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李佑的身世,在宫中并非秘密。
其外祖父阴世师与李氏的旧怨,虽时过境迁,陛下也未曾迁怒于她母子,
但难保不会有人借此生事,或在书院中以此为由头,排挤、甚至欺凌她那本就敏感孤僻的儿子。
一想到儿子可能因此遭受冷眼和欺负,阴贤妃的心就如同被揪紧了一般。
“书院学子来自各方,性情各异......若无人看顾引导,佑儿他......”
“他只怕会愈发封闭自身,那岂不是......岂不是适得其反,辜负了陛下与娘娘磨砺他的心意的初衷吗?”
阴贤妃的声音愈发低沉,带着一丝恳求。
“臣妾恳请娘娘,能否......能否请秦郡公,对佑儿稍加......看顾一二?”
她这番话情真意切,将一个母亲对敏感儿子的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之前单纯的不舍相比,更显得理由充分,令人动容。
殿内一时间安静下来,连韦贵妃也收起了看戏的神情。
杨淑妃更是感同身受般地看向了自己的儿子李愔,眼中流露出类似的忧虑——
她的愔儿顽劣,又何尝不担心他惹祸或被孤立?
燕德妃则是薄唇紧抿,满眼乞求地望着秦明,有些欲言又止。
长孙皇后将众人的表情收入眼底,闻言,凤眸中也闪过一丝了然与沉吟。
[阴贤妃的担忧,不无道理,李佑和李愔这两个孩子的确是宫里的刺头!]
[不过,书院中有杨梓君这个大隋公主坐镇,想来李愔这个晚辈,还翻不起风浪!]
[反倒是李佑...]
她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秦明,将此事的处置权交给了他:
“贤侄,你看此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又聚焦到了秦明身上。
秦明他缓缓环视四周,不仅捕捉到了众嫔妃眼中那抹一闪而逝的忧虑之色,还洞察到了李佑眼中那份难以掩饰、几近支离破碎的情感波动。
[呵,看样子,这李佑倒还有几分孝心,知道心疼自己的母妃,倒也不像历史上点评的那样不堪!]
秦明眼角余光瞥了一眼,薄唇紧抿,眼含担忧的燕德妃。
随后,他缓缓起身,向着长孙皇后的方向,躬身一礼,沉声道:
“诸位娘娘愿意将爱子交到臣手中,乃是对臣莫大的信任,亦是臣的荣幸与责任。”
秦明微微一顿,目光转向阴贤妃,语气诚挚道:
“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
在场众人闻言,皆是一怔!
然而,还未等她们细细品味秦明这句“儿行千里母担忧”,秦明便再次开口,继续道:
“贤妃娘娘爱子之心,臣感同身受。”
言语间,秦明的视线掠过其余三位贵妃,缓缓道:
“想来,诸位贵妃娘娘同贤妃娘娘一样,心中亦怀此虑!”
闻听此言,长孙皇后嘴角微微上扬,笑着称赞道:
“好一句‘儿行千里母担忧’,通俗易懂,意境深远,贤婿大才啊!”
“贤婿此言,甚得我心!”
言语间,长孙皇后柳眉微挑,略显得意地看了四位贵妃一眼,仿佛在炫耀:
“看看!这就是本宫选的女婿?!羡慕吧!”
韦贵妃、杨淑妃、燕德妃,阴贤妃彼此相视一眼,皆用异样的眼神望向秦明。
昨日才见识到他神乎其技的医术,今日难道还有“惊喜”——要亲眼见证他的才华与学识?
迎着众人的视线,秦明淡然一笑。
他并未急着安抚这几位容貌各异,美艳无双的母亲。
而是微微侧目,视线扫过神色各异的五位皇子。
[李佑、李愔、李贞、李慎、李治...唉,除了汉王李贞(燕德妃之子)之外,恐怕未来没一个让人省心的!]
[既然他们入学已成定局,便算是有了“师徒”名分,那我这位山长就先给他们上一课吧!]
念及此,秦明略作沉吟,酝酿了一下情绪,缓缓开口道:
“《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诸位殿下,说实话,我很羡慕你们!”
秦明此言一出,李佑、李愔、李慎、李贞、李治皆是一愣,有些诧异地望向秦明。
韦贵妃、阴贤妃、杨淑妃、燕德妃则是黛眉微蹙,有些不明所以。
唯有,长孙皇后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变了脸色,眸中闪过一抹心疼。
此时,秦明的嘴角,虽然依旧挂着淡然的笑容,但眼底的落寞与追忆却怎么藏也藏不住!
忽然,他脚步轻抬,在殿内踱了两步,旋即驻足,扬起下巴,轻叹一声,缓缓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此句一出,殿内众人皆是一愣。
随后,震惊、错愕、感动、心疼......种种复杂情绪瞬间袭上众人心头。
长孙皇后、诸位妃嫔、皇子、公主,乃至屏息侍立的宫人,皆不由自主地放轻了呼吸,生怕惊扰了这骤然凝聚的沉重与深情。
这一刻,众人望向秦明的眼神都变了!
然而,此时的秦明,也似是被“诗中的余韵”所感染,陷入了久远的回忆当中。
十二岁那年,他背负起行囊,在父母的不舍的眼神中,踏上了县城的求学之路,一周回一次家;
十五岁那年,考上了城里的重点高中,继续住校,一个月回一次家;
十八岁那年,考上了大学,半年回一次家;
二十二岁那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回家一次!
后来...他来了大唐,再也回不去了!
秦明似乎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视线微微模糊,声音也变得低沉沙哑: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他缓缓抬眸,眨了眨眼睛,缓缓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句吟罢,余韵悠长,殿内一片寂静,仿佛连时光都为此停留。
长孙皇后和几位贵妃的眼眶,已然微红,就连表情阴郁的燕王李佑,也下意识地低头抿唇。
这时,平日里最为跳脱的梁王李愔(杨淑妃之子),突然扯了扯身侧汉王李贞的衣袖,压低声音问道:
“八弟,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是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