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的聪明促成了他不尽君主之责。尽管他从未明白说明,但他似乎了解,他不能改革作为制度的帝国官僚机构。他无力革新,和对皇帝一样,这对王朝也是不幸的。他不得不实行并不治理的统治达48年,闭居宫中,像是他的官僚们的事实上的囚徒。——《剑桥中\/\/国明代史》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因为长期酒色没有节制,又因大明的局势恶化,无能为力,一病不起。
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于弘德殿,享年五十八岁。
他这一生,年幼继位,母亲和老师的教育极为严厉,时不时遭到批评,骑马射箭等被视为不务正业,心中苦闷无人诉说,身边也只有太监陪伴。
随着年龄增长,他发现老师张居正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他都已经成年了,还会被张居正批评。
少年人的自尊心,如何能够接受?
慢慢的,他对张居正的尊敬变成了极度的憎恨。
皇权的旁落,让他无能为力,他像个囚徒一样被囚禁在煌煌紫禁城中。
祖宗传到他手里的江山社稷变得一天比一天差,他尝试着挣扎,想要冲破这囚笼,可最终却感受到了无力和绝望。
他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以此来对抗庞大的臣权集团。
无人之时,只能躲在深宫之中借酒消愁。
面对日渐衰败的江山,他无能为力,最终黯然落幕。
死后葬于天寿山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年号泰昌,并改万历四十八年为泰昌元年。
朱常洛即位后便罢免去全国范围内的矿监、税使。
这是朱翊钧专门用来搞钱的。
很多人说朱翊钧四处搜刮民财,但这民是普通百姓吗?
普通百姓有资格开矿吗?能守得住吗?
所以,这是搜刮民财,还是搜刮“民财”?
至于造成的矿工起义,是不是被人当枪使了,谁又知道呢?
历史的真相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难以窥探。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朱常洛共从内帑拿出来两百万银元用来犒劳边防将士,并补充各部门的官员缺额,运转中枢,“朝野感动”。
然而,即位仅十天,朱常洛便一病不起。
泰昌元年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帝。
服用丹药后,朱常洛并没有感受到什么不良反应。
然而,泰昌元年九月初一五更时分,朱常洛驾崩于乾清宫。
即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朱常洛便驾崩了。
有明一朝,这是在皇位上时间最短的皇帝了。
朱常洛在位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后面二十天都在病床上度过。
而他所做的事情,一共只有三件。
废矿税、响边防、补官缺。
死后葬于天寿山庆陵,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
堪称是明朝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了。
泰昌登基了,泰昌驾崩了!
朱常洛死后,皇长子朱由校即皇帝位。
不过,朱由校的即位过程并不顺利。
朱常洛有东李、西李两位选侍,“选侍”是品级比较低的妃子。
朱由校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就死了,其与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由检被托付给西李照管。
西李为了控制朱由校,要求朱由校与自己同居一宫。
朱常洛即位后,西李与朱由校一起搬到了乾清宫居住。
在朱常洛驾崩后,西李控制了乾清宫,挟持了朱由校,她想让朱由校封自己为皇太后以此来把持朝政。
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杨涟、刘一燝等朝臣跑到乾清宫外,要求哭临大行皇帝朱常洛。
然后以商议即位之事要求见朱由校,但遭到了西李的阻拦。
不过,在朝臣们的据理力争之下,西李最终还是松口同意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
大臣们的目的本来就是见到朱由校。
于是,他们在见到朱由校后,一边高呼万岁,一边架起朱由校就把人带跑了,气的西李大骂被骗了。
朝臣们将朱由校带到了文化殿进行礼拜,并决定于泰昌元年九月六日举行登基大典,将生米煮成熟饭。
为了保护朱由校,大臣们将朱由校暂时安排在了慈庆宫居住,并由太监王安进行保护。
西李见自己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便开始了与大臣们新一轮的拉扯。
她要求大臣们的奏章要先交给自己过目,然后才能交给朱由校,这个要求大臣们自然是不会同意的,然后她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才能让朱由校即位,大臣们还是不同意,并要求她搬到哕鸾宫居住,哕鸾宫是后妃养老的地方。
西李自然是不愿意的。
于是又开始了与大臣们的拉扯。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九月五日,西李在万般无奈之下搬出了乾清宫,至哕鸾宫居住。
九月六日,朱由校于奉天门即皇帝位,年号天启。
至此,西李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被粉碎。
在西李移居哕鸾宫数日后,哕鸾宫失火,经过一番抢救,才将人救了出来。
随后,西李的选侍封号也被朱由校给停了。
这件事,在史书上被称为“移宫案”。
朱由校虽然当了皇帝,但他没有根基,也没有权力。
因为爷爷不喜欢父亲,他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储君教育。
要说他大字不识是个文盲,这个说法存疑。
毕竟宫里有内书堂,专门教太监读书,朱由校多多少少跟太监认过字。
说是半文盲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朱由校即位后,首先封了他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在他小时候伺候他的太监魏进忠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在朱由校即位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官员们大多出自东林书院,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东林党。
他们支持朱由校,自然也是想把持朝政的,但客氏和魏进忠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双方之间的矛盾便爆发了出来。
一时之间,斗的朝野不得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