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让仆从将狸奴也抱过来,给他喂了一些温热的绿豆汤。
狸奴倒是不挑食,看着哥哥姐姐们都喝的欢畅,他也来劲,一碗绿豆汤,不一会儿就剩下个碗底。
说来也神奇,孩子还懵懂的时候,就知道抢着吃的东西最香.......
有侍女找到小桃,耳语一番。
小桃赶忙来到李复跟前。
“郎君,南方的信使,赵叔已经将其安顿在花厅,等候您。”小桃低声说道。
李复微微颔首。
“我知道了。”
说罢,对着身边仆从吩咐着:“带狸奴去找乳母。”
“是。”
紧接着,李复看向水池里的孩子们。
“南方来信使了,要不要去见见?”李复对着孩子们说道。
一听是南方来信使,便知道是关乎占城稻的事情,李承乾“哗啦”一声就从水里站了起来,脸上瞬间没了玩闹的神色,率先上了岸,拿起布巾披在身上。
“见,肯定要见的,我这就去换衣裳。”
说罢,便朝着屋子里走去。
李泰和李恪闻言,也立刻没了玩水的兴致。李泰对农事本就兴趣浓厚,李恪则深知此事关乎国策与兄长的课业,两人也赶忙上岸,跟着李承乾一起去换衣服。
李丽质没了玩伴,也只能从水池里上来,去房间里换衣裳。
正好忙完了就能直接吃午饭了。
李复也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
南方的消息,他可是盼了有些日子了。
信使从南方而来,到了长安,就会兵分两路,一路来见自己和太子,另外一路,则是去见李世民。
不多时,几个孩子都收拾妥当,虽然头发还有些湿漉漉的,但是都已经穿戴整齐,带着几分期待,聚集在了李复身边。
“走吧,去看看南方带来了什么消息。”李复看着眼前这几个瞬间从玩闹模式切换到“公务”模式的小家伙,不由得笑了笑,率先朝着花厅走去。
孩子们紧跟在李复的身后,弄得李复也不自觉的加快了脚步。
南方来的,不仅仅是一封简单的信,更是关乎到大唐百姓以后的饭碗。
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都不会嫌弃粮食增产,府库充盈。
穿过回廊,花厅就在眼前,沿途仆从见到他们纷纷躬身行礼。
花厅内,风尘仆仆的信使正恭敬地垂手而立,脸上虽然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是眼神却明亮有神,见到李复一行人进来,连忙躬身行礼。
“小人奉吴博士及东宫上官之命,自广州疾驰而来,向太子殿下,泾阳王殿下复命。”信使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清晰有力。
“不必多礼,一路辛苦。”李复抬手虚扶,随后走到主位,与李承乾分坐,而李恪李泰还有李丽质,则是坐在了下首两边,众人皆目光灼灼的盯着信使。
李承乾率先开口,语气虽竭力保持平稳,却仍透出急切:“南方情形如何?占城稻试种可还顺利?”
信使再次躬身,从怀中取出一封厚厚的、用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信函,双手呈上:“回太子殿下,托陛下洪福,仰赖太子殿下与泾阳王殿下运筹,广州之行,一切顺利,此乃吴博士与东宫上官联名所书详细呈报,请太子殿下、泾阳王殿下过目!”
小桃上前接过信函,检查无误后,才转呈给李复。李复没有急着打开,而是对信使道:“你先大致说说情况,一路辛苦,说完也好早些下去歇息。”
“谢王爷体恤!”信使脸上露出感激之色,随即精神一振,条理清晰地汇报起来:
“禀太子殿下,泾阳王殿下,我等抵达广州后,党都督已按朝廷旨意,提前备好试验田并招募可靠老农协助。后通过商队取林邑的占城稻种共计三类十二种,均已于春分前后适时播种。”
“如今第一季的稻子,小的离开广州之前,已经收获。”
“亩产超出当地稻种三成以上。”
“而且今年春天,广州当地雨水略少,但是种植之后,其长势依旧旺盛,远胜当地同期稻种!”
“试验田当中,也有种植当地稻种作为对比。”
“高下立断。”
“占城来的稻种,其耐旱、耐瘠之特性显露无疑。”
“三成?!”李泰忍不住惊呼出声,脸上皆是震惊之色。
李泰是专门钻研过农书的,粮食每亩产量能够提升一成,那都是十分了不起的,那都是老天爷给足了面子。
三成!
这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去李泰之外,李承乾他们也大差不差,心中震惊。
便只有李复,神色依旧如常。
李承乾和李恪虽然没出声,但眼中也爆发出惊人的光彩。李丽质似懂非懂,但也知道这是极好的消息,小脸上洋溢着笑容。
粮食多了是好事,能让更多百姓吃饱饭。
跟着老师出去行医的时候,见过好多村子里的百姓,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饱,面黄肌瘦的。
好多病症,都是因为长期吃不饱饭才得上的。
如果能吃饱饭,那他们的身体就能恢复好,就能有力气了。
信使肯定地点头:“确实如此!而且此稻生长期似乎更短,在广州地区,一年两熟,是一定能保证的,若是在岭南,全年气候适宜之下,或许可以尝试一年三熟。”
“吴博士他们打算先在广州待上两年,密切记录占城稻生长的各种事项,确保在广州一年两熟,并且在此期间,挑选其中更优良的稻种。”
“两年之后,前往岭南,做进一步的试验。”
“广州那边试验成功之后,最快明年春天,广州试验田周围的稻种,就能全部更换。”
“以试验田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
李复闻言,垂眸在心中默默盘算。
随后问道:“当地民情如何?可有什么困难?”
信使拱手回应:“回殿下,党都督对此事十分重视,派遣士兵在试验田附近日夜巡逻,倒是无宵小敢来破坏,当地农人初见时多观望好奇。”
“收成的时候见稻子产量这样高,议论纷纷,已经有想要将自家田地中改种占城稻的人了,还去问了吴博士他们。”
“只是,试验田的种子,暂且还不能给百姓们,现在这个时间,估摸着第二轮种植试验已经开始了,用的是收获的稻子做种。”
“好,你一路辛苦,先下去好生歇息吧。赏!”李复满意地说道。
“谢殿下!”信使再次行礼,这才跟着仆退了下去。
信使一走,花厅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王叔!亩产三成!若真能在北方推广……”李承乾激动地看向李复。
李复只是脸上带着几分笑容。
尚且在实验中呢,关乎粮食,自然要慎重一些。
等第二季的稻子成熟之后,吴博士他们心里也就有结论了。
在广州待上两年,这决定是正确的。
真正稻种能到试验田周围的农户手里,种植到他们的地里,还真是要等明年。
而后就是以试验田为中心,逐步在广州地区扩散开。
吴博士他们手里的稻种多了,也要分一部分,在江浙苏杭地区进行实验种植。
毕竟,地方不一样,气候有差别。
关中多种麦,粟,稻子是少数。
“真是太好了!”李泰也兴奋地搓着手:“若是天下田亩皆能增产,百姓何愁饥馑?”
连李恪都忍不住点头:“此乃固本安邦之大祥瑞!”
李复看着兴奋的孩子们,笑着扬了扬手中的信函:“具体详情,还要等看完这封信。不过,这确实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信使说了这多,事情咱们也聊了个大概,先用膳,吃饱饭,咱们去书房议事。”
孩子们欢呼一声,簇拥着李复,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朝饭厅走去。
饭厅里,虽然摆上了庄子厨房精心准备的菜肴,但孩子们的心思显然都不在美食上。
李承乾、李泰甚至李恪,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快速地扒拉着碗里的饭,目光时不时瞟向被李复放在手边的那封厚实信函。
李丽质倒是吃得香,这种事情她帮不上忙,跟着老师好好学习就够了。
李韶也看出了端倪。
“这是怎么回事?慢点吃。”李韶担心孩子们吃饭噎着,赶忙劝说着,又让下人拿了温水过来。
李复看着孩子们这副模样,不由得笑了笑,自己也加快了些速度。
“你这么大的人了,怎么也这样。”李韶嗔怪一句。
“不是我乐意这样,实在是,好消息啊。”李复笑道:“广州那边送来的消息,新的稻种,亩产增收三成,信使大概说了一下情况,具体的,都还在这封信里,我担心一打开,这顿中午饭就不知道要推迟到什么时候了,所以就让孩子们先吃饭。”
李韶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怪不得一个个都这么着急。
匆匆用罢午膳,李复便起身:“走吧,去书房。”
孩子们立刻放下碗筷,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跟着李复离开了饭厅,朝着书房走去。
李韶知道他们要商议要紧事,只是吩咐下人准备些茶饮送去,自己这是晃着扇子回院子里去陪着狸奴午睡去了。
书房里,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宅子里的仆从端着一盆冰,又往冰鉴里加了一些。
燥热渐缓,李复顺势在书案后方坐下,抄起旁边葫芦形的竹编扇给自己呼扇了两下,先凉快凉快。
孩子们落座,目光热切的看着那封用油纸包裹了好几层的信函。
李复撂下扇子,开始拆。
里面是厚厚一叠写满了字的纸张,纸张上是吴博士工整沉稳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