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唐伟东啥也没有做,他早把柳方非的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不,也不算是全忘了,只是一夕之欢,差点把命搭进去的事,唐伟东只要想起来,还是忍不住有些后怕。
不过,他也没有要对柳方非解释,或者追责的意思,只是笑了笑,随之就把这件事给抛之到了脑后。
在他眼里,柳方非就是一时兴起的玩具而已,稀罕过了,不丢,难道还要留着过年啊?
张爱家她们在忙着召集艺人,安排场地、制定行程、邀请富豪,准备着赈灾义演的事,而唐伟东却只需要动动嘴,然后只等着就行了。
唐伟东坐在家里的树荫下,身旁一旁趴着一条狗,面朝着大海,悠然自得的读起了书。
读的自然还是红楼梦!
倒不是说,唐伟东对红楼梦有什么情有独钟,而是曾经有人让一位上将军,读这本书来磨磨性子,一遍还不行,至少要读三遍,读五遍才有发言权。
——所谓的红学兴起,除了满清的推动之外,这件事也是功不可没,正因为这个小故事,所以当年红楼梦才被捧为了一本神书。
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说实话,唐伟东一点都不喜欢红楼梦,相比之下,他还是喜欢三国一些,或者,金瓶梅也行,但这一点都不耽误他,同样拿着这本书来磨自己的性子。
一次读完,唐伟东真没那个耐心,所以有时间了就看看,只当是打发时间了。
在读书的时候,唐伟东忽然对贾宝玉的姓名,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做为一本书的主角,竟然没有名字,你可敢信?是不是很奇葩?
——可别说什么贾宝玉,贾宝玉姓贾,没错,但宝玉可不是他的名字,只是他的小名。
红楼梦里多次提到的,“小名唤宝玉、小名宝玉”,但贾宝玉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却自始至终从未提及,这是不是很不正常?
有人说贾宝玉叫贾瑛,因为书中说他是神瑛侍者嘛,可如果他叫贾瑛,那直接写出来就是了,为啥书里一个字都没提过呢?
经过一番探究之后,唐伟东得出来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震惊的结果:很可能贾宝玉的名字,作者不敢写出来,写出来大概就会死啦死啦滴!
那什么样的名字,是在清朝不能写出来的呢?
这个可以看一下贾府的辈分和取名规则,贾宝玉的父辈,名字中都带着一个“攵”字旁,像贾敬、贾赦、贾政,……
而贾宝玉的同辈,取的名字中,全部带着一个“??”字旁,比如贾琏、贾珠、贾环,……
比贾宝玉小一辈的人,取的名字中,带的都是“艹”字头,比如贾蓉、贾蔷、贾兰,……
那贾宝玉的名字中,必然就会带一个“??”字旁,——“??”可不是王字旁,而是斜玉旁。
再看看贾宝玉他娘,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 贾珠
贾元春
贾( )宝玉
括号里应该填个什么字,大家估计都能猜到吧?
对,必然就是一个“璋”字,璋的意思就是宝玉,璋就是一种玉做的礼器!
古人常说的,弄璋之喜,弄瓦之庆,把儿子形容成玉,把闺女形容成瓦,儿子是宝贝,闺女不值钱,就是这么个意思。
朱元璋啊,在清朝写个“清风明月”都要被砍头的时期,谁敢在书里正大光明的把朱元璋的名字写出来?那是不想活了吧!
唐伟东有了这个猜测之后,也是不禁感叹,这本书在当时,纯粹就是欺负满清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这么深奥的东西,才把一些东西隐藏在一本“情感”小说中,广为流传,……
就像如今一些“索隐派”,提出来的观点那样,贾宝玉代表的就是玉玺,再引申一下,就是代表的大明政权。
贾宝玉口中衔玉而生,口中有玉(或),那不就是个“国”字嘛,——国的简体字,可不是现在才有的,或,也读玉。
贾宝玉出生时,带着的通灵宝玉上写着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再想想始皇帝传国玉玺上的那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不是就对上了?
武则天的时候,觉得玉玺的玺字,读音接近死字,不吉利,所以就下旨,改玺为宝。
玉玺,就是玉宝,宝玉就是玉玺,……
红楼梦里多次写到,贾宝玉一旦发起痴狂病来,就会“摘下那玉,狠命摔去”,巧了,历史上的传国玉玺,就被摔过,而且还缺了一角。
书里薛宝钗她娘,对林黛玉说,不如把你林妹妹许给贾宝玉,那岂不就是四角俱全?
读者老爷们都是见多识广之人,可有谁见过,说人家俩人般配,会用祝你“四角俱全”这个词的?
什么情况下才会用“四角俱全”这个词?当然是用在传国玉玺上咯,传国玉玺缺了一个角,所以才祝她四角俱全嘛。
贾宝玉还对胭脂情有独钟,喜欢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什么东西才喜欢吃这玩意儿?
当然是印章、玉玺、大宝啊,这东西可不就与印泥相伴嘛,印泥是不是跟涂在嘴上的胭脂,极其相似?甚至有时候胭脂,就是被当做印章的印泥来用的!
还有人说,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争夺,其实就是影射了清朝和明朝,对于“大宝”的争夺,代表的是政权的更替。
崇祯皇帝朱由检,字德约,一些吴语地区的发音,德约和黛玉,几乎就是一样的。
林黛玉,林中的德约,朱由检就是在林中上吊殉国的。
而薛宝钗的钗字,分开后就是“又金”,清朝起先就叫做“后金”!
而最后对于贾宝玉的争夺,也印证了这一点,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了,说明玉玺和政权被“又金”抢去了。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可是红楼梦中,点题的一句!
这恰恰也印证了,红楼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情爱小说,而是用隐语写的一段历史,记述一段关于王朝更替的历史。
可能是看不惯清朝大肆毁灭、篡改、捏造、掩埋的历史,所以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了一些真实的历史。
偏偏满清的那些人还看不懂,觉得好不容易出了一篇文学着作,自然是要大力推广,来彰显清朝的“文化鼎盛”了。
当然,清朝推广的红楼梦,也是历经多次删改、阉割过的版本,甚至连真正的结局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