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三刻,夜的黑幕如墨般浓稠,兵部值房的烛火在穿堂风的肆意撩拨下,如受惊的蝴蝶般扑闪摇曳,将墙上那幅巨幅的《战时后勤调度图》映得光影迷离,忽明忽暗,仿佛一幅神秘的幻影画卷。
朱祁镇负手而立,宛如一座坚毅的雕像,静立在图前。他的指尖如灵动的游鱼,沿着那条用朱笔标注的官道虚线缓缓滑行,从通州到昌平,从昌平到居庸关,再到宣府终点,每一个点都像是他心中战略棋局上的重要棋子。他的目光冷峻似刀,仿佛要将这幅图硬生生地刻入脑海那幽深的每一个褶皱里,让每一条路线、每一处地形都成为他决胜千里的秘密武器。
于谦躬身站在一旁,宛如一棵在岁月中历经沧桑的古松,虽略显疲惫却不失坚韧。他手中捧着一本摊开的《后勤细则》手稿,那未干的墨迹仿佛还带着他刚刚奋笔疾书的温度,显然是才刚刚誊抄完毕。老人家的眼眶深陷,犹如两口深邃的古井,眼底青黑一片,恰似被黑夜侵蚀的土地,已连续三日未曾合眼的他,此刻精神却亢奋得如同那柄打磨得锃亮、锋芒毕露的钢刀,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陛下,” 于谦的声音沙哑得如同破旧的铜锣,却又字字清晰,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按照您的‘驿站接力法’,臣重新核算了每一站的民夫轮换周期。从通州到宣府共设二十站,每站配民夫五百,三十里一换,如此便如环环相扣的精密齿轮,可确保人力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但这里有个棘手的问题 ——” 他伸出干枯如树枝的手指,指向图上 “怀柔” 与 “密云” 之间的空白地带,那片区域仿佛是地图上的一片神秘禁区,“此处多山,道路崎岖得如同盘绕的巨蟒,按原有官道,三十里需绕山而行,实际路程近乎五十里。若仍按三十里设站,民夫们就如同在荆棘丛中艰难跋涉的行者,体力消耗过大,且耗时太长,怕是会贻误军机啊。”
朱祁镇眉头微蹙,如两座紧蹙的山峰,他接过于谦递来的放大镜,如一位严谨的学者,俯身仔细端详那处地形。图上标注的等高线密密麻麻,如同细密的蛛网,那是他三年前命内厂暗桩精心测绘的,精确到每一寸坡度,每一条线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智慧。他沉吟片刻,宛如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答案,忽然问:“工部去年修密云水库时,是不是炸开了一条泄洪道?”
于谦先是一怔,如被雷电击中般微微颤抖,随即眼睛一亮,仿佛在黑暗中发现了璀璨的明灯:“是!那条泄洪道宽三丈,碎石路基已夯实,如一条平坦笔直的巨龙,虽然是为走水预备,但用来通行粮车,那可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立刻如敏捷的猎手,取过炭笔,在图上飞快画出一条虚线,犹如在空中画出一道希望的轨迹,“从怀柔站斜插向东北,经泄洪道直达密云后站,如此便可省十二里山路,节省近两成时间,这简直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条捷径啊!”
“不止如此。” 朱祁镇直起身,目光灼灼,如两团燃烧的火焰,“你算过没有,这十二里山路,每车每趟可省多少马力?多少损耗?” 他走到御案前,如一位即将挥毫泼墨的大师,铺开一张算草纸,提笔写下一串数字,那字迹刚劲有力,仿佛带着千军万马的气势:“按每车载粮三十石计,绕山道需两匹马拉,耗草料十五斤。直道只需一匹半,耗草料十斤。每日往返六百车次,可省草料三千斤。十五日下来,便是四万五千斤草料 —— 足够三千战马三日所需。这节省下来的草料,就如同为我们的军队增添了无数的隐形力量啊。”
于谦听得目瞪口呆,他虽熟知兵事,如一位精通兵法的老将,却从没想到过粮草转运能精细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看着那串数字,仿佛看到了战场上每一匹战马如饥似渴的眼神,每一个士兵疲惫却又坚定的面容,那些冰冷的符号仿佛变成了守护他们生命的钢铁卫士,牢牢地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希望。
“陛下算无遗策,臣…… 臣五体投地。” 老人家的声音有些发颤,如秋风中的落叶,带着一种由衷的敬佩与感慨。
朱祁镇却摆摆手,神色不见丝毫轻松,如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霾:“这只是纸面上的账。真正的战场,在人心,那是比任何地形和数字都要复杂多变的战场。” 他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份密报,如取出一份关乎生死的契约,递给于谦,“王瑾刚送来的。瓦剌军中最近出现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精铁箭头,硬度不输我们的标准化弩箭,这就如同在我们的防线中悄悄插入了一把利刃。”
于谦接过密报,只看了一眼,脸色就变得如同白纸一般煞白:“这…… 这怎么可能?也先的冶铁技术,连我们的皮毛都够不上,难道是上天在助他们不成?”
“所以,” 朱祁镇的声音冷得像淬火的钢,带着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威严,“有人给他们送。而且,” 他指着密报上的一行小字,如指着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这批箭头的形制,与西山工坊上月报废的那批不合格品,一模一样,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值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仿佛时间也在此刻静止,于谦感觉手中的密报重逾千钧,指尖都微微发颤,如风中的残烛。西山工坊的废品,竟然流到了瓦剌军中?这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 —— 内鬼,而且是个能接触到工坊核心、又通敌的高层内鬼,这个内鬼就如同隐藏在帝国心脏中的毒瘤,随时可能给他们致命一击。
“陛下怀疑……” 他艰难地开口,声音仿佛被沉重的巨石压住,“是平波王?”
“不止。” 朱祁镇走回地图前,指尖如锋利的宝剑,在 “宣府” 与 “天津” 之间划了一道线,如在大地上划出一道危险的鸿沟,“朱祁钰此时应该在宁波筹备东海舰队,可王瑾的人发现,他府中的幕僚刘承恩,三天前出现在居庸关,与一位瓦剌商队头领喝了半个时辰的茶,这其中的猫腻可不小啊。”
于谦倒吸一口凉气,居庸关是运粮要道,如帝国的咽喉,若在此处动手脚,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就如同在帝国的血管中注入了毒液,会让整个帝国陷入瘫痪。
“明日第一批粮车出发,” 朱祁镇的声音愈发低沉,如滚滚的闷雷在黑暗中滚动,“朕会让王瑾的暗桩混在民夫队里,每车都贴上防伪标记。谁在途中调包,谁碰过那批废箭头,朕要查得一清二楚,绝不能让这些奸佞之徒得逞。”
他话音刚落,值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如密集的鼓点,打破了夜的寂静。王瑾几乎是撞门而入,素来沉稳的脸上竟带了几分慌乱,如惊弓之鸟,“皇爷!东海急报!”
朱祁镇与于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那目光仿佛交织成了一张沉重的大网。王瑾递上的密信火漆未拆,印着一个血色狼头 —— 那是内厂最高级别的 “暗刃” 标记,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危险与挑战。朱祁镇捏碎火漆,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寥寥,却如炸雷般震人心魄:
“石见银山爆发,毛利氏与尼子氏联手,倭寇三十七艘战船封锁港口。平波王密使于三日前与毛利氏签下‘攻守同盟’,以银山三成收益为酬,换取其袭扰大明沿海,牵制宣府战事。”
“好个一石三鸟。” 朱祁镇将信纸拍在案上,冷笑出声,那笑声中带着一种愤怒与不屑,“既要朕的命,又要朕的钱,还要朕的江山,他可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啊。”
于谦脸色煞白,如被寒霜打过的花朵,“陛下,这意味着……”
“意味着咱们的后勤计划,要改。” 朱祁镇非但没有慌乱,反而显得更加冷静,如一座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的灯塔。他快步走回地图前,目光在东海与宣府之间来回梭巡,如一只敏锐的雄鹰在搜索着猎物,“朱祁钰以为,倭寇一动,朕必然分兵。宣府战事吃紧,朕更会亲征。届时京营空虚,他在江南起兵,便可‘清君侧’,他可真是把朕的心思都看透了啊。”
他顿了顿,忽然问:“于卿,你可知何为‘关键路径’?”
于谦茫然摇头,如一个迷失在黑暗中的孩子。朱祁镇取过一根炭笔,在后勤图上圈出三个点,如在夜空中点亮了三颗璀璨的星星:“通州粮站、居庸关、宣府粮仓。这是运粮的必经之路,缺一不可,是为‘关键路径’。但……” 他又在 “天津港” 上画了个圈,如给这个平静的港口画上了一个危险的记号,“若天津被倭寇袭扰,咱们的海路补给便断了。虽然眼下宣府用不上,但后续从江南调粮,必走海路,这可是我们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啊。”
“所以,” 他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如划破黑暗的闪电,“朱祁钰真正的目标,是让咱们首尾不能相顾。他算准了朕会保宣府,舍东海,他可真是朕的好弟弟啊。”
“那陛下……” 于谦的声音有些发紧,如紧绷的弓弦,“打算如何破解?”
朱祁镇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起那十二枚样币,在手中轻轻抛接,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每一声都像敲在于谦心头,如重锤击鼓。
“朕不选了。” 他忽然道,声音中带着一种决绝与坚定,“朕全都要。朕不会让他得逞,朕要让他知道,朕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他快步走回御案,如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提笔在两张纸上分别写下军令,盖上 “格物” 与 “致知” 两枚大印,那印章落下的声音,仿佛是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王瑾,你持此令,命徐月明率领天津舰队主力,明日启航,目标不是舟山,是石见银山。朕要她‘误打误撞’,把毛利氏的水军主力,引到朝鲜海峡。那里,有朕三年前就让朝鲜国王备下的‘礼物’,那可是专门为他们准备的惊喜。”
王瑾领命接过军令,如接过一份神圣的使命。
朱祁镇又将第二封递给于谦:“于卿,你持此令,命神机营三千人,换装最新式的后装枪,今夜秘密开拔,不走官道,走西山工坊专用的运煤铁路,直接抵达宣府。记住,这三千人,不叫援军,叫‘工程护卫队’,去修堡垒的。这就如同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悄悄地埋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
于谦双手接过,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如寒冬中的冰雪。他听懂了 ——“工程护卫队” 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在瓦剌和朝臣的眼皮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精锐投入前线,这是陛下的一步妙棋啊。
“那粮道……” 他忍不住问,目光中带着一丝担忧。
“粮道不变。” 朱祁镇的目光重新落回地图上,如雄鹰俯瞰着大地,“不仅不变,还要大张旗鼓地运。朕要让也先看见,也让朱祁钰看见。他们要截,就让他们截。截下来的粮车里,装的未必是粮食。”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笑,如寒冬中的冰棱,“也可能是炸药,让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
值房里陷入短暂的死寂,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屏住了呼吸。于谦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帝,忽然觉得有些陌生,那个曾经在朝堂上与他争辩 “道与术” 的君主,此刻已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将战争视为精密工程的冷酷棋手,每一步都藏着后手,每一子都连着杀招,让人防不胜防。
“陛下,” 于谦深深一揖,如一棵苍松在风中弯腰,“臣有一请。”
“说。” 朱祁镇的声音如平静的湖水,却又深不可测。
“臣请陛下,给臣一个‘授权’。”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如燃烧的火炬,“后勤之事,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难免有临时变通。臣恳请陛下,许臣‘先斩后奏’之权,在保障宣府的前提下,可调拨任何资源,处置任何阻碍,让臣能更好地为陛下分忧。”
朱祁镇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笑了,那笑容里竟有几分释然,如乌云散去后的阳光:“于卿,这份‘授权’,朕早就准备好了。”
他从袖中取出一枚银牌,上面刻着 “后勤总管” 四字,那字迹刚劲有力,仿佛带着无尽的权力与责任,背面是九弧齿轮暗记 —— 那是新币的防伪标志,如今也成了权力的信物,如同一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拿着它。” 朱祁镇将银牌塞进于谦手心,如将整个帝国的命运交到了他的手中,“从今日起,天下粮草,皆由你调;天下车马,皆由你管。朕只问你一件事 ——” 他顿了顿,声音忽然轻得像是一句托付,如微风中的细语,“能不能让宣府的每一个士卒,在冬至那天,吃上一碗热汤饼?”
于谦愣住了,他原以为皇帝会问胜败,问军功,问江山。可朱祁镇问的,却是一碗冬至的汤饼,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蕴含着陛下对士兵们的关爱与牵挂啊。
“能。” 于谦的声音哽咽了,如潺潺的溪流,带着一种感动与坚定,“臣保证,不仅能吃上汤饼,还能每人分得二两肉,一壶热酒,让他们在寒冬中感受到陛下的温暖。”
朱祁镇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走向窗边。天光已微亮,远处的西山工坊又传来锻锤的轰鸣声,那声音如同一阵阵激昂的战鼓,是这个国家的心跳,是帝国力量的源泉。
“去吧。” 他背对着于谦,轻声道,“朕的弟弟在江南等着看朕的笑话,朕的敌人也在草原等着朕的破绽。可他们不知道,朕最强的武器,不是枪炮,不是银币,是你手里那张 ——”
他没有说完,但于谦已经懂了。
那是后勤图,是算盘,是每一条粮道、每一座粮站、每一个民夫、每一粒米构成的 —— 帝国的生命线,是支撑整个帝国走向胜利的希望之路。
而在于谦退下后,朱祁镇独自站在值房里,从怀里摸出一枚刚铸好的真币。币面的龙纹在晨光下熠熠生辉,如一条腾飞的巨龙,龙鳞第三片上,那个微刻的 “安” 字,此刻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和平与安宁的愿望。
他对着币,喃喃自语:“锦云,你这字刻得好。可这一局,要安的不只是宣府,还有整个天下。朕定要守护好这万里江山,不让任何人得逞。”
话音未落,王瑾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这次他的脸色比刚才还要难看,如笼罩着一层厚厚的乌云:“皇爷,内厂暗桩来报 ——”
“说。” 朱祁镇的声音带着一种威严与急迫。
“石见银山那边,徐监造发现,毛利氏给咱们的银矿图,是假的。真正的富矿不在那里,那座叫‘石见银山’的山,是空的,是个诱饵。而真正的银脉,在…… 在朝鲜境内。” 王瑾的声音在抖,如寒风中的树叶。
朱祁镇猛地转身,眼中终于闪过一丝真正的震惊,如被雷电击中般:“你说什么?”
“那山,是空的。” 王瑾的声音带着一种恐惧与不安,“咱们要抢的银山,是个诱饵。而真正的银脉,在朝鲜境内,咱们被他们骗了啊。”
值房里,晨钟恰在此时敲响,悠长雄浑的钟声在空气中回荡,如一首悲壮的战歌。朱祁镇忽然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那笑容中带着一种无奈与愤怒:
“好,好一个朱祁钰。” 他一字一顿,“朕的弟弟,学会给朕挖‘坑’了。但朕不会轻易认输,这场仗,朕定要赢。”
窗外,天光彻底大亮,阳光洒在大地上,却无法驱散这场战争带来的阴霾。可这场仗,却才刚刚开始,帝国的命运,正等待着他们去书写。