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龙和萧摩诃鏖战正酣,当然没有发现刘赟的动作。
双方再次力拼一记后,各自后退,胯下马匹也在不断嘶吼着。
而看到了这个好机会,这也让刘赟眼前一亮,当下也不再犹豫,拨动弓弦,箭矢飞速朝着陆文龙胸口射去。
这一箭刘赟可以发誓,如果能够射中陆文龙的话,就算不能够将陆文龙射杀,也必定可以将其重伤,只要陆文龙重伤,萧摩诃再上前的时候,势必可以将陆文龙斩杀。
如此一来,他刘赟的功劳可是太大了一些,陆文龙是何等身份,虽然最后斩杀陆文龙的是萧摩诃,但毕竟在这里面他刘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等到论功行赏的时候,难道还愁没有他的功劳吗?
刘赟这么想,箭矢的速度却一点都不慢,眨眼之间已经快要射中毫无防备的陆文龙了。
但就在此时,从另一侧突然杀出一支箭,正好撞在了刘赟射出的箭矢上,硬生生将它撞开,这也让刘赟的想法没有得逞。
看到这一幕,刘赟自然是火冒三丈,唾手可得的功劳就这么飞了。
而能够出手,而且有如此精湛箭术的,有且只有一个人,自然是那位一直在旁边不显山,不露水的吴国大将太史慈。
太史慈此人箭术高超,这一点毋庸置疑,史书上都记载他\"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而且《三国志》当中也记载他\"矢贯手着棼\",意思就是太史慈射出的箭可以穿透手腕钉入梁柱。
这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在大战当中,太史慈凭手中长弓立下的功劳可也不少。
在在?北海之战?当中,太史慈为报孔融之恩,选择单骑突破黄巾军重围求援刘备。
他连续三日佯装练箭麻痹敌军,突围时回身连射追兵,箭无虚发,迫使敌军放弃追击。??
而在?麻保贼之战?,随孙策讨伐麻保贼时,太史慈的箭术也是彻底青史留名,他一箭射穿城楼上贼寇手腕,将其钉在柱子上,震慑敌军,留下了那个很有意思的典故。
所以论起箭术,在场这么多猛将里面,甚至包括武艺比起太史慈更胜一筹的陆文龙、萧摩诃,这两个人都不是太史慈的对手,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太史慈实际上早就看到了刘赟的动作,但他却是后发而至,箭术绝对是百发百中的存在。
这一箭落空,自然是让刘赟又惊又怒,但他明显是来不及喝骂,太史慈的怒声却是先来了。
“暗箭伤人的杂碎,本将来会你一会!”
太史慈本就恼怒于刘赟这种行为,再加上这两天他除了给陆文龙压阵以外,再无任何出手机会,这早就让太史慈心中憋着一口气。
现在眼见刘赟做出此等小人行径,太史慈当然是忍受不了了,正好他也手痒难耐,想要立下些许功劳,所以这才拍马出战,朝着刘赟杀来。
面对太史慈的冲杀,刘赟明显是始料未及,但紧随其后的便是一阵兴奋。
刘赟为什么要跟着萧摩诃走这一趟?为的当然是建功立业。
眼前可以预见到的禁军统领只是最低最小的回报罢了,在后面还有很多机遇在等着刘赟,但前提条件是刘赟必须立下足够的功劳。
萧摩诃正在和陆文龙激战,看两人的情况一时半会也分不出胜负,而且刘赟可是对萧摩诃的武艺甘拜下风,他也知道自己绝对敌不过萧摩诃,更别提现在甚至还隐隐占据上风的陆文龙了。
不过自己不是陆文龙的对手,难道还打不过太史慈吗?
太史慈虽然在吴国名声很大,可是在刘赟看来这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毕竟如果太史慈真的有这么强,为什么周瑜不派太史慈和萧摩诃交战呢?又为什么在此前的战斗当中,太史慈就仿佛没有一丝存在感一样呢?
所以在刘赟看来,若是自己与太史慈交手,并且可以擒杀他的话,那这功劳可远比暗中伤人要好的多。
虽然刘赟脑海里闪过这么多想法,但那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此时此刻,眼见太史慈已经策马快要冲到面前了,刘赟索性一夹马腹,朝着太史慈冲去。
刘赟手中的兵器乃是出白枪,此枪除了枪头以外尽是白色,倒也显得十分奇异。
他手中的那杆白枪,像一道刺眼的闪电,直刺向太史慈。
太史慈的兵器是狂歌戟,跟陆文龙手中的兵器一样,都是双持的短兵器,论起长度来说当然比不上刘赟的出白枪。
所以即便刘赟后至,但他的兵器却是先到了太史慈面前。
不过面对刘赟的杀招,太史慈却是毫不畏惧,反而发出一声震耳的大笑:“来得好!”
太史慈会怕刘赟吗?这一点当然是否定的,确切的说这个时候的太史慈完全是希望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毕竟这段时间以来,太史慈可是憋的太久了。
尤其是周瑜被敌军夜袭,导致退缩到武胜关后,太史慈可谓是没有捞到一点战功。
这一次交手刘赟,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只见太史慈手中那柄造型夸张的狂歌戟带着风声,不躲不闪,猛地就朝刘赟劈头盖脸地砸过去,完全是拼命的打法。
刘赟见对方来势太猛,甚至有两败俱伤的风险,这让他脸色大变,他本就是自私自利之人,当然不可能选择和太史慈同归于尽。
当下刘赟瞬间变招,手腕一抖,白枪立刻由刺变扫,枪身“啪”地一声格开戟杆,擦出一溜火星。
不得不说刘赟的枪法确实不错,不过这倒是也很正常,毕竟堂堂禁军副将这个位置也不是一个泛泛之辈可以坐上的,陈霸先和萧摩诃的眼睛又不是瞎的。
眼见刘赟这突如其来的一招,太史慈也是皱了皱眉,手中狂歌戟挥舞,将刘赟拍过来的一招挡下。
而另一边,萧摩诃和陆文龙倒是无暇顾及其他,两人依旧缠斗在一起,周围尘土飞扬,金铁交鸣之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