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的航行进入了第五天。铅灰色的天空与墨蓝色的海面依旧在舷窗外延展,仿佛永无尽头。
“海因里希号”货船像一座孤岛,在无垠的灰蒙中固执地前行,引擎的轰鸣是这片寂静世界里唯一的、单调的背景音。
在船长同志的强烈邀请下,林搬进了船长特意腾出的一间狭窄的储藏室改造的舱房,这里相对安静,也便于他处理一些机密事务。
此刻,他正坐在唯一的一张固定小桌前,借着悬挂在头顶那盏随着船体摇晃而不断摆动、投下昏黄光圈的煤油灯,阅读着一份刚刚由负责无线电通讯的同志译出、并亲手交给他的电文。
电文是用德共内部约定的密码编译而成,字迹清晰而简洁,带着柏林方面特有的、务实而高效的风格。
发报人是卢森堡同志亲自指定的联络人,代表着德共最高领导层的意志。
电文的前半部分,系统地汇报了柏林近期的各项工作进展,语调平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为即将到来的战略转变做准备的必要节奏:
“……市政运转的表面接管基本完成,水电、食品供应渠道保持畅通,此举主要为维持社会基本稳定,避免过渡期混乱。”
“工人委员会在基层的组织网络正在强化,重点转向隐蔽性和应变能力……”
“针对前政府官员及企业主的清算与资产转移工作加速进行,重要物资和设备正在向预定安全地点转运……”
“与全德各主要工业区及地方苏维埃的秘密联络网正在完善,备用通讯渠道已初步建立……”
“赤卫队正在进行化整为零的准备,部分精锐力量开始向郊区及周边城镇疏散,迈尔少校(已获悉其安全抵达腓特烈港)制定的秘密作战训练大纲已在选定单位实施……”
林的目光平静地掠过这些文字,这些都在为既定的战略转向做准备。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电文纸的边缘,就“工人委员会转入地下的组织架构”以及“赤卫队分散后的联络与指挥体系”两点,简单地批注了几条思路,准备后续回复。
电文的后半部分,语气则略显不同,似乎带着一点汇报特殊工作进展的意味:
“……按您离柏林前的指示,由瓦尔特同志牵头,联合大学内部分可靠知识分子及经过严格审查的退役技术军官,筹办的内部军事理论交流刊物《新军事评论》已成功印发两期。”
“限于当前条件及保密要求,印刷量与传播范围严格控制,仅在柏林部分绝对可靠的同志、具备发展潜力的基层指挥员,以及……”
“原国防部内部分对技术议题保持关注、且经评估可能争取的军官中极小范围传阅。”
看到这里,林的眼神微微专注了一些。
这是他布下的一步暗棋,一个在主流视线之外,播撒未来军事思想火种的平台,旨在为长远之计影响和储备人才。
电文接下来的内容,让林一直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泛起了一丝极细微的、近乎满意的涟漪。
“……刊物内容以纯粹的军事技术探讨为掩护,暂未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您以笔名‘L’投递的《浅论装甲集群突击战术》一文,已在第二期刊发。”
“据瓦尔特同志侧面观察反馈,此文在特定读者群体中……引起了超出预期的关注和……震动。”
“部分原国防部军官,尤其是与运输、摩托化及通讯技术相关的参谋人员,对此文讨论尤为热烈,虽不乏质疑之声,但普遍认为其构想‘极具颠覆性与启发性’。”
林轻轻放下了手中的铅笔。
煤油灯的光晕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动。
他几乎可以想象那篇文章在柏林那座如今气氛压抑的国防部大楼里,会激起怎样的波澜。
那些被困在旧体制废墟里、才华无处施展、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军官在读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关于速度、纵深、合成突击的论述时,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震惊、怀疑,继而可能是豁然开朗,甚至是找到知音般的狂喜。
这种思想上的印记,即便在他们转入地下后,仍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这篇文章,就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目的并非立即收获,而是要留下长远的回响。
它要在那些还有着职业理想和军事嗅觉的人心中埋下一个念头:
战争的形式远未终结,未来的图景已在暗处勾勒。
安娜的声音伴随着轻快的敲门声在门外响起:“林?”
“晚餐准备好了,今天有新鲜的鱼汤哦!”
她的声音打破了舱室内的寂静。
林将电文纸仔细地折好,放入贴身的口袋。
他站起身,煤油灯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斑驳的舱壁上。
窗外,依旧是那片浩瀚而未知的波罗的海,航程依旧充满艰险。
但来自柏林的这个消息,无疑为这次莫斯科之行增添了一份深远的考量,也让他更加确信,真正的斗争,不仅在于台前的胜负,更在于思想与准备的长远布局。
他打开舱门,对着门外等待的安娜点了点头,脸上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