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诸葛亮于自己帐中结束了那次的四人会议后,
包括并州狼骑在内的所有北方特制军伍,便毫无任何道理、没有任何顾虑的开始往南部行进,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按照曹操对战场的布置,最大限度的压缩罗马人在中部战局中的生存空间,
现在的战场形势是,在南部战场被周瑜的荆州水军解放之后,中部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
本来罗马人的目标,一直是处于腰部的曹操主力,有着必须占据港口来扼制罗马水军任务的曹操,一旦在这个节骨眼上开战,曹操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处于被动,加上港口的防御工事本就潦草,就算曹操打算死守港口,也绝对称不上什么对敌的好办法,
就算以曹操的本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极限了,毕竟当初曹操之所以能攻下这么多的港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港口的防御工事不够充分,才让曹操钻了空子,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拿下了这些港口,
但现在人家罗马人攻打回来,驻守港口的人换了,之前的利弊双方,自然也就随之改换,按照正常的情况下,想要再港口中抵御住罗马人,不付出相当程度的战损,肯定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
现在就不一样了,
周瑜在南部战场上直接将罗马港口给打残了,别说一月半月,就算给罗马水军半年的光景,他们也未必能重新活跃在海上,因此彻底解放的曹操,极其果断的便采用了反守为攻的战术,
让诸葛亮等人带着麾下那些特殊军制的战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果断南下!
而事实上,
面对势头如此之猛的诸葛亮,这群罗马人基本没有犹豫,便果断放弃了反抗,毕竟要拉出一直能够拦得住并州狼骑的战线来,没有个数万人,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就算是能够勉强做到,但所要付出的战损也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一旦这样,中部战场上的曹操,肯定会立刻选择和罗马开战,并用有史以来最猛烈的进攻,让罗马付出他们根本承担不起的后果,
对于现在的罗马人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周瑜虽然大胜了罗马水军,但后续进攻却疲软了不少,没能直接破城而入,也算是给了他们在南部战场为数不多的喘息空间,
因此,
罗马人只能暂且放弃正面应对诸葛亮南下的脚步,而是转而收缩兵力,同时按照曹操设想中一样,一方面在诸葛亮后方集结兵力,试图展开对并州狼骑后方的袭扰,让他们无力继续南下压榨罗马军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则是派出援军支援南部战场,解决周瑜的困城之危局,
可以说,
到目前为止,罗马人所有的行动路线,都早在曹操的预料之中,唯一的问题就是,许褚能不能按照设想中的一样,能够独自解决罗马人在诸葛亮后方聚起的袭扰大军,
这支罗马军伍,主要的成分,就是马西利亚的驻城士兵,以及周遭的一些散兵游勇,也在罗马元老院的军令下,靠向了马西利亚城,至此,这支位于诸葛亮后方的罗马军,麾下共有五千骑兵,战卒三万,其中更是以枪盾兵为主,为的就是应付诸葛亮麾下包括并州狼骑在内的大量骑兵,
而这支三万五千人的队伍,需要许褚带着八千人彻底抵御下来,才算他完成了曹操交代下来的任务,
没错,
除了曹操给他的五千虎豹骑,许褚也带上了自己麾下的三千亲卫军,虽是步卒,但在身体素质上,可远非寻常士卒能够媲美,
别觉得这三千人少,说句实在的,能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可见曹操对许褚的信任了!
要知道,许褚平时,可是一直在虎豹骑中任职,换句话说,你直接说许褚乃是曹操留给曹昂的亲卫,也绝对没什么问题,
这可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早在曹刘两家明争暗斗未曾联盟之前,许褚就已经是虎豹骑中除了曹昂之外的二把手了,至于曹安国,你就算累死他,也不可能在地位上和许褚并肩而立,
说明什么?
说明人家曹操是真的将许褚当成了自己人,连自己儿子都放心的交给他,在曹操眼中,这位虎痴,完全可以称得上老曹家的传家宝!
而在虎豹骑中任职,其实也变相的说明,那三千亲卫,基本很少会投入战场,只是单纯的作为许褚的亲卫和存在于军中,
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有些深了,
曹操是什么人?
那是能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而许褚,又是可以常年在他和自己长子曹昂身边晃荡的亲卫,这么做,其实真就等同于将他们曹家父子的脑袋别在了许褚的裤腰带上!
这种信任,对于曹操来说,到底多么宝贵,就不用多说什么废话了,
当然,
这也是曹操让许褚担任迎战这支罗马军的关键原因,
不管怎么说,人家许褚在虎豹骑中都待了这么多年,在虎豹骑军中的威望,仅次于身为曹操长子的曹昂,只有让他带领这支骑卒,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虎豹骑的战力,
并且,
在许褚临行之前,
曹操还特意嘱咐许褚,他这支军伍的行动路线是由南向北,而诸葛亮则是一定由北向南,行军擦肩而过时,一定要去找诸葛亮求个计策来,
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曹操也算不准,罗马军这支新组建的军伍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动向,因此,让诸葛亮来帮帮忙,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之一,
而许褚这个人,优点不多,但最突出的,就是听话,
于是,
在北上行军的第十天,也就是许褚和诸葛亮大军相差距离仅有三十里的那天,
许褚带领五十亲卫,
趁着夜色,
二话不说便直奔诸葛亮大营而去,
并于帐前让传令士卒快些通报,
“许褚许仲康,奉曹公之命,”,
“前来问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