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诏书昭告天下的第三日,东宫崇文殿内已是人声鼎沸。新封太子柴荣身着赭黄太子常服,端坐于殿中主位,神色沉静地翻阅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衬得那张尚带几分年轻的脸庞,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太子殿下,这是各州上报的春耕进度奏报,其中邢州、洺州等地因去年旱灾,种子匮乏,百姓开垦积极性不高。”侍立一旁的王溥躬身递上一份奏折,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柴荣接过奏折,快速浏览一遍,眉头微蹙。他深知农业是立国之本,春耕若是出了问题,下半年的粮食收成便没了指望,百姓生计堪忧,甚至可能引发动荡。前世作为程序员,他最擅长的便是从复杂问题中找到核心症结,如今面对这古代的民生难题,他下意识地开始拆解问题:种子、农具、水源,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王大人,传我令,命户部立刻统计全国官仓存粮,调拨三万石种子运往邢、洺二州,同时令工部赶制五百套新农具,一并送达。”柴荣放下奏折,语气斩钉截铁,“另外,通知各地官府,凡开垦荒地者,免除次年赋税,官府提供耕牛租赁服务。”
王溥心中一惊,连忙道:“殿下,官仓存粮本就用于应对灾年,一次性调拨三万石,恐有风险。且免除赋税、提供耕牛,这开销……”
“开销从内库节省!”柴荣打断他的话,眼神坚定,“百姓有饭吃,国家才能安稳。眼下春耕是头等大事,不能有丝毫拖延。至于风险,只要后续粮食丰收,这点投入很快就能收回。”他顿了顿,补充道,“你按我说的去办,出了问题,本太子一力承担。”
王溥见柴荣态度坚决,不再多言,躬身领命退下。看着王溥离去的背影,柴荣轻轻敲击着案几。他知道,这些改革举措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囤积粮食、垄断农具的世家大族,但他别无选择。想要让后周强盛起来,必须从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做起。
处理完春耕之事,柴荣又召见了禁军将领赵匡胤。此时的赵匡胤已因平定王峻叛乱有功,被提拔为殿前司都虞候,手握部分禁军兵权。
“赵将军,近日禁军训练情况如何?”柴荣开门见山问道。
赵匡胤抱拳道:“回殿下,禁军训练一切如常,但仍有部分老弱士兵,战斗力堪忧。”
“本太子知道。”柴荣点点头,“王峻之乱虽平,但禁军内部的问题依然存在。老弱混杂、军纪松散,这样的军队,如何能保家卫国?”他站起身,走到赵匡胤面前,“从今日起,你负责整顿禁军,裁汰老弱,招募青壮年入伍。凡被裁汰者,给予安家银两;新招募的士兵,待遇加倍。另外,推行军功积分制,凭积分可换土地、官职,赏罚分明。”
赵匡胤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深知禁军的弊端,早就想进行整顿,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如今柴荣赋予他这项权力,正是他大展拳脚的好时机。“属下遵命!定不辜负殿下重托!”
“很好。”柴荣满意地点点头,“但有一点,你要记住,禁军是国家的军队,不是某个人的私兵。日后训练,务必强调军纪,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军队,违者,军法处置!”他刻意加重了语气,既是提醒,也是警告。赵匡胤心中一凛,连忙躬身道:“属下明白!”
送走赵匡胤,柴荣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整顿禁军、改革农业,这只是他新政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改革吏治、疏通河道、发展商业,每一件事都千头万绪,充满了挑战。
午后,柴荣亲自前往御膳房。自从上次设置“清风箱”收到百姓吐槽皇宫伙食差的纸条后,他便一直想改革御膳房。此时的御膳房内,厨师们正在忙碌地准备晚餐,各种山珍海味摆满了案板,浪费现象严重。
“御膳房总管何在?”柴荣沉声喝道。
御膳房总管连忙跑了出来,跪倒在地:“奴才参见太子殿下!”
“起来吧。”柴荣摆摆手,目光扫过满桌的食材,“每日皇宫膳食,需耗费多少银两?”
总管愣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回答:“回殿下,每日约需五百两白银。”
“五百两?”柴荣脸色一沉,“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皇宫却如此铺张浪费!从明日起,御膳房实行定量供应,取消山珍海味,改为营养套餐。每餐只需两荤两素一汤,严禁浪费。节省下来的银两,全部用于救济灾民。”
总管脸色发白,颤声道:“殿下,这……这恐会引起宫中大臣和嫔妃的不满。”
“不满?”柴荣冷笑一声,“本太子倒要看看,谁敢不满!国难当头,当君臣同心,共度难关。若是有人敢私下抱怨,严惩不贷!”
总管不敢再反驳,连忙领命。柴荣又在御膳房巡视了一圈,仔细叮嘱了几句,才转身离去。他知道,改革御膳房看似是件小事,实则是在向朝中大臣传递一个信号:他柴荣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希望大臣们能以身作则。
然而,柴荣的新政举措很快便引发了反弹。当晚,就有几位老臣联名上书,反对裁汰禁军和改革御膳房,认为此举“动摇国本”“有失皇家体面”。
看着案头的奏折,柴荣脸色铁青。这些老臣,大多是郭威时期的旧部,思想保守,贪图安逸,根本无法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将奏折扔在一边,心中暗暗思忖:看来,想要顺利推行新政,必须先震慑住这些顽固势力。
次日早朝,柴荣在朝堂上公开斥责了那些联名上书的老臣:“如今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生活困苦,尔等身为大臣,不思为国分忧,反而贪图享乐,反对改革!禁军老弱混杂,战斗力低下,若不整顿,日后如何抵御外敌?皇宫铺张浪费,耗费民脂民膏,若不改革,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朝堂上一片寂静,无人敢应声。柴荣扫视着众臣,目光锐利如刀:“本太子意已决,新政必须推行!谁敢再阻挠,休怪本太子无情!”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走进大殿,神色慌张地说道:“启禀太子殿下,宫门外有数百名百姓聚集,声称要面见太子殿下,为太子殿下请命!”
柴荣心中一怔,随即明白过来,这些百姓定是得知了他推行新政的消息,特意来支持他的。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对众臣道:“看到了吗?这就是民心!本太子的新政,顺应民心,符合天意,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他起身走到大殿门口,只见宫门外密密麻麻地站满了百姓,他们手中拿着香烛,高呼着“太子殿下万岁”。柴荣眼眶微微泛红,高声道:“乡亲们,多谢大家的支持!本太子向大家保证,定会励精图治,推行新政,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欢呼雀跃,声音响彻云霄。朝堂上的老臣们见状,脸色更加难看,却再也不敢公开反对新政。
然而,柴荣心中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那些反对他的势力,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当晚,他收到赵匡胤的密报,称有几位老臣暗中联络藩镇势力,似乎在密谋着什么。
柴荣站在东宫的屋檐下,望着天边的一轮残月,神色凝重。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那些老臣和藩镇势力,究竟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他的新政,能否顺利推行下去?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将勇往直前,绝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