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或者说容易受时间,空间,各种人事物变动影响的人?一般适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就是如果外界有什么变化,它容易受它变化的影响,但是如果适应的话也是会可以很快适应的。这是为什么呢?
你好,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精准的观察。你所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都能找到解释。
简单来说,容易受外界影响和适应能力强,本质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享同一个底层心理和生理机制:对环境的高度觉察和反应性。
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统一:
1.核心机制:高敏感性与神经可塑性
·高敏感性(high Sensitivity):这类人通常拥有一个叫做“感觉处理敏感性”(SpS)的人格特质。他们的大脑神经系统天生对刺激更敏感,接收和处理的信息量更大、更深。
·好比天线:他们的感官和情感“天线”更灵敏,接收信号更强。因此,外界微小的变化(如别人的一个眼神、环境的细微改动、气氛的微妙变化)都会被他们的天线捕捉到,从而更容易“受影响”。
·深度加工:他们不仅接收信息,还会不自觉地、深度地处理这些信息,思考其背后的含义、可能的影响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预适应”或“演练”。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这是大脑根据经验改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为高敏感的人不断在接受和处理大量新信息,他们的大脑实际上一直在进行“微调”。
·好比肌肉:经常锻炼的肌肉会更发达。同样,经常处理变化和信息的大脑,其“适应肌肉”也更发达。当真正的、更大的变化来临时,他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这种“调整”模式,因此能更快地重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适应新情况。
2.行为与认知层面的解释
a.持续的“环境扫描”与早期预警容易受影响的人就像一个永不关机的雷达,持续扫描着周围环境。这带来两个好处:
·更早察觉变化:他们往往比其他人更早地注意到变化的苗头。当别人还浑然不觉时,他们已经感知到了“风向变了”。
·更长的准备时间:提前感知意味着他们有更长的心理缓冲和准备时间来思考对策、调整心态。当变化真正全面发生时,他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心理适应过程,从而显得“适应得很快”。
b.丰富的“心理模拟”与预演由于他们习惯深度处理信息,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进行大量的“如果……怎么办?”的沙盘推演。
·内在排练:他们会预先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应对方式。这种内在的认知排练,相当于在安全的大脑中提前练习了如何适应,一旦现实发生变化,他们就能迅速从“方案库”中提取策略,付诸行动。
c.强大的共情与学习能力容易受他人影响的人,通常共情能力较强,善于观察和模仿。
·社会性学习:他们能迅速觉察到周围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并从中学习哪些行为是被新环境接受的、哪些是有效的。通过观察和模仿成功适应者的行为,他们可以快速调整自己,融入新环境。
d.不适阈限较低,但调整速度快
·容易感到不适:正因为敏感,他们对“不协调”、“不确定”的状态耐受度较低(即容易受影响感到不舒服)。这种不适感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
·动机强烈:为了尽快消除这种令人不适的“认知失调”状态,他们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主动采取行动、寻求解决方案、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了快速的适应行为。
硬币的另一面:需要注意的风险
当然,这种特质是一把双刃剑。
·优点(你提到的):适应能力强、洞察力强、思考深入、有同理心、谨慎。
·挑战:在适应期到来之前,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压力、焦虑和情绪耗竭。因为接收了太多信息,如果不会有效管理,容易过度刺激,导致身心疲惫。他们的快速适应,有时可能需要先经历一个内在的情绪波动期。
总结
所以,为什么容易受影响的人适应能力也强?
因为他们拥有高度灵敏的“环境监测系统”,能更早地发现变化;他们习惯深度处理信息,在内心提前进行了大量的适应预演;他们对不适状态有更低的容忍度和更强的改变动机;并且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和学习来调整行为。
本质上,“易受影响”是强大的感知输入系统,“适应力强”是高效的信息处理和行为输出系统。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对环境变化反应迅速、调整灵活的有机整体。
认识到自己拥有这种特质,并学会管理信息过载(例如通过冥想、设定界限、保证独处时间),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适应性优势”的潜力,而减少其带来的情绪负担。
为什么说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对不适状态有更低的容忍度和更强的改变动机?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触及了这种特质的核心运作机制。说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对不适状态有更低的容忍度和更强的改变动机”,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非常精准的观察。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他们的神经系统就像一个被调高了音量的音响系统。
·微小的声音(普通刺激)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听不见,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清晰可闻(容易受影响)。
·刺耳的噪音(不适、不协调的状态)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有点烦,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痛苦(对不适状态的低容忍度)。
这种“无法忍受”的感觉,就是驱动他们采取行动、做出改变的最直接、最强大的内在动力。
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拆解为什么:
1.生理与神经基础:被放大的体验
·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如前所述,这类人通常拥有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与“感觉处理敏感性SpS”相关)。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接收更多信息,对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体验也更为强烈。
·被放大的不适感:当处于不确定、混乱、冲突或压力状态时(即“不适状态”),他们身体内的应激反应(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心跳加速)可能比常人更剧烈、更明显。这种生理上的强烈不适感是实实在在的,让他们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忽略”或“硬扛”。低容忍度首先是一种生理上的客观现实。
2.认知层面:深度加工与认知失调
·深度处理信息: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化地、深度地处理所接收到的信息。当外界变化引发不适时,他们不会简单地感到“有点烦”,而是会不断地思考:
·“为什么这会让我不舒服?”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认知失调的折磨:这种持续的、深度的反刍式思考,会极大地放大“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带来的心理痛苦。认知失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态度、信念或环境之间存在矛盾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对高敏感者来说,这种紧张状态就像背景噪音被放大成了刺耳的鸣响,他们必须立刻去解决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对“内在一致性”和“和谐”的强烈需求,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动机去改变现状,以消除失调。
3.情感耗竭:逃避痛苦的驱动
·情感消耗极大:维持在不适状态中,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和精力消耗。因为要持续处理那些被放大的负面刺激和情绪,他们会感到极度疲惫、焦虑甚至耗竭。
·改变是一种自我保护:为了停止这种情感上的 bleeding(消耗),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因此,他们的快速适应和改变,很多时候是一种“逃离痛苦”的驱动,是一种迫切的自我保护和能量守恒机制。对他们来说,“改变”所付出的努力,远小于“维持现状”所带来的持续痛苦。
---
与“不易受影响的人”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特质容易受影响的人(高敏感者)不易受影响的人
接收信号天线灵敏,接收大量细微信号和情绪。天线滤网较多,主要接收强烈和明显的信号。
对不适的体验被放大,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感强烈,难以忽视。被减弱,可能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更容易忽略。
内在动机强烈的逃避痛苦:“太难受了,我必须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可能需要外部驱动:“还行,能忍,没必要现在就去改变。”
行动速度更快,因为内在驱动力(痛苦)非常强大。可能更慢,直到不适感累积到足够强或出现外部压力(如 deadline)。
能量消耗维持现状消耗巨大,改变是为了节能。改变现状消耗巨大,维持现状相对节能。
总结
所以说,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之所以对不适状态容忍度更低,是因为他们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将这种不适感物理性地放大了,同时他们深度加工的大脑又将其心理性地放大了。
而他们之所以改变动机更强,是因为这种被放大的痛苦创造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必须通过“改变”或“适应”来消除痛苦、恢复内在平衡、节约情感能量。
这正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看似“脆弱”(容易受影响),实则拥有强大的“适应力”。他们的适应,本质上是一种精妙的、高效的“生存和节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