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新秩序的建立中,往往总会伴随一些旧习性的挣扎与不适。“希望之家”也不例外。
起初,并不是所有人都立刻适应这种自食其力的新生活。总有几个像汤姆这样的懒汉,平时习惯了往日里偷奸耍滑、或者是靠着一点点小聪明混日子的方式。他们抱着“既然管吃管住,何必辛苦劳作”的心态,在集体劳动中总是出工不出力,磨蹭、敷衍的了事,幻想着能够继续如此进行不劳而获。
然而,“希望之家”的铁律,很快让他们碰了壁。
规则明确表明:每个人每天都有明确的基本劳动定额,完成定额,才能够获得维持基本温饱的食物配给。超额完成,不仅能获得更多“工分”奖励,名字还会被记录在公共区域的“光荣榜”上。而偷奸耍滑、未能完成定额者,第一次会被“自治小组”成员(往往是他们身边一同劳动的邻居)当面提出警告;第二次,当天的食物配给将被直接扣减;若仍是屡教不改,第三次,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情的清退——离开“希望之家”,回到过去那种朝不保夕、受人白眼的境地。
这条规则,起初在一些习惯了“平均主义”或依赖施舍的人看来,显得不近人情,甚至引来了些许非议和抱怨。“大家都是苦命人,何必如此苛刻?”有人私下嘟囔。
但现实,往往是最好的老师。
当人们看到,像老杰克那样沉默寡言、却每天最早到田里、最晚离开的人,用辛勤汗水换来了更多的“工分”,不仅给收养的孤儿小莉娜换上了新裙子,还能偶尔买点肉改善伙食;当大家看到,手巧的安娜大姐因为编织的渔网又快又好,获得的奖励远超他人,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的笑容时……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力量开始涌动。
并且,通过大家集体推举,成立了一个简单的“自治小组”,负责管理“希望之家”的日常杂务,协调邻里关系,调解可能发生的小矛盾小摩擦。
公平,真正的公平,不是所有人都得到相同的东西,而是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原本弥漫在部分人心中那点偷懒的心思,在亲眼目睹努力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尊重与回报后,渐渐消散了。汤姆之流发现自己不仅受到同伴无形的鄙夷,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终于不得不臊眉耷眼地拿起工具,开始认真对待分内的劳动。
一种新型的、建立在“劳动与集体协作”基础上的秩序,就在这看似冷酷、实则最为公平的规则护航下,于小小的“希望之家”内悄然萌芽、扎根。它告诉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尊严与希望,不是被赐予的,而是要用自己的双手,一寸一寸,从土地里,从劳作中,挣回来的。
“不劳者不得食”,这简单的六个字,如同一把无形的刻刀,开始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