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的南京,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
紫禁城深处,谨身殿内药香缭绕,七十一岁的朱元璋躺在龙榻上,面色灰败,唯有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初。
“皇爷爷,您感觉如何?”朱允炆跪在榻前,小心翼翼地喂老皇帝服药。
朱元璋轻轻推开药碗,浑浊的目光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允炆,刘继元可有奏报传回?”
朱允炆微微一怔,随即想起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回皇爷爷,三日前确有密奏。刘继元奏报说已经在长白山寻得吉壤,正在调动宁王府大军和奴儿干都司的力量修建陵墓。”
老皇帝枯瘦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进度如何?”
“据说已经开凿地宫,只是……”朱允炆犹豫片刻,“长白山地处偏远,运输建材颇为不易,刘继元请求增派民夫。”
“准。”朱元璋毫不犹豫,“传朕旨意,再调五万民夫,务必在……在入冬前完工。”
朱允炆终于忍不住问道:“皇爷爷,孙儿一直不解,为何要在长白山修建陵墓?那里并非我大明龙脉所在啊。”
朱元璋深邃的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遥远的北方:“那座陵墓,是给你弟弟允熥准备的。”
“什么?”朱允炆手中的药碗险些跌落,“给……给三弟?可是他还……”
“他还活着,是吗?”朱元璋转过头,目光如炬,“允炆,你可知道,这些年来,朕为何要不惜代价,用百年人参吊着允熥的性命?”
朱允炆茫然摇头。
“因为朕在等。”老皇帝的声音突然变得缥缈,“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等一个……不会动摇国本的时机。”
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朱允炆连忙上前为他抚背。
待喘息稍平,朱元璋紧紧抓住孙子的手:
“允炆,你记住。待朕百年之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供应允熥的百年人参。”
朱允炆浑身一颤:“皇爷爷!这……这可是要了三弟的命啊!”
“就是要他的命!”朱元璋的目光陡然锐利,“其实朕这些年来,还是最忌惮你弟弟,他实在是太厉害了!哪怕是毒入肺腑成为了活死人,也能给朕找麻烦。”
老皇帝挣扎着坐起身,死死盯着朱允炆:“所以咱必须带着他一起走。”
朱允炆已是汗流浃背:“皇爷爷……”
“允炆,切记!江山为重。”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朱允炆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他想起这些年来苏宁的种种神奇之处,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可是皇爷爷,”朱允炆还想争辩,“三弟他毕竟……”
“毕竟什么?毕竟是你的弟弟?”朱元璋冷笑一声,“允炆,你要记住!皇家无亲情!人心不狠,江山不稳!”
这句话如同惊雷,在朱允炆耳边炸响。
他怔怔地看着祖父,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位执掌大明三十一年的皇帝。
虽然他也是异常忌惮和畏惧这个惊艳绝伦的弟弟,但是也没有想过真的要了这个弟弟的性命。
朱元璋喘着粗气,继续嘱咐:“长白山地处偏远,将允熥葬在那里,既可全了你们兄弟之情,又可避免他的陵墓成为某些人的念想。这是朕……最后能为他做的了。”
说到这里,老皇帝的语气罕见地流露出一丝伤感:“允熥这孩子,太像朕年轻的时候了。有魄力,有手段,若是不那么偏激,他必是一代明君。可惜……”
他没有说下去,但朱允炆明白其中的含义……
可惜他生不逢时,可惜他太过优秀,可惜他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
苏宁的那些手段确实是雷厉风行,但是稍有不慎绝对会先要了朱家的命。
“孙儿……明白了。”朱允炆低下头,声音哽咽。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从枕下取出一封密旨:“这是朕留给你的最后一道旨意。待允熥……之后,你要亲自监督,将他的遗体运往长白山安葬。记住,要秘密进行,不得声张。”
朱允炆颤抖着接过密旨,只觉得这薄薄的绢布重如千钧。
“还有,”朱元璋的目光突然变得悠远,“不要怪皇爷爷心狠。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很多时候……别无选择。”
朱允炆躬身退出谨身殿,心情复杂地走向东宫。
这一路上,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着祖父的话:“皇家无亲情……人心不狠,江山不稳……”
而在谨身殿内,朱元璋独自望着殿顶的蟠龙藻井,轻声叹息:
“允熥,莫怪皇爷爷。要怪,就怪你实在太优秀了,大明若是交给你必定会失控。因为皇爷爷实在是看不透你啊!”
这一刻,老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但很快就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特有的坚毅与决绝。
洪武三十一年的这个五月,大明王朝的权力交替已经悄然开始。
而远在长白山的陵墓,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等待着它命中注定的主人。
只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长白山并不是什么妖龙脉,也想不到刘继元是赵灵儿的表舅。
更加想不到长白山陵墓会一直修下去,并且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第一陵。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南京城笼罩在一种异样的寂静中。
紫禁城内,谨身殿内外跪满了文武百官,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扇紧闭的殿门上。
殿内,朱元璋躺在龙榻上,呼吸微弱。
皇太孙朱允炆跪在榻前,紧紧握着祖父枯瘦的手。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位辅政大臣侍立在一旁,面色凝重。
“允炆……”朱元璋的声音细若游丝,“记住……朕的嘱咐……”
“呜呜呜……”朱允炆泪流满面:“皇爷爷,孙儿记住了。”
老皇帝的目光缓缓扫过三位大臣,最后定格在方孝孺身上:“方爱卿……允炆……就托付给你们了……”
方孝孺跪地叩首:“臣等必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
朱元璋满意地闭上眼睛,忽然,他又强撑着睁开双眼,用尽最后力气说道:“还有……允熥……咱对不……”
话未说完,老皇帝的手突然垂下,再无声息。
“皇爷爷!”朱允炆失声痛哭。
“陛下驾崩了!”司礼监太监王景弘带着哭腔高呼。
顷刻间,谨身殿内外哭声震天。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就这样在洪武三十一年的这个闰五月,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按照朱元璋生前安排,朱允炆在祖父驾崩当日就在谨身殿内继位。
方孝孺亲自为新年号拟定了“建文”二字,取“建立文治”之意。
“陛下,”方孝孺在新帝第一次御前会议上奏道,“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先帝驾崩的消息已经传开,各地藩王恐怕……”
如今已经是建文帝的朱允炆打断了方孝孺的话:“朕知道。传朕旨意,令各地藩王不得擅离封地,在京藩王亦是不得随意外出。”
黄子澄补充道:“陛下,锦衣卫和东厂奏报,燕王近日在北平频繁调动兵马,恐有异动。”
建文帝皱了皱眉:“四叔镇守北疆多年,调动兵马也是常事。不必过虑。”
这时,齐泰出列奏道:“陛下,先帝临终前曾嘱咐……关于吴王之事……”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所有人大致都知道朱元璋那个残酷的遗诏……
停止供应吴王百年人参,这无异于赐死。
建文帝沉默良久,缓缓开口:“吴王是朕的亲弟弟,如今病重在床。若是断了人参,岂不是要了他的性命?”
方孝孺急道:“陛下!先帝此举必有深意!吴王这些年来……”
“不必多言。”建文帝摆手,“朕意已决。吴王的百年人参供应照旧,不得有误。”
三位辅政大臣面面相觑,却不敢再劝。
他们这位新君,在涉及骨肉亲情时,总是显得格外固执。
退朝后,建文帝独自来到奉先殿。
望着祖父的牌位,他轻声自语:
“皇爷爷,请恕孙儿不能从命。允熥毕竟是孙儿的亲弟弟,这些年来又病重在床,孙儿实在不忍……”
这时,王瑾悄无声息地走进殿内:“陛下,吴王府传来消息,吴王突然有些好转了。”
建文帝一怔:“什么?他……他真的好转了?”
“太医说,这是回光返照。”王瑾低声道,“不过……奴婢总觉得有些蹊跷。吴王给奴婢的感觉一直都是算无遗策。”
“多虑了!如今吴王卧病在床很难恢复,另外钱庄、商行和侍从室都已经被收编,就连他最大的依仗淮西勋贵也是覆灭,朕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可是……”
建文帝沉思片刻:“不必再说!摆驾吴王府。”
“是!陛下。”
这是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的第一次出宫,也是他这些年来第一次探望这个神秘的弟弟。
吴王府依旧冷清,但比之前多了几分生气。
赵灵儿听说皇帝驾到,急忙出来迎驾。
“臣妾参见陛下。”
建文帝扶起赵灵儿:“弟妹请起。允熥今日如何?”
“回陛下,王爷今日确实清醒了片刻,还问起了朝中是不是有大事。”赵灵儿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建文帝走进寝室,只见苏宁依旧躺在床上,面色苍白。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呼吸比之前平稳了一些。
“允熥,”建文帝坐在床前,轻声道,“朕来看你了。”
令他意外的是,苏宁的眼皮微微颤动,竟然缓缓睁开了眼睛!
“二……哥……”苏宁的声音虚弱,却清晰可闻。
建文帝又惊又喜:“你……你真的醒了!”
“听说……皇爷爷……驾崩了……”苏宁断断续续地说。
建文帝握住弟弟的手:“是啊!明年就是建文元年了。”
苏宁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又闭上眼睛,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
离开吴王府后,建文帝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既为弟弟的好转感到高兴,又隐隐有些不安。
“陛下,”随行的黄子澄低声道,“吴王醒得太过巧合,臣总觉得……”
“不必多疑。”建文帝打断他,“允熥病重多年,如今稍有起色,这是天佑我大明。”
然而消息传到北平燕王府时,朱棣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什么?允熥醒了?”朱棣冷笑一声,“哼!朱允炆还是太过仁厚了。”
姚广孝捻着佛珠:“王爷,这是我们的机会。新帝违背先帝遗诏,这可是大不孝啊。”
朱棣眼中精光一闪:“传令下去,加紧准备。同时……派人去南京,暗中接触吴王。”
“可是如今吴王已经是没有牙的老虎,我们……”
“哼!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别忘了父皇生前可是没有得到支票印刷技术。”
“王爷是盯上钱庄和支票了?”
“哼!本来支票就是对等黄金硬通货,如今没有了新支票的持续发行,却是让旧支票的价值极速飙升,这里面的利润才是真正的动人心。”
“王爷睿智。”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王朝在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
新帝违背太祖遗诏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地藩王都在观望。
而那个从“活死人”状态中逐渐苏醒的吴王,更是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这一日深夜,吴王府密室内,苏宁正在听取阿福的汇报。
“主人,燕王的人已经接触过王府了。建文帝虽然没有断我们的人参,但监视更加严密了。”
苏宁微微一笑:“这是自然。不过……好戏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继续装病。”苏宁目光深邃,“让所有人都以为我只是回光返照。等到合适的时机……”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锋芒已经说明了一切。
洪武皇帝驾崩,建文帝登基,大明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这个新时代的走向,却因为新君的一个“仁慈”决定,而悄然改变了方向。
没有人知道,这个决定将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