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衣监老太监那句“水至清则无鱼”的警告,像一缕若有若无的阴风,在林凡耳边盘旋了好几天。他明白,这是对方在告诉他,在这浑浊的宫闱中,表现得过于完美、毫无破绽,反而会引来猜忌和排斥。适当的“瑕疵”,有时候才是保护色。
但这个道理,林凡暂时还做不到。他骨子里还是个现代职场人,追求效率和精准的习惯一时难改。不过,他可以把这份“认真”向内转化,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让这个“特别勤务组”真正成为铁板一块。
查账风波的顺利度过,无形中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信心和凝聚力。大家发现,只要按照林凡那套“麻烦”的规矩来,真的能抵御外部的明枪暗箭。一种对团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开始在每个人心中滋生。
林凡觉得火候到了,是时候推行他构思已久的“知识共享与技能培训”计划了。一个团队要想有持久的战斗力,光靠哥们义气不行,必须要有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和技术底蕴。
他在一次小组例会上(现在例会已成惯例)提出了这个想法:“诸位,咱们小组现在也算小有名气了。但名气这东西,虚得很。要想立得住,还得靠真本事。我寻思着,咱们能不能定期搞个‘技能共享会’?每个人把自己最拿手的一样绝活,拿出来跟大家伙儿讲讲,互相学学?比如容嬷嬷的酥皮诀窍,火慢哥的看火心得,诚哥的食材搭配学问……”
这个提议一出,反应各异。
小诚子第一个积极响应,眼睛放光:“好!我可以讲如何分辨不同产地的香菇!”
容嬷嬷有些犹豫:“祖传的手艺……这……”
“小火慢”则闷声道:“火候……靠的是感觉,说不出来。”
赵德宝撇撇嘴,显然对这种“技术活”毫无兴趣。
林凡早就料到会这样,他采取鼓励但不强迫的原则:“自愿为主,分享多少看个人。咱们先试试,就从诚哥开始,给大家讲讲怎么吊一锅好高汤怎么样?这基础功夫,人人都用得上。”
第一次“技能共享会”在一个休班的下午举行。地点就在工作间,听众是小组全体成员,连赵德宝也被林凡硬拉了来“感受氛围”。
小诚子一开始有些紧张,面对灶台比面对食材紧张多了。但一讲到专业领域,他立刻像换了个人,眼神专注,语气流畅。
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直接实操。一边处理着鸡骨架、猪骨、火腿边角料,一边讲解:
“吊汤之首,在于选料。鸡骨架需选老母鸡,油黄髓足;猪骨取筒子骨,敲裂见髓;火腿边角取其咸鲜,但需去净哈喇味……”
“焯水是关键,冷水下锅,慢火逼出血沫,水沸即捞,用温水冲洗,万万不可用冷水,否则肉质遇冷收缩,鲜味便锁住了……”
“入锅炖煮,水量一次加足,中途不添水。先武火催沸,再文火慢炖,保持汤面微沸即可,所谓‘菊花心’沸……”
“时辰要足,至少三个时辰,让骨中胶原尽数融于汤中,汤色方能奶白醇厚……”
他讲得细致入微,甚至连什么时候该撇浮沫,什么时候该加葱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原本不以为然的容嬷嬷,听得频频点头;“小火慢”更是拿出小本子(林凡发的)偷偷记录;连赵德宝都忍不住凑近闻了闻那渐渐浓郁的香气。
一堂课下来,效果出奇的好。不仅大家学到了实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这种无私的分享打破了以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观念,营造了一种开放、互助的氛围。小诚子也因为当了一次“先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林凡趁热打铁,宣布以后每月举办一次共享会,内容不限,可以是厨艺,也可以是食材鉴别、甚至宫里的规矩心得。他还设立了“最佳分享奖”,奖品嘛……就是他偷偷从系统兑换的一小罐极品蜂蜜(对外宣称是王爷赏赐的边角料)。
团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连容嬷嬷都私下找到林凡,表示下次可以讲讲“如何让点心放一天不掉酥”。
就在林凡为自己的团队文化建设初见成效而暗暗得意时,赵德宝却鬼鬼祟祟地把他拉到一边,脸上带着一种发现秘密的兴奋:
“林副组长,你发现没有?最近总有个面生的小太监,在咱们工作间外边晃悠,也不说话,就探头探脑的。我瞧着,不像是咱们尚膳监的人!”
林凡心里一凛,表面不动声色:“许是哪个监过来办事的吧?赵公公多心了。”
赵德宝却压低声音:“我瞧着不像!我让人去打听了,那小子,好像是尚衣监刚调来负责附近区域杂役的!”
尚衣监的人?跑到尚膳监的核心工作区附近晃悠?林凡的神经立刻绷紧了。查账刚过,他们就安插眼线过来了?动作这么快!
他走到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向外望去,果然看到一个穿着低等杂役服饰、身影瘦小的小太监,正拿着扫帚,在不远处慢吞吞地扫地,眼神却时不时地瞟向工作间里面。
看来,尚衣监的“浑水”战术,已经开始了。他们不再正面强攻,而是采取了更阴险的渗透和监视。林凡感到一股无形的网,正在慢慢收紧。这个新来的“扫地”小太监,是单纯的耳目,还是……有着更具体的任务?他的团队,在努力向上成长的同时,也必须开始警惕来自阴影下的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