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内的觐见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当秦风从宫门内走出时,天色已近黄昏。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却有着难以掩饰的振奋。
李世民和几位重臣最终采纳了他的“以工代赈”之策,虽然细节上多有补充和修正。皇帝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和效率,当场拍板,任命他为“京畿流民安置协理”,全权负责此次以工代赈的试点推行,可直接协调京兆府、户部及工部相关司曹。权限给得不可谓不大,压力也自然如山。
首要任务,便是稳定住城外流民的情绪,并尽快启动第一个示范工程——疏浚和拓宽长安城南的永安渠一段淤塞较为严重的河道。这既能解决部分农田灌溉问题,工程难度也相对适中,适合作为开局。
秦风深知,万事开头难。他需要立刻行动起来。
然而,当他骑马赶回城南,准备召集人手开始前期规划时,却在临近流民聚集区的地方,看到了一幅让他颇为意外的景象。
在官道旁一片相对平整的空地上,不知何时搭起了一座新的、格外整洁的粥棚。粥棚周围,不仅有穿着宫中服饰的内侍和宫女在忙碌,还有一队精锐的禁军士兵在维持秩序。流民们排着比在莫小贝那里规矩得多的队伍,依次从宫女手中接过一碗碗热气腾腾、明显比官府粥棚浓稠许多的米粥。
而在粥棚旁,一位身着月白色宫装长裙,外罩一件淡青色披风的少女,正亲手将一碗粥递给一位带着幼童的老妇人。她微微俯身,动作轻柔,侧脸在夕阳的余晖下勾勒出优美柔和的线条,神情专注而温和。
不是长乐公主李丽质,又是谁?
秦风勒住马缰,一时有些怔住。他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她,更没想到,她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这片混乱而充满悲苦的地方。
长乐似乎也感受到了注视,抬起头来,恰好与秦风的目光在空中相遇。她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一抹极淡的红晕悄然爬上她如玉的脸颊,但很快便被得体的微笑所取代。她对着秦风,轻轻颔首致意。
秦风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了过去,拱手行礼:“臣秦风,参见公主殿下。”
“秦大人不必多礼。”长乐公主的声音依旧如清泉般悦耳,却比以往在宫宴、诗会上听到的,多了几分沉稳和力量,“听闻城外流民聚集,丽质心中难安,便向父皇母后请旨,设此粥棚,略尽绵力。秦大人这是刚从宫中出来?”
“是。”秦风直起身,看着眼前这位在落难百姓中依旧保持着高贵与从容,却又丝毫不显突兀的公主,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她并非只是深宫中不谙世事的金枝玉叶。“陛下已决意采用‘以工代赈’之策,命臣负责推行。臣正欲来此,着手前期事宜。”
“以工代赈?”长乐公主明眸中闪过一丝好奇,“丽质方才见流民凄苦,正思虑除了施粥,是否还有更长久之法。秦大人此法,听起来似乎正是良策?不知可否详述?”
秦风便简单地将以工代赈的思路和即将启动的永安渠疏浚工程说了一遍。
长乐公主听得极为认真,不时轻轻点头。待秦风说完,她眼中已满是钦佩之色:“招募流民,兴修水利,既解其饥寒,又利千秋后世,更能消弭乱萌……秦大人此策,思虑周详,仁心与智慧并具,丽质佩服。”她顿了顿,看向排队领粥的流民,轻声道:“只是,要统筹如此多的事务,秦大人辛苦了。”
“分内之事,不敢言苦。”秦风看着那些因为领到浓粥而脸上终于有了些许生气的流民,又看了看身旁这位心怀慈悲的公主,心中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倒是公主殿下,金枝玉叶,亲临此地抚慰灾民,更令臣感佩。”
长乐公主微微摇头,目光柔和:“父皇常教导,民为邦本。丽质虽力薄,亦不能对此情此景视而不见。能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看到一丝希望,便值得了。”
这时,一个约莫五六岁、瘦骨嶙峋的小女孩,捧着空碗,怯生生地走到长乐公主身边,仰着小脸,小声说:“谢谢……谢谢仙女姐姐……粥,好香……”
长乐公主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她蹲下身,丝毫不介意小女孩身上的尘土,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发,柔声道:“不客气。慢慢喝,还有呢。”
她从身旁宫女端着的盘子里,又拿过一小块蒸饼,递给小女孩:“这个也给你,带回去晚上吃,好不好?”
小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紧紧攥住那块蒸饼,用力地点了点头,然后飞快地跑回了一个正在张望的妇人身边,献宝似的举起饼子。
看着小女孩雀跃的背影,长乐公主的嘴角漾开一抹温柔至极的笑意。那笑容,纯净而温暖,仿佛能驱散世间所有的阴霾。
秦风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夕阳将她的身影拉长,与这略显混乱的环境奇异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他见过她在诗会上的才情洋溢,见过她在宫宴上的端庄优雅,却从未见过她如此接地气、如此充满母性光辉的一面。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如同初春的藤蔓,悄然在他心中滋生、蔓延。他忽然觉得,这位大唐公主,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有着真实温度、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独特女子。
长乐公主站起身,似乎察觉到秦风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脸颊又有些发热,便借着吩咐宫女添粥,稍稍转过身去。
“秦大人既要推行大计,想必事务繁忙,丽质便不打扰了。”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
秦风收敛心神,正色道:“公主仁善,泽被流民,臣代他们谢过公主。臣确实需去勘察河道,先行告退。”
“秦大人请自便。”长乐公主颔首。
秦风再次拱手一礼,转身牵马离去。走了几步,他忍不住回头望去,只见那道月白色的倩影依旧立在粥棚旁,忙碌而从容,仿佛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而长乐公主,在秦风转身后,也下意识地抬眼望向了他离去的背影。那个在诗才、格物之上已让她屡次惊叹的年轻官员,此刻在她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心系百姓、勇于任事的实干形象。他与那些高谈阔论却鲜少俯身实干的才子,似乎格外不同。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这片充满苦难与希望的土地上,有过短暂交汇。一种超越身份隔阂的欣赏与情愫,如同悄然绽放的花蕾,在彼此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充满可能的种子。
城南的喧嚣依旧,永安渠的流水默默。但对于秦风和长乐而言,这个黄昏,注定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