
正好这个时候李自成抛出了橄榄枝,承诺他们的土地依旧是自己的,对他们进行了拉拢。
双方一拍即合。
有了地主士绅的支持,李自成算是完成了从一方流寇到封建政权的转变。
承武三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下了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承武三年为永昌元年。
消息传到京师,朱由检父子愤怒不已。
他们大明才是正统,李自成此举,无疑是在打他们的脸。
相比于朱由检父子的震怒,杨轩倒是显得很是平静。
“先生,您怎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啊?”
“李自成都称帝了!”
闻言,杨轩瞥了父子两人一眼,淡淡道:“意料之中的事儿,李自成输了那么多次,肯定是会成长的。”
“李自成好歹也是一位枭雄,别把他看扁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想着怎么对付李自成,而是先稳住郑芝龙。”
“郑芝龙手中的水师力量可不能被李自成给拉拢过去。”
“要知道,我们的海岸线是非常长的,失去了水师力量,漫长的海岸线,需要多少大军防守?”
“相反,只要水师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中,李自成就不足为虑,防守海岸线的压力就转移到李自成的身上了。”
“只要是在陆地上打仗,李自成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原本我们的想法是借助李自成的手把南方清理一遍,但现在他拉拢了南方的地主士绅,实力大增,不过这样一来,南方的地主士绅是自愿站到李自成的阵营中的,那我们再收拾他们,就名正言顺了。”
杨轩缓缓道。
听到这话,朱由检父子也松了口气。
“先生,除了稳住郑芝龙,那我们还要做什么?”朱慈烺问。
“给云\/\/南的黔国公府下旨,让他们在南方和李自成打游击,还有川蜀的秦良玉,堵住李自成入蜀的路,乌斯藏,青\/\/海两地,调兵堵住李自成扩张的路。”
“四面包围,把李自成围在南方。”
“先生,这样一来的话,我们的压力可就太大了,北方还要防守西伯利亚人南下,边军不能抽调,对付李自成,我们的兵力怕是不足。”朱慈烺道。
“兵力不足就扩兵,我们不是接收了大量从南方逃难来的百姓吗?”
“就招他们,他们熟悉南方的地形,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年头,只要手中有粮,就不缺兵。”
“恰好,咱们现在不缺粮。”
“好了,该怎么做,我已经说了,你这个皇帝也别闲着,不要什么都指望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