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即便是庄子上王府两卫的新统领,也是老熟人,足够可靠,但是比起苏定方来,差远了。
强化12的史诗武器和强化7的紫色武器,没有可比性。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
随着湿润的季节来临,干涸的大地上,下起了绵绵的春雨,万物开始躁动。
李复乘坐马车,走在田间的路上,带着泥土芬芳的春风拂入车厢里,田间地头的农户在弯腰忙碌着,田野里,到处都是希望的气息。
李复喜欢在这个时候在庄子上转悠。
以前是白身的时候如此,现如今,依旧如此。
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哪怕是发达了,这根,也依旧深深的扎在人的心里。
马车轱辘碾过被春雨润湿的土路,发出咕噜咕噜的轻响,偶尔颠簸一下,李复坐在马车里,随着马车的颠簸晃动了身体。
“今年这场春雨,下的真好。”李复忍不住感慨着。
“可不是。”外面驾车的伍良业接话:“看这墒情,今年又是个好年景。”
“官府那边说了,说宫里的钦天监的人算的,今年必定还是个丰年。”
李复哈哈一笑。
“丰年好啊,丰年有粮食,百姓们也能过好日子。”
如今老百姓种地,看天吃饭,庄子上这边还稍微好一点点,因为修了水渠,灌溉能省点力气。
但是也就只是好一点点而已,真要是遇到贞观三年那样的天气,别说有水渠了,就是有水库都够呛。
“看看今年夏天的情况,等到今年冬天,就组织庄子上的人,把水渠好好清理清理。”李复说道:“这玩意儿,可有大用处呢。”
眼下这水渠,也就只是能覆盖这一个庄子而已,等什么时候腾出空来,水渠还是要拓宽,加深,能做到取水,存水,雨季排水。
要是有条件,挖个大水库也不是不行。
马车离开弥漫着泥土气息的田野,转而驶向书院方向。
李复今天出来,闲逛是一回事,还有点正经事要做。
已经是三月了,书院这边也要有人,离开庄子上。
书院自分院之后,李复鲜少往那些分院里走,最多的是去见孙思邈。
毕竟医学大拿,知道孙思邈在庄子上,来打扰他的人也不少,长安城的一些勋贵,甚至会亲自到医学院这边来。
孙思邈倒也不介意。
有病人登门,也不算是坏事,教导学生嘛,没有病人做实际案例,怎么让学生们去区别,什么样的病人,脉搏是怎么样的?
孙思邈教学生,都是一个个的手把手的教导。
长安城的那些勋贵,官员,既然来了,想要找孙道长看病,那就要做“教学器材”。
倒也不必因此而心里有什么芥蒂。
毕竟只是教学器材。
而不是在那里做老师,周围学生鞠躬致敬。
不过这次李复要去的并不是医学院,而是比医学院规模更小的.......农学院。
农学院,就是专门研究倒腾地里的事情的学院。
学生就只有几个,先生有三个。
偌大的一个分院,先生和学生加起来,都不到十个。
大多数人将孩子送进来,都是抱着孩子能读书,将来有出息的目的。
至于什么算是有出息?
考公!
再不济。
考编!
走仕途,算是考公,若是在衙门里当个小吏,算是考编了。
哪怕是在庄子上的产业里,有一份生计,在庄子上的人的眼里,也算是考编。
当然,这些都是李复自己在心里的定义。
这会儿庄子上的人哪儿明白什么考公考编。
至于农学院,本就是庄户家的孩子,到了书院读书,学本事,还要折腾地里的那点事儿?那跟没去书院读书,在家里跟着爹娘一块下地有什么区别?
甚至在家里跟着爹娘一块下地干活,还能帮着家里减轻负担,甚至,说不定还能多种点呢。
所以,农学院,不在学生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农学院,能去学什么呢?要说种地,家里种地都种了几代人了?
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农学院的这几个学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当初设立分院的时候,农学院差点被取缔了。
因为没有人报这边。
是李复好说歹说,才说动了这几个对地里的作物感兴趣的孩子,进入了农学院。
现在,虽然他们也才学了不到一年,但是,用到他们的时候到了。
连带着农学院的老师,也要有用武之地了。
马车穿过书院的中心区域,听着远处书声琅琅,充满了蓬勃的朝气,相比之下,越是往农学院的方向走,周遭就越发的安静,甚至有些冷清。
农学院的院落虽然不大,但是看上去也十分空旷,墙外面是一大片划分整齐的实验田,与其说是个学院,更像是农户家,院子里晒着些不知名的种子,墙角靠着几把改良过的锄头和犁铧。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和植物混合的气息。
李复到这边的时候,农学院的师生们正在打包自己的行李。
吴博士见到李复,连忙迎上前来,拱手行礼。
“见过殿下。”
“准备的如何了?”李复问道。
目光扫视过那些打包好的东西,里面除却必备的衣物之外,更多的也是各种布袋,甚至还有工学院改良过的工具,一应俱全。
“都已经准备好了,今天下午就出发。”吴博士说道:“能带的,尽量都自己带着,到了那边去,就没有工学院的同僚帮忙了,剩下的,就只能在当地找工匠了。”
“好。”李复点头应声:“此行你们的任务不轻,南方气候与北方大不相同,到了那边,你们也要多听,多看,多问,与当地的老农多沟通,但也要注意身体,安全第一。王府和书院,等你们回来!”
李复又叮嘱了一番沿途注意的事项,尤其是重点说了南方的气候。
生怕这些人到了那边之后,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这事儿,轻则身体难受,往重了说,要人命也不是不可能。
“农学院做的事情,或许与仕途高升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做成了,能够实实在在的惠及万千黎民,此行,有劳诸位了,若是成了,回到长安来,我亲自入宫为你们讨赏。”李复对着众人拱了拱手。
吴博士重重点头,他身后的几个学生也纷纷还礼。
学生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都透露着一股子认真的劲儿。
他们个个目光坚定,带着一种不同于文学院读书的学生的沉稳与踏实。
这几个学生,他们的考场不在殿堂,不在桌案,而是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锦绣的文章,不只是写在纸上,若是能引进占城稻培育改良成功,那他们的文章,就是实实在在的写在了稻穗上。
“一路顺风,有任何需要,写信送回庄子上,送到书院,书院能解决的一定都为你们解决,书院解决不了,泾阳王府出面去解决。”李复说道:“你们就在那里安心的将事情做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操心。”
“多谢殿下。”吴博士郑重拱手应声。
李复微微颔首。
他在庄子上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如今也要离开温室,去更广阔的田地里去学习,去汲取,去发挥了。
这就是书院立起来的意义所在。
前往南方的,不仅仅是书院这边的先生和学生,东宫派了人过去。
李二凤也十分重视这件事,但是到底是有了上次的经验,自家儿子的课业,他没有再插手。
既然是存了要锻炼太子的心思,若是遇到事情,做父亲的就要指手画脚,上前帮忙,反倒是让东宫一干人束手束脚,太子也难以成长。
但是这次关于占城稻引种的事情,又事关重大。
李世民心里也是抓耳挠腮的。
时不时的话到嘴边,又硬生生的忍住了。
只是时不时的暗示李承乾,若是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
要不,从司农寺派遣几个官员过去也行。
反正这活儿,谁干不是干呢?
李承乾也听出了自家阿耶的意思,只是微笑着回应,自有安排,还请阿耶放心。
李世民也就没再好意思多说什么了。
要是太子的老师给太子布置作业,布置一回,他这个做阿耶的就插手一回,这算怎么个事儿?
都怪李复。
这都布置的些什么课业!!!
这么要紧的事情,丢给太子当课业做,好像是无关轻重一样。
真是.......过分!!!
李世民将自己心里着急,这种抓耳挠腮一身牛劲没处使的感觉,都归咎于李复布置的课业,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不,不能说是吸引。
应该叫“勾引”才对!
东宫之中,李承乾也在对自己麾下的官员做最后的叮嘱。
“占城稻引种,事关农本,陛下甚为关切。”
“几次三番,想要司农寺与工部的官员直接下场。”
李承乾端坐于书案后,语气虽还带着少年的清朗,却有着储君的沉稳,目光扫视过下方站着的官员:“然此事亦是历练之机,不可全然假手他人。”
“尔等从东宫属官中,遴选一二精干、通晓庶务且对农事有所了解之人,随书院队伍一同南下。”
“你们此行,职责有二。”
“一则为辅佐,与书院师生、岭南地方官员协调沟通,解决沿途及当地实务难题,确保此行顺畅。”
“孤知道,让你们去种地,下地干活,你们扛不起这种事。”
“所以,一定要尽心竭力,从旁辅助农学院的人。”
“二则为记录观察,详实记载占城稻之种植情状、岭南农事风貌,乃至地方官民应对之策,回京后需向孤详细禀报。”
“切记,诸多事务,不得越俎代庖。”
说到最后的时候,李承乾的目光也锐利了起来,扫视过他们:“若是让孤知道.........那也就不要怪孤,不讲情面了。”
“臣等遵太子教令。”
“去吧。”李承乾拿起桌案上加盖了东宫太子印鉴的教令,让内侍转交给下面站着的官员。
李承乾所说的,已经写成了正式的太子教令,带着这份教令前往南方,能用上。
一支由东宫舍人带队,包含两名精干文书及数名护卫的小型队伍自宫中出发,往泾阳县庄子上去了,他们要先去农学院,跟书院的师生汇合。
消息很快传到了两仪殿。
李世民满意的听着太子的安排。
“哈哈哈,朕的鸣鸾,安排的好啊。”
“有自己的主意,安排人手和事务,也十分妥当,真是长大了。”
东宫有东宫的班底,太子尚且在学习成长中,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处理事情,虽然手段尚且稚嫩,但是不去做,又怎么能能历练成熟呢?
“看来,这次朕忍住了没有多嘴,也是对的。”李世民心情颇佳,跟身边的内侍总管王德聊了起来:“朕也是越来越期待后续了。”
王德微微躬着身子。
“太子殿下行事果决,有陛下教导的风范。”
“哈哈哈哈。”李世民听到这话,更高兴了。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自己没插手,做对了。
若是和处理佛寺那样,直接插手去做事,事情的确是做的快准狠稳,可是在那件事中,东宫成了只需要看消息的存在,没有插手任何过程。
这样,如何能说是太子将课业完成的很好呢?
而这一次,是真正的让东宫去做,哪怕是遇到难题了,碰壁了,只要不求到自己跟前来,就说明,他能解决。
要相信自己的鸣鸾,有这个本事!
李世民想起,当年自己不也是一步步走过来,历练过来的吗?
李世民心情愈发舒畅。
“王德,着人去立政殿送个消息,午膳朕要过去与皇后一同用膳。”
王德始终微微躬着身子,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笑容:“是,奴婢遵旨。”
心情好,要去找皇后分享一下。
鸣鸾是他们的儿子,是他们最优秀的儿子!
嗯........现在离着午膳还有一段时间.......李世民思索着。
“去,将房玄龄和杜如晦找来。”李世民说道。
他现在就忍不住,想要找人显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