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经受了惊喜的冲击,有所期待的李治听完房遗爱的话还是瞪大了眼睛。
“很快就能做出来吗?有多快?”
房遗爱沉吟道:“有多快也说说不好,臣已经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他们到底什么时候做出成果,还要看他们的悟性还有运气。”
“臣估摸着快则半年,慢则一年吧。”
李治高兴的说道:“快则半年?那岂不是说,明年春夏的时候就能制造水泥了?朕要先把长安城内外的路好好修一修。”
长安城每天人潮涌动,还有四面八方的商贾带着货物如同潮水一般涌来,长安城的道路确实已经有些残破。
城外的道路本就修的不如城内,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下雨下雪之后更是会变得泥泞难行。
早就有朝臣建言修缮道路,不过修路可不是件小事,不但要征发徭役,还要花一大笔钱,所以朝廷也一直拖着。
若是水泥真的有房遗爱说的那么简单,那么好,正好可以解决长安城内外的道路问题。
眼看李治已经开始做起了美梦,房遗爱连忙提醒道:“陛下,臣只是估计,可不敢保证。”
下军令状这种事,房遗爱是说什么也不会做的。
李治拍了拍房遗爱的肩膀,笑道:“朕相信你!”
房遗爱目光无辜的看着李治,你相信我有什么用?
他上辈子又不是烧水泥的,他也不知道怎么造水泥,他也只能指指方向说个大概,还是要看那帮子博士们有没有悟性。
李治日理万机,当然不可能一直待在科技院,力挺过房遗爱之后就起驾回了皇宫。
房遗爱也没有在科技院久待,因为他留下来也没什么事做。
他准备留出两三天的时间来让博士们看完所有的资料后好好的思考商量一番。
原本冷清了好几个月的科技院突然变得热闹了起来,科技院也再次走进了文武百官的眼帘,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之前遴选出的博士被房遗爱全都派出去给工匠们讲学,一讲就是好几个月,如今终于结束了,所有的博士都带着十个工匠回到了科技院,而且,带回的工匠还被授予流外官。
流外官当然不被朝臣放在眼里,所以,也只是有官员私下议论两句,并没有引起太多非议。
犯不着!
文武百官们都很关注科技院接下来的动向,然后他们就知道了,皇帝御驾亲临科技院。
酸!
这个消息的味道实在是太酸了!
当初科技院的博士就曾入宫拜见过皇帝,如今皇帝甚至御驾亲临科技院。
相比而言,科技院更像是亲儿子,反倒是他们这些三省六部的正经衙门像是干儿子。
当初就该激烈劝阻皇帝担任科技院的院长!
随后,房遗爱所设立的科研课题也随之传了出去。
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就是火车。
因为当初房遗爱在讲学的时候就曾经提起过火车,也引得很多人议论过火车。
因为蒸汽船的成功,大家都认为火车这个想法是可行的,却又不切实际。
无他,没有那么多铁来制造铁轨!
使用铁轨来降低阻力,确实能达到蒸汽船在水中行进的效果,甚至速度还更快,装货量还更多。
这么一想,火车确实非常有用,而且还不受河流的限制,建造起来也比开凿运河要简单的多。
然而,火车的热议很快就平息了下来,因为缺铁这个难题没有办法解决。
没想到,如今科技院真的要研制火车了。
他们倒是不怀疑科技院能研制出火车,毕竟蒸汽船正呜呜的在运河上跑呢,用蒸汽机来制造火车又有多难呢?
问题是,制造出火车来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科技院想用研制出火车来表功,大家是不会接受的,因为火车华而不实,毫无用处。
随后,越来越多的科技院的研究课题被传开,足足有几十种,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炼铁和水泥。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缺铁,而且从未得到缓解,因为铁的缺口实在是太大了。
打造武器要用到铁,农业生产也要用到铁,日常生活要用到铁。
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铁,铁能够大大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如果科技院真的能改良采矿、炼铁的技术,能够大规模产出铁,对于大唐国力的增强简直不可想象。
不只是能制造更多的兵器,还能提高生产力,铁器对于农耕的用处太大了。
如果真的大规模的提高了铁的产出,说不定还真的能建造铁路呢!
不像蒸汽船有运河的制约,铁路想修到哪里就修到哪里,四通八达的铁路通向各州,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嘶,不敢想,不敢想。
只不过,要想改良炼铁的技术又谈何容易呢?
也许科技院真的能改良炼铁的技术,不过那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
除了炼铁的课题,最受大家瞩目的课题就是水泥。
这是一个新东西,他们之前从未听说过。
但是,水泥却一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主要是水泥被描述的太神奇了,简直就是为了建造而产生的。
若是水泥真有传说的那么多优点,以后修路、兴修水利、建房子、筑城也太容易了吧?
接下来的这几天,各个官衙都在议论科技院的大动作,尤其是其中的几个课题更是引起了热议。
朝臣们对于科技院既感到质疑,又抱有期待,他们觉得科技院在接下来的三年,不,五年内,能做出一项重要的成果,就算是非常的成功,就没有辜负皇帝对科技院的重视。
接下来的这几天里,房遗爱也注意到了文武百官们对科技院的关注,和对科技院科研课题的议论,事实上,文武百官不只是议论,还有很多朝廷重臣在遇到房遗爱的时候直接就询问了起来。
询问的最多的就是水泥,这一点倒是出乎了房遗爱的意料,他也是临时起意加上了水泥的课题,没想到水泥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