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的皇后姓马,河\/南人,逃难到了北直隶,兄弟姐妹都已经死在了乱世之中,只有一个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有秀才功名,曾经小有名气,算的上是书香世家。
马氏家庭背景简单,没有外戚,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婚期定在了八月,就剩一个多月了。
现在父女两人就住在京师,朝廷安排了府邸。
朱由检原本是打算一切从简的,毕竟现在天下没有平定,不宜铺张浪费。
但杨轩却表示必须大办。
新朝新气象,让天下人都看到朝廷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若是朝廷对未来都没有信心,那天下人怎么可能有信心?
朱由检说不过杨轩,只能同意。
在这件事上,朱慈烺这个当事人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承武元年八月,皇帝朱慈烺的大婚如期举行。
杨轩的担任迎亲使,将皇后马氏接入宫内。
此次皇帝大婚,场面很大,京师大街上,摆了不下千桌的流水席,与民同乐。
来了说句吉祥话就可以吃。
还有京军大营之中也摆了流水席。
整个京师的厨子都不够用了。
前前后后花费三百多万银元,堪称有明一朝之最。
皇后马氏样貌上佳,又从小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不低,又经历了乱世,深知民间疾苦,品性、德行皆上乘。
杨轩、朱由检等人对皇后马氏的期望都很高。
不求她能像孝慈皇后一样,但也不能差太多,做好一个贤内助是最起码的。
好在,皇后马氏并没有让大家失望,表现可圈可点。
与朱慈烺之间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在朱慈烺疲惫的时候,能做好一个妻子该做的,在朱慈烺被大臣气的烦躁的时候,又能做好一个皇后该做的。
她劝说朱慈烺,不能对臣子过多苛责,对百姓也要多加善待。
但让人着急的是,成亲三四个月都没有怀孕。
杨轩诊脉后表示皇后马氏的身体没什么问题,而且要孩子这件事,不能着急,以平常心看待。
越着急就越有可能怀不上。
并且还告诫朱由检、周太后他们,不要给皇后施加太多的压力。
该怀的时候,自然会怀上的。
相比于着急抱孙子的朱由检夫妻,朱慈烺倒是一点儿也不急,他现在还不到二十岁,每天都有锻炼身体,杨轩也说了,就保持现在的习惯,能活七八十岁,所以,他并不着急,反而宽慰皇后,不要有太多的压力。
这也让他们夫妻的感情越发深厚。
……
另一边,李自成在南方闹得动静是越来越大了。
兵围金陵,只是没打下来。
但江南的地主士绅阶级却是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商业、经济等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难民开始北逃。
朝廷派出人手接收难民,给北方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人力。
杨轩开始建设织造局,用今年种的棉花织布,制作棉衣。
极端气候还没有结束,冬天依然非常冷,棉花的需求量非常大。
种的那点肯定是不够的,大量从其他地方采购是必须的。
随着李自成攻占的地方越来越多,朝廷也该有点动作了。
秋收已经结束,粮食充足。
杨轩调兵开始收复被李自成清理过的地方。
至于漏网之鱼,在和收复的过程中就会被以反贼同党的名义收拾了。
杨轩要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大明,没有蛀虫生存的空间。
至于以后,那就不是他该管的了,最起码现在他掌权的时候,蛀虫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
一晃,承武元年又结束了。
北方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盗贼消失,百姓安居乐业,生存压力不大。
各种基础建设一直在进行。
官学重新招生,私塾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始至终杨轩都很重视。
考入官学的学子,每个月都是有补贴的,保证不会饿肚子。
但笔墨纸砚这些学习用品就只能靠自己了。
对于开办私塾朝廷也做了明文规定,必须有童生及以上的“学历”才有资格,开办私塾的读书人,朝廷每月会有五至十五银元的补贴。
仅仅是教育上的支出,每个月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承武二年,杨轩要开始对朝廷各个部门进行改革了。
一张白纸好作画,改革越早越好。
杨轩这次的改革,动作可不小。
各部门的职能,官员的俸禄等,包含方方面面。
就比如,内阁的权力过大。
最开始内阁只是当做秘书处使用的,但后来随着发展和一代代皇帝的倚重,权力越来越大。
杨轩需要让内阁回归原本秘书处的作用。
还有六部,权力也不小,管的太宽。
杨轩要对六部进行拆分。
比如礼部,拆分出外事部,主管外交事宜;学部,主管教育。
保留礼仪、庆典、文化宣传等职能,作为真正的“礼部”。
户部拆分出农部,负责农业,包含春耕、夏收、秋收、研究肥料、粮种等;税务部,主管收税;国土部,主管土地资源,包括矿产、森林等资源;财部,就是管钱,包含国库,各级官员俸禄的发放,下辖官营钱庄等;商业部,主管全国商业。
保留人口、户籍等职能。
几乎是一下子就把户部的职能给砍光了。
工部拆分出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部,主管全国基建。
其他职能保留。
兵部,拆分武装部,负责征兵事宜,废除调兵的权力;拆分交通部,主管全国马政,信息传递,道路交通等;其他职能保留。
吏部、刑部也都进行了拆分。
当然,此次改革,可不是局限于六部。
还有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两百多年下来,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已经被削了太多了。
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权力太大,洪武时期就一分为五了,杨轩对五军都督府只是做了些许改革。
通政司没有大的改动,只是重新规定了一下职能。
调兵的权力收回到皇帝的手中,没有圣旨,或者王命旗牌,不得调一兵一卒。
宝钞提举司,铸币局由皇帝直属。
还有督察院,大理寺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这一次改革,目的为削弱各部权力,加强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