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水利工程终于在全城瞩目(夹杂着不少怀疑与审视的目光)下,全面竣工。随着闸门提起,渭水支流那充沛的水源,沿着坚固笔直的水泥渠道,欢快地奔流向曾经干旱的土地。当地百姓奔走相告,纷纷跑到田边,看着那汩汩清流浸润着干裂的田埂,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充满希望的笑容。
秦风没有急于返回长安邀功,而是留在渭南,亲自指导百姓如何利用新的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并观察记录水泥渠道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数据是最有力的语言,他需要这些第一手资料来应对可能的诘难。
就在他忙于田间地头之时,一封来自皇宫的特别诏书,打破了他低调的蛰伏。
诏书并非来自李世民,而是以诸位皇子的名义,邀请“蓝田县公、工部侍郎秦风”入宫,为皇子们讲授“格物致知”之理。诏书中提到,皇子们对秦公所创之水泥、所修之路桥甚为好奇,陛下亦觉皇子们当广博见闻,故特设此讲。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为皇子讲学,这是帝师或者极受尊崇的大儒才有的荣耀!李世民此举,不仅是对秦风能力的再次肯定,更是将他抬到了一个极高的政治地位,意在为他抵挡部分流言蜚语,同时也是对皇子们的一种培养和期待。
秦风不敢怠慢,安排好渭南的后续事宜,立刻启程返京。
弘文馆内专设的讲堂中,秦风第一次见到了大唐帝国未来的继承者们。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未来的唐高宗),以及几位年幼的皇子,皆端坐于下,好奇地打量着这位近来声名鹊起、传说中能“点石成路”的年轻县公。
秦风没有像传统儒师那样开讲经义,而是从一块普通的水泥试块开始。
“诸位殿下可知,此物为何?”秦风将灰扑扑的水泥试块放在案上。
“这便是水泥?”太子李承乾率先开口,他年纪较长,对朝事已有耳闻。
“看起来平平无奇,真能变得如石头般坚硬?”魏王李泰胖乎乎的脸上满是怀疑,他素来喜好文学,对这等“奇技淫巧”起初有些不以为然。
年幼的晋王李治则睁着大眼睛,满是好奇。
秦风微微一笑,不直接回答,而是取来一杯水,将少量水泥粉末调成糊状,涂抹在一块木板上。“请诸位殿下记住它现在的样子。”
接着,他抛开水泥,开始讲述力的作用、杠杆的原理、水流的力量……他用生动的比喻、简单的实验(如用筷子撬动石块、用纸张演示风的推力),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娓娓道来。他讲得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完全不同于皇子们平日所学的经史子集。
一开始还带着几分矜持和怀疑的皇子们,渐渐被吸引住了。尤其是当秦风用杠杆原理解释为何能用小力撬动重物,用水流力量说明如何利用水力时,魏王李泰的眼睛亮了起来,连声追问细节。连年纪最小的李治,也听得津津有味。
几天后,当秦风带着皇子们回到那块涂抹了水泥的木板上时,水泥早已硬化,与木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坚硬无比。
“看,这便是‘格物’之力。”秦风指着那坚硬的水泥说道,“我们明白了石灰石、黏土在高温下会发生变化的‘理’(化学变化的初级概念),掌握了它,便能造出这坚固胜石的水泥。我们明白了力的‘理’,便能设计出更省力的工具,修建更坚固的桥梁。这,便是臣所说的‘格物致知’,探究万物背后的道理,并利用这些道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大唐变得更强!”
亲眼见证水泥从粉末到坚硬的转变,再结合秦风这几天讲授的有趣知识,皇子们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原来世界背后,竟有如此多奇妙的道理!
“秦公……不,秦师父!”魏王李泰第一个改口,胖脸上满是兴奋和崇拜,“这格物之学,当真有趣!比整日诵读经书有意思多了!您能教我怎么做那水泥吗?还有那杠杆,我能自己做一个吗?”
连沉稳些的太子承乾,眼中也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显然被这种全新的知识体系所吸引。
晋王李治更是直接跑过来,拉着秦风的衣袖:“秦师父,下次讲什么?能讲为什么会打雷下雨吗?”
看着这群身份尊贵、此刻却如同普通学子般充满求知欲的皇子,秦风心中欣慰。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这些帝国未来继承者的心中发芽。
他为皇子讲学,并且深受欢迎的消息,很快传遍朝野。这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地回击了“奇技淫巧”、“蛊惑人心”的指责。连皇子们都孜孜以求的学问,谁敢轻易否定?
李世民在得知讲学情况后,龙颜大悦,对左右感叹:“秦风此子,真乃吾家麒麟儿之良师也!” 这无疑进一步巩固了秦风的地位。
然而,就在秦风凭借为皇子讲学再次声名大噪,看似风光无限之时,一场针对他经济问题的阴谋,正在暗处悄然织就。有人将目光,投向了他那日进斗金的“秦氏商行”,以及商行与路工署、净容署之间那看似“不清不楚”的资金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