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物资不够用?搞“以物易物”解燃眉
柴荣站在邺都粮仓的木架前,指尖划过空空荡荡的粮囤,只摸到一层薄薄的谷壳。守仓老吏垂着头,声音发颤:“殿下,昨夜清点,糙米只剩不足三千石,够全军吃五日;箭矢也只余八百支,连修补城墙的木料都快没了。”
窗外传来士兵搬运器械的叮当声,柴荣眉头紧锁。自郭威率军出征汴梁,后汉军队已在邺都城外围了半月,每日轮番攻城虽未得手,却把城内的物资消耗得见底。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现代社畜时期处理项目危机的经验突然冒了出来——资源不够,就得搞“资源置换”,古代没有货币流通的便利,“以物易物”便是最直接的办法。
“召集城内各坊里正,再让兵器库的王都头来见我。”柴荣转身吩咐亲卫,语气里没了往日的轻松。亲卫刚领命退下,粮仓外就传来一阵喧哗,几个百姓扛着半袋杂粮,堵在门口不肯走,为首的老农红着眼眶喊:“殿下,俺们知道城里缺粮,这是家里最后一点存粮,俺们不要钱,只求殿下守住邺城,别让后汉兵进来糟蹋!”
柴荣心头一暖,快步迎出去。那老农叫张老栓,前几日参与修补城墙时,柴荣见过他。此刻张老栓身后跟着十几个百姓,有的扛着粮,有的抱着门板,还有人提着自家腌的咸菜。“殿下,俺们合计过了,城要是破了,啥都没了,这点东西不算啥!”张老栓把粮袋往地上一放,拍着胸脯说。
柴荣弯腰扶起张老栓,忽然有了主意。他让亲卫把百姓们请进粮仓旁的偏房,又让人去叫更多百姓来。半个时辰后,偏房里挤满了人,柴荣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块木炭,在木板上画了个简单的交换表:“大家听我说,现在城里缺粮、缺木料、缺药材,但咱们手里有兵器库的旧兵器、有官仓里的盐巴,还有战后朝廷承诺的土地——你们捐粮、捐料,我都记在账上,战后要么用粮食还,要么分土地,绝不亏待大家!”
百姓们窃窃私语,有人小声问:“殿下,这账能作数吗?”柴荣指了指身旁的郭荣,又指了指刚赶来的兵器库王都头:“我兄长郭荣、王都头都在这儿作证,我柴荣以皇子身份立誓,若有半句虚言,天打雷劈!”郭荣也上前一步,温和地说:“大家放心,我与弟弟一同守邺都,定会兑现承诺。”
这话一落地,百姓们立刻松了口气。张老栓第一个举手:“俺再回家扛两袋粮!”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有人说要把家里的旧门板拆来修城墙,有人说能去山里采草药。柴荣让人专门登记,每一笔捐赠都写清楚姓名、物品和应得的回报,还让捐赠者按手印,这才让大家散去。
可粮食的缺口依旧很大,单靠百姓捐赠远远不够。柴荣想起邺都周边还有几个村落,虽已被后汉军队封锁,但或许能想办法联系上。他叫来赵匡胤,让他带几个身手好的斥候,趁夜从城墙的排水道出去,悄悄联络城外的村落。“告诉村长们,我们用兵器换粮食,一把弯刀换五石粮,一把弓换三石粮,要是能送来药材,还能多给盐巴。”柴荣叮嘱道,“务必注意安全,别被后汉兵发现。”
赵匡胤领命而去,柴荣则留在粮仓里,和老吏一起清点新收上来的物资。郭荣走进来,看着堆在角落的杂粮和门板,忍不住说:“弟弟,你这办法真管用,比硬征粮强多了。”柴荣苦笑一声:“硬征粮只会失民心,现在这样,既解了燃眉之急,还能让百姓跟咱们一条心。”
就在这时,亲卫匆匆来报:“殿下,赵匡胤回来了,还带了两个村长!”柴荣眼睛一亮,连忙迎出去。只见赵匡胤身后跟着两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身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殿下,这是李家庄的李村长和王家庄的王村长,他们愿意跟咱们换粮!”赵匡胤喘着气说。
李村长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俺们村还有不少存粮,就是怕后汉兵抢,要是殿下能给俺们些兵器防身,俺们现在就回去组织人运粮来!”柴荣大喜,立刻让王都头从兵器库调出二十把弯刀、十把弓,交给两个村长。“你们放心,只要粮食运到,后续的兵器和盐巴我一定兑现。”柴荣说,“路上小心,要是遇到后汉兵,就往邺都方向跑,我们会派兵接应。”
两个村长拿着兵器,千恩万谢地走了。赵匡胤凑到柴荣身边,小声说:“殿下,我刚才在城外看到后汉兵好像在调动,不知道是不是要搞什么动作。”柴荣心里一沉,他抬头望向城外的方向,夜色渐浓,隐约能看到后汉军营的灯火。
“不管他们要做什么,先把粮食运进来再说。”柴荣握紧拳头,“通知下去,今晚加强巡逻,尤其是城西的排水道,别让后汉兵钻了空子。”亲卫领命而去,柴荣却站在原地没动,他知道,以物易物只是权宜之计,只要后汉军队还围着邺城,物资危机就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就在这时,粮仓的门被风吹得吱呀作响,柴荣抬头看向门外,夜色中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这座孤城。他深吸一口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撑到郭威回援,否则,这邺都就真的危险了。可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后汉军营里,一场针对邺都的新阴谋,已经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