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沫的国际粉丝日益增多,一些好玩的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凡是听不懂的,可能在感觉上都会特别高雅!这一点放眼古今中外,估计都是一样通用。要不然,为什么华夏的孩子过生日,都要唱“happy birthday to you”而不是“祝你生日快乐”呢?
在夏沫的带动和影响下,又一波华流宣告强势来袭。
首先,是一首华语版的《火力全开》首先在斗音国际版上产生了病毒式的流行,很多外国人都涌上平台振臂高呼:
打倒帝国主义 不愿再做奴隶
我家大门被入侵
你说LAdY卡卡 我说何必怕她
oh 别向她们磕头
文化是武器 埋在每根神经
……
评论区里各国网友的评论才是最有意思的,尤其有很多还是华语评论。
犹撒网友:Learning mandarin is really cool, and you can also sing such cool songs—they sound absolutely fantastic. may I ask, what is ‘帝国主义’?(学华语真的很酷,还能唱这么酷的歌曲,真是太好听了,请问什么是帝国主义?)
古巴网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你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目标一致。
高丽网友:到底是谁在骗他们唱这样的歌曲?他们是看到华夏强大了,开始主动讨好华夏人了吗?别忘了,二十年前,你们同样讨好过我们大高丽。
安南网友:歌很好听,好一场洋悟运动啊,你们唱的都是自己的心声吗?不是,你们都打倒帝国主义了,那我们打啥?
德国网友:华夏的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了吗?慕尼黑的啤酒馆已经被华语歌完全占领了,现在我们只想听华语歌,英语歌out了。出门如果不整上几句华语,就会感觉自己很土鳖。
蒲甘网友:在蒲甘,能学好华语,找工作就很有优势,工资也会高上一截。
湾湾网友:这世界真是魔幻啊,现在轮到八国联军来打倒帝国主义了?
新西兰网友:mandarin has bee the second language in many countries, and I believe it will flourish everywhere before long.(华语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第二语言,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遍地开花。)
大陆网友:终于知道犹撒人为什么要封杀斗音国际版了,感觉以前还好,随着这个禁令一出,这些老外们反而越来越癫了。我是听过不列颠乐队唱《游击队之歌》的,这是要扛枪消灭自己的节奏啊,真是祖宗抢劫供我长大,我对祖宗贴脸开大——果然是洋相还得洋人出。
要不说现在时代变了呢,居然还有不少老外开始跳《扛过枪放过羊》了 ,他如果要是知道这首歌里扛的枪瞄准的是谁,或许就不会唱了。
还有《黄河大合唱》,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居然能用蹩脚的华语唱出层次感来,看来排练的时间还不短。
还有老外在纽约街头高唱《社会主义好》的,让所有人的眼镜片碎了一地,真的是可以写论文了——《反向和平演变成功之现状》!
孔子学院数十年没干成的事,在夏沫手里,两年功夫居然给干超标了。
还有夏沫曾经表演过的云省打歌,同样成功地打进了国际赛。
魔性的旋律一起,瞬间便能硬控全场。
只要一分钟,那些老外们扛椅子的,扛自行车的,扛音响的,扛电脑主机的……劲头是一点不比云省人小啊。
最搞的还是洋人翻唱粤语版的《海阔天空》,这绝对是一次极其成功的翻唱,让听众拐得连原词是啥样都完全想不起来了。
爷爷也有鸡窝
我要刀插我哥
遭遍天雷
偷走我的鸭子
卖给村中王志勇
也会怕有一天会被刀
好刀
……
网友甲:王志勇——老子要辟谣,兄弟,我愿意对天发誓,已经把鸭子钱转给你哥了。
网友乙:笑死人不偿命是吧?总有一天,黄嘉驹会被你们这批人给唱活的……我天,听得老娘都要绝经了。
网友丙:这首歌讲述了什么呢?弟弟为了争夺爷爷鸡窝的继承权,用刀捅伤了哥哥。这种行为最终招来天雷,弟弟侥幸活了下来。哥哥经过这件事,知道了武器的重要性,于是偷了弟弟的鸭子,并把它卖给了同村的王志勇,换回了一把好刀……
……
开罗美女用纯正的华语在《犹撒达人秀》的舞台上引吭高歌《我和我的祖国》,这些华夏歌曲的反向输出简直成了世界人民的大联欢,华流成为了当今世界的顶流,即便是不懂华语的外国人,也在使用他们的母语来翻唱华语歌曲。
犹撒有位全职视频创作者叫巴哥,他一个人就翻唱了上百首的华夏歌曲。他神奇的地方在于虽然他华语不好,但他会先用翻译软件去认真理解歌词,然后修改英文歌词使其押韵,再配合魔性的表情进行表演,这种创新形式就很受犹撒观众的喜爱。
还有不列颠的肖恩兄妹,不仅翻唱华语歌曲,还将歌词翻译成英文并重新编曲,甚至穿汉服拍mV,还为景德镇创作了英文推广曲——《青花蓝》。
有些华语歌在国外走红的方式其实非常意外。比如《今生缘》这首歌,它之所以能够爆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国网友在歌词上玩起了“谐音梗”——男性把“我们今……”听成了英文的“women cheat”(女人的欺骗),而女性则反过来听成了“All men cheat”(所有的男人是骗子)。这种误解反而成为了华夏文化传播的催化剂。
大批的国外博主纷纷涌入国内的平台,英文版的《猴哥猴哥》,扶桑语版的《好汉歌》,高丽语版的《知否知否》,暹罗语版本的《西海情歌》……互联网上开始百花齐放,真正体现了华夏文化强大的同化能力。
这些翻唱很多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度的融合和再创作。外国博主们各显神通,通过多种方式让华语歌曲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成功的文化传播未必总是精深宏大的传统经典,“文化出圈”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这一大批华语歌曲的走红,既有节奏强烈,旋律魔性,情感普世引发的跨文化共鸣,也有海外受众对华语歌曲的新奇感等因素存在,而斗音国际版等平台的推荐机制,又极易让这种带有“魔性”、“搞笑”或“惊艳”标签的内容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当然,承载最深层华夏文化精髓的,那些深刻而复杂的华语作品肯定是很难通过这种模式来形成影响力,但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在促进文化符号的普及和软化华夏形象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