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
刚走进大厅,一股带着淡淡培养基气息的空气扑面而来。
实验室主任赵博士正带着科研人员工作呢,见众人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起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欢迎莅临我们极端环境生物实验室。
我们这座极端环境生物实验室是由公司投资建设的一座用于研究极端环境生物的实验室,这也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也是科研成果最多的一座实验室。”
“大家请跟我来,接下来我向大家展示我们实验室的部分科研成果。”说着赵博士带着众人开始在实验室里产管起来。
偌大的实验室被分为了众多小区域和小空间,这些区域和空间内安放着各种科研设备,还有各种大小尺寸的培养舱和培养皿,培养箱。
走到一个透明培养舱前,大家停下了脚步,培养舱里,淡粉色的菌落在琼脂上蔓延,舱壁屏幕显示着环境参数:温度-12c,压强60mpa,模拟的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环境。
周院士立刻被吸引过去,指着培养舱里游动的微生物问道:“这是从深海热液口筛选的嗜热菌?看着形态有点像古菌。”
“您眼力真好。”
赵博士赞了一句,然后点头讲道:“这是我们几年前参加远洋科考项目从南海1200米深的热液区采集的菌株,经过三代驯化,现在能在121c的高温和50mpa的高压下稳定繁殖。
它的细胞膜里有一种特殊的脂类,能抵抗极端压力,这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耐高温高压的微生物。”
一位来自生态环境部的专家指着旁边的红色液体培养基问道:“那这个呢?颜色这么深,是高盐环境吧?”
“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样本。”
赵博士调出屏幕上的数据说道:“这里模拟的是含盐量28%的卤水环境,比死海还高5%。
您看这些红色的嗜盐菌,能把卤水里的钾、锂离子富集起来,我们正在用它做盐湖提锂的生物工艺,传统化工提锂成本高,还污染环境,用这种菌,锂的提取率能提高32%,而且全程零排放。”
张副总忽然指着角落里一个冒着白气的低温培养仓,不由的问道:“低温环境还能活的微生物?
边防哨所的废水处理一直是难题,冬天管道冻住,生化处理池里的细菌全冻死了,这东西能用得上吗?”
“太能用了。”
赵博士将众人引到这个低温培养仓的观察窗前,然后指着里面的培养基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菌膜,冲着众人介绍道:“这是从阿尔泰山冻土带分离的低温放线菌,最适生长温度-15c,能在零下40c存活。
我们做过试验,把它制成菌剂加到低温污水处理设备里,即使在-30c的野外,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仍能保持85%以上。
现在西疆军区的几个高原哨所,已经用了这套生物处理系统,不用再担心冬天管道结冰和菌群失活的问题。”
说着,赵博士将众人引领到试验区一太电子显微镜前,然后指着显微镜屏幕上的画面冲着众人介绍起来。
“各位请看,这个是我们从塔克拉玛干沙漠200米深的盐碱层里分离的菌株,能在ph值11的环境下存活,还能分解聚氨酯。“
显微镜屏幕上,几株透明的微生物正在蠕动,周围的塑料碎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小。
“这意味着什么?“来自内陆的专家追问。
“意味着未来在空间站、深海探测器里,能用它降解塑料垃圾。“
赵博士拿起一个培养皿,里面的蓝色凝胶正缓慢变色,继续介绍道:“我们把这菌株的基因片段植入小球藻,现在它既能光合作用产氧,又能分解有机废物,已经在模拟空间站环境里试了三个月,效果远超预期。“
李哲突然凑上前,盯着培养皿边缘的传感器不由惊讶道:“这是实时监测ph值和氧浓度?用的是光纤传感技术?“
“李工好眼力。“
赵博士笑了讲道:“传统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容易失效,我们和公司的光电技术研究所进行合作,把光纤光栅植入培养基,精度能到0.01ph,响应速度比传统设备快十倍。“
李哲的眼睛亮了:“我们军车的环境监测系统正缺这技术!沙漠行军时,车载传感器总被沙尘糊住,要是能用这光纤技术......“
“下来找时间细聊。“吴浩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赵博士团队刚申请了军民融合项目,正想找应用场景。“
听到吴浩这么说,李哲这才点了点头没在继续。
这个时候,周院士俯身看着一台正在运转的生物反应器,里面的液体不断翻滚,连接的检测仪上显示着实时代谢产物数据。“你们是在利用微生物合成什么?这曲线看着像在产酶。”
“是低温脂肪酶。”赵博士调出分子结构模型,然后介绍道:“传统的脂肪酶在低温下活性会降到10%以下,比如部队的野战食品加工,冬天在高原做油炸食品,油温不够就容易糊。
这种酶在0c时活性还能保持90%,我们已经把它用到野战炊事车的食品加工模块里,炸油条、做罐头,效率比以前高40%,还能节省燃料。”
他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很多疫苗和蛋白药物需要低温酶催化合成,以前依赖进口,一吨酶制剂要800万。
我们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这种菌的代谢路径,现在成本降到120万,纯度还更高。”
兵器工业集团的王总指着一块培养皿里的黑色菌落问道:“这东西看着不起眼,能抗辐射?”
“您可别小看它。”
赵博士拿起培养皿,对着光展示道:“这是耐辐射奇球菌,我们从甘肃敦煌的戈壁辐射区筛选出来的。
它能承受5000戈瑞的辐射剂量,相当于人体致死量的100倍。
更厉害的是,它的dNA被辐射打碎后,能在24小时内自我修复完整。”
他调出一组对比实验数据,然后记者讲道:“我们把它的修复基因转到酵母菌里,现在这种工程菌已经用在核电站的废水处理上。
传统处理工艺对放射性物质的吸附率只有60%,用这种菌,能达到92%,而且处理后的菌体能直接固化,减少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